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蒸发结晶零排放的原理及设计要点

2022-11-03 15:34 作者:迈源MVR蒸发器  | 我要投稿

随着蒸发结晶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在各行各业应用的越来越普遍,比如我们大家都关注的工业废水领域,蒸发结晶成为实现零排放的主要技术手段。今天迈源小编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蒸发结晶的原理、特点、设备及使用讲解。

蒸发操作是从溶液中分离出部分溶剂,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数量不变,因此蒸发是一个热量传递过程,其传热速率是蒸发过程的控制因素。蒸发所用的设备属于热交换设备。

对于工业的高盐废水而言,蒸发是通过升温的方式使废水中的水溶液沸腾汽化成为蒸汽,从而使废水中含盐浓度提高的单元操作。与一般的传热过程比较,蒸发过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过程和物料方面。

一、经济方面

从经济方面而言,蒸发时需消耗大量的加热蒸汽,而溶液汽化又产生大量的二次蒸汽,如何充分利用二次蒸汽的潜热,提高加热蒸汽的经济程度,是蒸发器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对于大多数工业蒸发所处理的是水溶液,热源是加热的蒸汽,产生的二次蒸汽仍然是水蒸汽,两者的区别是温位(热能)不同,导致蒸汽温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传热需要有一定的温度差作为推动力,所以汽化温度必须低于加热蒸汽的温度;

(2)根据拉乌尔定律可知,在一定的压强下,由于溶质的存在造成溶液的沸点升高。换言之,在相同压力下,溶液的沸点高于纯溶剂的沸点。

因此,当加热蒸汽温度一定,蒸发溶液时的传热温度差要高于蒸发溶剂时的温度差。溶液的浓度越高,这种影响也越显著。在进行蒸发设备的计算时,必须考虑溶液沸点上升的这种影响。

二、过程方面

从过程方面而言,蒸发操作是个沸腾传热的过程,工业操作须在核状沸腾区域进行,所谓核状沸腾又称泡核沸腾,是指流体在湿润的加热表面上生成蒸汽泡的沸腾。当加热表面的温度超过该系统压力下液体的饱和温度时,贴近加热表面的液体就会汽化,生成汽泡。温度愈高,生成的汽泡愈多。汽泡长到一定大小后会脱离加热表面,从而又产生另一批汽泡。在液冷反应堆堆芯和蒸汽发生器内,泡核沸腾是常见的现象。

比如,常压下水溶液核状沸腾的过热度一般在2.2~25℃之间。当过热度超过临界值时,核状沸腾进入膜状沸腾区域,沸腾给热系数反而随传热温差的增高而降低,蒸发操作出现很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出现时而暴沸、时而不沸的现象。因此,蒸发时的传热温差不宜过大。

三、物料方面

从物料方面而言,由于溶剂的汽化,蒸发过程常常使溶液浓度产生局部过饱和。溶液在沸腾汽化过程中常在加热表面上析出溶质而形成垢层,使传热过程恶化。例如,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某些盐类,如硫酸钙、碳酸钙、氢氧化镁等,溶液在加热表面汽化使这些盐类的局部浓度达到过饱和状态,从而在加热面上析出、形成垢层。尤其是碳酸钙等,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更容易在加热表面上结垢。因此,蒸发器结构的设计应设法延缓垢层的生成并易于清理。

溶液的物性对蒸发器的设计和操作也有重要影响。有些物料是热敏性的,在高温下易变性或分解,要选择合适的蒸发温度并缩短物料在容器内的受热时间;有些物料具有较大的腐蚀性或较高的粘度,需要选择高等级的材料和刮板式蒸发器等等。我们在选择蒸发的方案和设备时,必须考虑物料的这些工艺特性。


蒸发结晶零排放的原理及设计要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