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拍:童年故乡系列-漫谈

2023-05-09 19:10 作者:一拍视频  | 我要投稿

 

      多年以后,面对焕新的校门口,我不由得想起爸爸带我去幼儿园报道的那个初夏的早晨,哈哈哈,在二翻百年孤独,试图找到点思路。

      最近在恶补文学知识,听台湾欧丽娟老师讲的中国文学史,看史铁生,王小波的随笔。做了3期节目了,深感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太够用,实在是乏善可陈。我又不想写成啰哩吧嗦,唠唠叨叨的生活流水账,还是想在记录生活的同时,有一些面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已经做了学习计划,要持续输入,准备看一些纪实文学,城市观察,小说等等。

      想来也是玄妙,借着拍视频,我好像能快速的整理记忆里模糊的细碎,往事也变的清晰可感。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因为你只有看清楚来路才能走远,后面我会慢慢告诉大家这件事有多么重要,威力何其之大。像我视觉日记系列里的一期标题一样,所谓童年,就是你第一眼看到的光,听到的第一声呼唤,闻到的第一种气味,学会的第一句呢喃,迈出的第一步。

       刚毕业那那几年,离家2000多公里时,我才理解儿时挂在嘴边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多么朴实,真切的很。每逢过年,到了村口一切熟悉的感觉就扑面而来,我想这大抵就是乡愁,没有离乡你永远是体会不到的。

       我个人的这种感觉和情绪的酝酿积累,都跟我们大家共同经历的一件事有关,大家猜一下是什么,可以答案打到评论区  。

       是疫情哈,因为疫情,我决定归家,现在很多时候跟朋友吃饭,闲谈时,我还在说,3年疫情对我们的改变真的是太大了,就像上帝的轻拍了一下大家,他想警醒人类,反思一下过往发了疯似的建设,发展,奔跑。这次全球性的卫生危机于国家,于家庭,于个人,虽说是大不幸,但我想持续3年,封城,暂停,也一定会带来很多反思。

       于我这样,大学匆匆毕业,烦忙的工作,重复的生活,裹着人流,看不清方向,只顾向前奔跑的人,也不得不停下来。封城,长时间的独处,空下来,思续飞奔,情绪流动,呼吸也更深,我个人还蛮适应这样的生活,以至于我对史前人类穴居,深信不疑,度过一开始的几天,就能快速适应。

        我开始回忆童年,青春期,大学,把不长的人生开始梳理,越来越清晰,同时也更笃定。就如我在前面说的,理清楚来路,这件事威力巨大。所以我个人对疫情的感觉真的是很复杂的,哈哈哈,本来说这一期聊聊童年,一不留神这又跑题了,但也不全算,因为我想把我思绪的起因,过程,结果都一并分享给大家,我们有的是时间,“一拍”会做很久。

      我们还是来说乡村吧,哈哈哈,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就是你回家即使什么都不干也非常舒服,熟悉的气味,熟悉的面孔,热情的招呼,我一直在试图去找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最终我发现带给我这种感觉的原因很多样,他可能有心理学(心理学说:人终其一生都在找生命最初的那种熟悉感);另一种原因可能就是城市跟乡村本质的不同,回到村里能感觉到人跟自然有某种和谐,他们是一体的,如我视频里一样,在乡村人跟自然是同频的,日出做,日落息,历经四季,稻香,麦黄,瓜熟,果甜,人是沉醉的。

      城市则不同,工业化之后到现在,大家的工作是抽象的,每个人都为一个庞大的,看不见的精密运转的巨人忙碌,大家悬挂在这个大物的某一个毛孔上,为他梳理毛发,清理疮孔,全无主观。当然从某种方面来说城市最大的魅力,也在于此。巨人动起来后,能量巨大。个体高度协作后,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于是城市文明产生了,这里由于物质空前的集中和充沛,文化,艺术,科学集中的迸发,电灯,电话,汽车,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无一又不散发着魅力。 

      在乡村,过往几千年的宗族传统,孔夫子的伦理纲常发挥到极致,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这种关系一方面让你感觉亲切,一方面又让人想逃离,因为在这里你不是单独的你自己,你是有历史的,生来就是,让人没有私人感。城市则不然,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大家相互间邻居几年可能都全然不熟悉,在这里你又是单独的你自己,当然代价是孤独感时常,但又高度自由。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制造了城市,这句话太妥帖了,扯了这么多,从童年到疫情,从乡村到城市,想必大家也看到了这种两难,于我也是,于大家估计也是,这可能也是某种必然吧。现在的我喜欢这种两难,我希望他一直存在,我喜欢这种在选择的感觉,希望他永远,永远不要消失。

下期见,朋友们~



一拍:童年故乡系列-漫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