包公千年之谜:与杨家将有什么关系

包拯故事流传的时候,杨家将的故事也同时在民间传颂。

据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南宋的时候,已有《五郎为僧》《杨令公》的话本行世。到了元代,杨家将的故事更是频频在市井瓦肆间被搬演,如《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孟良盗骨》(关汉卿作品)《杨六郎私下三关》(王仲元作品)等。据《孤本元明杂剧》,当时和以后还流传着《焦光赞活拿萧天佑》《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开诏救忠》《金牌记》《金锏记》等杨家将故事。明代中叶,长篇通俗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问世,使杨家将的故事更加趋于系统和丰富。

到了清代,广东人李雨堂作《万花楼演义》,将包拯与杨宗保、杨文广的故事糅合在一起。自此,包拯便与杨家将发生了关系。

他们之间的文官武将的故事也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包拯故事和杨家将故事的创作和演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杨宗保元帅镇守边关,26年戎马倥偬,抵御西夏入侵。

朝中官员沈国清之妹夫李成也在边关为将,他假冒大功被杨宗保依军法处斩。沈氏到朝中请求沈国清为李报仇,沈国清求及太师庞洪。庞洪向沈国清索要了4万两银子,然后便设计弹劾杨宗保。寒冬之际,杨元帅连上3本奏折催要征衣。庞洪等人让狄青押解征衣到边关,却又在途中派人暗害狄青。武艺超群的狄青冲破重重险阻终于将征衣送到边关。但已经误了朝廷所规定的期限。杨宗保本欲处罚狄青,但看到包拯送来的信函,又见狄青武艺高强,是位栋梁之才,便免去了处罚。朝中奸臣庞洪等人抓住此事不放,借机弹劾杨宗保,欲置其死地。此时,包拯正在陈州放粮,闻知杨、狄二人遭奸人陷害,便火速回朝。包拯请命受理此案,终于揭开事实的真相,劾斩了奸党。杨宗保在边疆报国身亡,其子杨文广成为武将再战沙场,与西夏百花公主巧遇,并结为夫妇,由仁宗赐婚。

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包拯与杨家将的故事。包拯在这段故事中,心系边疆安危,为保护边疆的忠臣义士,不惜生命危险,表现了包拯不惧皇亲国戚、主持正义的直臣形象。

包拯与杨家将的故事虽属虚构,但从作品炒作的角度看,他们的“结合”是符合艺术传播规律的。包拯是名人,杨家将是名门虎将,由此演化的故事,自然有许多人爱看、爱听。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一故事让人们看到包拯与边关将士有着密切关系与交往。这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是有其真实性的。
北宋前期,边患主要来自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

到宋仁宗时,边患则主要来自西北地区党项族所建立的西夏王朝,双方几经战争,终于于庆历年间签订和议,此后基本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宋、辽、西夏三方面因各自的利害关系及力量消长,即在和平时期也时常发生一些矛盾摩擦,形成交错复杂的军事、外交关系。

包拯入朝做官后,宋与辽、西夏诸国虽已转入和平交往时期,但仍然是矛盾重重。包拯以宋国使臣出使过辽国。在他选留下的奏折当中,关于边疆军事内容的有好几篇。
在这种军事背景下,包拯对边关之事一直非常关心。他对河北地区“卒骄将惰、粮匮器朽”的状况深为不满,多次呼吁“精选帅臣,训练卒伍”,以防后患。包拯在给仁宗的奏折中,多次提及先皇太宗遣骁将杨业守代州之事,可见他对杨家将的敬重。使其久任,是安民御边的重要保证。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八月,包拯授高阳关路都部署兼安抚使知瀛州,成为掌管军政要务的边帅。此间,他在军事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结交了一些边关将士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