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有四端,那么“四端”具体指的是什么?
孟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在我们的课本中经常能见到,他与孔子的儒家思想被世人合称为“孔孟思想”。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思想,能够用智慧在人世间生活,孟子作为思想家,提出了人在思想上所具有的灵性,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所以人与动物的的行为产生不同。孟子认为人有四端,也就是人具有的基本的思想底线,这四端分别指的是哪方面?我们今天来看一下。
首先第一个,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能够体会到别人的痛苦,这样才称之为仁爱,即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就是当自己生活在安静幸福的生活中时,可以看到他人的不幸,并且用自己的力量伸出一份援手。

当你能吃得起饭时,可以看到那些挨饿的人,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即为仁爱。现代社会中经常有一些山区的小孩需要帮助,于是呼吁广大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有医院的病人得不到救助,于是有人呼吁大家献爱心献血活动,这样的行为都是在互相地献出自己的一份仁爱之心。
如果相反的,有些人经常会攀比,炫耀自己的权势,瞧不起一些比自己贫穷和低下的人,他们就是没有同情之心,不算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算是没有达到人的基本应该具有的思想。

第二个,一个人具有自我反省的羞耻之心,就是一个有义的人。如果一个人做出了反于伦理道德的事情,比如在众人面前脱衣服一类的,他有羞耻之心,则是代表他心中装着正确的世界观,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的,这样便称之为义。
而如果一个人做出了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之后,并没有羞耻之心,或者是变本加厉的为了自己的私欲更加的做出一些违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没有羞耻之心,这样的人一般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第三个,有了辞让之心,谦虚待人才会是一个有礼的人。古有专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学生,愿意大雪之中程门立雪,还有年龄小的孔融,谦虚的把自己的梨子让出来,这种具有辞让之心的佳话形成了中国以礼待人的思想,后代人皆是效仿这些贤人,营造出来彬彬有礼的一个礼仪之邦。
第四个,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是讲一个人若能够清楚的明辨是非,那么他会在明确判断事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知识不够,无法分辨事物的黑白,那么做出的决定也会偏向正确方案,或者有人将黑白混淆,这样会导致事物出现混乱,只能说明这个人不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够达到高等生物应该具备的思想。
以上就是孟子所说的作为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思想,即为人应该具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因为有了同情之心,才会想到帮助其他的人,有了羞耻之心才会知道做人基本的准则,有了辞让之心,才会与人相处彬彬有礼,有了是非之心可以正确判断事物,有独立的思想。

之所以孟子提出了这些思想,是把我们人类与动物划分开来,因为在世间都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而动物的思想中没有这些人类基本具有的思想。而人类本来天性中带有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可能因为一己之私,而忽略了这些道德,这样便会出现有人会骂道“猪狗不如”来形容人。
而大多数的我们还是能够发扬我们人类的优良传统的,许多古代的人为我们做出了仁爱之心,与谦逊有礼和明辨是非的表率,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些古代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努力做一个具有四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