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总要来一次五台山 见山 见海 见自己

2023-10-15 09:46 作者:舆情通报  | 我要投稿

五台山风景区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顶平坦如台,故名。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并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作为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五台山庙宇内浩如烟海的宗教艺术品不计其数,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还有儒教、道教、地方信仰、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常年不断的佛事活动更把这里烘托成真正的佛国世界。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五台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佛教文化名山,发展至今,更是成为我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五台山之初,为道家修行之所,至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五台山,后经发展,渐以佛教文化为主。五台山寺庙众多,最早建寺于东汉时期,乃迦叶摩腾、竺法兰所建,名为灵鹫寺,因汉明帝加名“大孚”,故灵鹫寺又名“大孚灵鹫寺”,自此,五台山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而大孚灵鹫寺也成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五台山寺庙中的佛像,或泥塑,或金铸,或石刻,或木雕,或瓷烧,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它们或庄严肃穆,或神闲气定,或慈眉善眼,或怒目狰狞,神态各异,惟肖惟妙;其像既有佛、菩萨、罗汉、护法神,也有儒、道、帝王将相、僧侣居士,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佛教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痕迹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潮,在此期间,五台山上有寺庙达三百余座,僧侣三千余人,至此,五台山成为中国有名的佛教圣地,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其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今天,五台山仍留有大量佛教文化及寺庙遗存,成为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佛像达30000余尊、寺庙124。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包括: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大白塔)、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其实,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在宋代之前早已有之。据记载,佛教传入五台山,可追溯到东汉永平年间。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领着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受到汉明帝的礼遇。汉明帝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供两位印度高僧居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寺庙——白马寺。次年,两位印度高僧从洛阳来到清凉山(即今之五台山)游览,见山中有阿育王的舍利塔、释迦牟尼的大脚印,且据传此地还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于是二人想在此建寺。但当时清凉山是道教圣地,二人颇受排挤,因此两位番僧奏知汉明帝。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斗法,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因此两僧获得建寺的权利。于是两位印度僧人在清凉山建造了第一座寺庙——灵鹫寺。汉明帝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之意)两字,寺院落成后的全名即成为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即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后经南北朝、隋、唐历代帝王倡导,五台山的寺庙越建越多,僧侣也越来越多。到唐德宗贞元年间,五台山寺庙多达三千余座,僧尼达万余众,俨然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为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和四川峨眉山,但据说载入佛经的唯有五台山。武则天时代新译的《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因此,中外佛教信徒便把五台山当作了文殊菩萨的住地,五台山由此驰名中外,显赫于世。五台山供奉的佛像多为文殊菩萨,五台山的传说多与文殊菩萨有关,五台山的五座山峰据说分别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总要来一次五台山 见山 见海 见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