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晚清和民国历史等书的私人笔记

最近失眠的厉害,没有任何理由的失眠。我猜,大概是精神压力太大,大到好像整个世界的份量都在自己的肩上。缓解的方法就是看书,但代价就是看多了书,反而更加睡不着。
乱翻书或者胡思乱想,总是会有各种零星的笔记。有些没用的知识烂在脑子里,还不如拿出来。
本文的配图依旧还是凑数用。之前整理电脑存货,发现二次元美图有800多张(很多都是碧蓝航线的),一键删除固然爽快,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反正没啥用,分享给各位吧。

【1】最近观赏b站视频有感
因为苦于自己创作遭遇瓶颈,就会想看看别人的大作能不能借鉴一些。基本感触都写在了之前的专栏里,此外,就是发现了像【陶喆】、【林迈可】这样的大佬也在平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陶喆的歌我是一直都喜欢的,他比周杰伦出道还早一些,而且,比周杰伦强的地方在于会【编曲】。以前我以为编曲很难很难,但从他们的视频中,我逐渐了解到,【编曲】固然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但由于现在编曲软件的成熟,有天赋和创意的加持,普通人也是可以尝试去编一些曲子玩一玩。
10几年前,我那时特别迷周杰伦,会哼他的调调,背歌的歌词。但等到再大一些,同时,周杰伦似乎在音乐上也越来越不走心的时候——大概是钱赚得足够多,多到几辈子都用不完,也就怠惰了——我感觉自己对周杰伦歌的喜爱是一个递减的过程。

首先是词。对比施人诚、姚谦、娃娃、罗大佑、李宗盛等人的词作,方文山“摆弄”文字的力道有点过,会感觉意境是生造出来的,为了押韵而押韵,不那么自然。
其次是曲。周杰伦自己是不编曲的,早期给周杰伦编曲的主要有林迈可、洪敬尧和钟兴民这三位。林迈可合作最多、钟兴民次之,洪敬尧再次。林迈可与周杰伦合作久了之后,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对于资深歌迷,有些歌开头一出,那个风格你就知道是林大佬的手法——听久了,就难免容易腻味。

最近看陶喆与林迈可的视频,这两位的视频风格迥异。
林迈可的视频通常就是1分钟,不说话,就是演绎先用什么、再用什么,之后组合就ok。这种感觉像极了画师先落了个草图,然后直接开大,调整、上色一气呵成,眼睛是看懂了,但脑子完全不懂是为什么。
至于陶喆,你看他的视频能感受到一种对音乐的痴迷,他会根据当年的音乐工程文件分享当年他大概是怎么考虑的,用什么样的调调等等,甚至会感受他好像真的很想教会你“如何做音乐”。
平心而论,作曲者还会编曲真的了不起,陶喆的编曲能力真的可以说是秒杀不少人。私心一点讲,周杰伦固然是才子,早期作品倘若没有林迈可的编曲加持,魅力会逊色太多——编曲可能就像人的皮囊,如果皮囊不好看,灵魂再美,可能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也会被岁月埋没。

前面聊到林迈可的风格有点“单一”,这里我又想到一位名为【王左中右】的up主——其实人家的主要平台也不是b站,而是微博吧。
他的视频就是用王家卫的叙事风格去“解构”、“调侃”各种名人、名事,你去看他的视频,风格几乎都是一样的,造成的结果是,虽然播放量极高(4500多万),但粉丝数严重与播放量不匹配,粉丝量目前才53万多。
我个人看他的视频虽然会觉得难免腻味,但偶然冒出的一句或扎心或幽默的文案则是让人觉得格外有趣。
然而,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一则名为“中文大约已经死了”(原标题不是这个)的视频,这个视频公开渠道找不到是因为被全渠道下架了,但想看,总还是可以看到的,毕竟,视频内容并不违法违规,下架原因可能是引发了大量观众不悦。
关于中文语境娱乐化、单一化、幼稚化的讨论,是伴随着中文互联网发达而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本来想发声的除了发现观点不被认可,就是像这种视频一样,遭到各种批评——有些人是看了标题没看懂内容就开腔。
这完全不是辩论、不是吵架,而是批判。

辩论和吵架完全不是一个套路,辩论讲究有来有回,要讲事实摆道理。有时正方抛出一个话头,反方不接,我们会觉得反方词穷。而吵架,讲究一个精准打击,有时被骂方不接话头,反而对自己有利。
至于批判,就是把另一方置于一个所谓的道德洼地上横加指责。这种吊着嗓子吼,现实生活里算无能咆哮,搁在人多的地儿根本不起声;可惜这是网络,内容发布后总会有人看到,声音会有回响。
说起来,判断一个人的悟性或秉性,有时可以参考其在极端情绪下,如喜如悲如怒的程度和表现,像网络这种隔着屏幕骂娘都没事的世界,善与恶有时都会被放大。
不管“中文是不是真死了”,单看讨论中文语境的现实问题,都应该不至于引发“混乱”,如果的确没有大问题,那就当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的“流量之作”;如果确有问题,视频拿出来聊一聊也没啥不好,我们完全可以公开聊一聊哪些说的对,哪些说的不对,说的对的地方,就要讨论改良方案,说的不对的地方,也应该聊为什么不对,有理有据才能以理服人。
这种事情发生多了之后,结果就是前文提到的那样,原来想发声的发现不如明哲保身,给自己弄一身骚气还不如任其自我发展,既然各自的世界越发割裂没法融合,那就算了呗,尽可能找到彼此能沟通的点儿——比如你喜欢我的娱乐视频,那我就多做一些哄你开心。
至于针砭时弊、启迪民智之类的大事,惹不起总还能躲得起吧?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在最近好些个失眠的日子已经想明白了,在各种网站、app上流连忘返的用户,打开屏幕之初就不是为了知识而是娱乐。
好像你打游戏正酣,妈妈叫你停下去吃饭,你心里总还是想着“打完这一局就去”——心底反正是各种不乐意。
有时候,不是大家不清醒,而是当下除了装糊涂好像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人只想沉浸在娱乐世界醉生梦死,你偏要一阵锣鼓喧天后,大叫一声“睡你麻X起来嗨,追求知识乐开怀!”
他们没给你丢砖头都算是给你面子,当然,也可能真的是因为懒。
功利一些讲,当下,还是实实在在做好自己的事儿,照顾好家人朋友更“鸡贼和现实一些”。

【2】聊点晚清和民国的零碎知识
话说清朝与日本打了一仗,清朝输了,输的很惨,日本赢了,而且赢得挺大,那是著名的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又打了一仗,日本又赢了,那就是历史上的日俄战争。
清廷怂,输了就实打实的割地赔钱;沙俄比较硬气,输了?输了就输了呗,老子继续陪你玩,要老子赔钱什么的,屁都没有。日本也无可奈何。
原因之一,是因为日本为了打仗,全国从上至下都节衣缩食,毫不夸张地讲,日本几乎是在倾家荡产打仗——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真正的赌国运。
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东北开始慢慢站稳脚跟,开始屡屡追加在东北的投资和借款,然后,承担了巨大债务。
债权人是谁呢?
美国,确切的说是美国财团。比如摩根财团就是当年日本政府的债权人之一。
有些历史是相似的,有时杨白劳比黄世仁还硬气,随着日本政府债台高筑,比较担心的反而是美国那边。于是,对日本,美国的态度是胡萝卜+大棒,不能把日本逼得太紧,万一日本人铁了心做老赖,这些美元只能是打水漂了。
但日本最后还是和美国翻了脸,搞了一些船运了一些飞机把珍珠港给炸了,直接把山姆大叔炸毛了。
对了,有个冷知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是日本造的,日本于1922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
看来,舰娘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

秉承“礼尚往来”的待客之道,大叔给日本的回礼是两个钢弹,然后世界就安分了不少。
考虑到日本有些偏执的国民性,当时的美国是挺担心日本表面服气,背后胡来的。于是,GHQ(驻日盟军总司令)为了全面且有效地支配日本,采取了3s政策,即利用运动(sport)、影像(screen)和性(sex)——这些娱乐活动让大众耽于享乐,不思进取,关注点远离政治,从而转移社会矛盾和民众注意力。
像棒球、赛马等运动在日本的繁荣,都与之有关;而日本现代风俗产业,也都是伴随这项政策兴盛起来。
这些政策在日本都行之有效,于是,美国当局在后来针对我们时(抗美援朝)就根据3s政策演化出了《十条诫令》。
其内容如下——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五、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宣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都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所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爱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仔细想想,我们现在身处的世界,好像的确就是如上述一样吧。尤其是“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难道不是吗?
各个平台上供应的都是娱乐品,体育、软色情、电影、游戏,在种种文化侵袭下,我们连自己的中文语境都在被时代侵吞,变得越来越小,而大众的表达越来越肤浅流俗。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正视和思考。

聊回之前的晚清民国。
晚清民国的名人,尤其是后来搞革命的那些人,很多都是留学东洋——也就是日本。当时中国又穷又弱,处处受到列强欺负,谁让落后就要挨打呢?天底下从来都没有你弱你穷你就有理的说法。
看到日本因为明治维新强大了,不少中国人都留学日本希望找寻救国之道。
然后你就会发现,千百年来的历史规律都差不多,当年能出去的多是家里有钱的,富人子女读书用钱铺,钱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更前沿的知识,而穷人子女致富靠读书,只有考试成绩好,然后才有机会因公留洋,带着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回国,创业后才大富大贵。
这里简单提几位名人的些许事儿。
黄兴,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名气够大吧?
据说袁世凯曾评价他“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后来的历史证明,袁世凯看人还是忒准的。

唐群英,她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女权运动领袖、女权主义先驱、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同盟会的大姐大,曾有“掌掴宋教仁”、“大闹参议院”等轶事。
不过,让我留心的一个细节,不是她曾是秋瑾的邻居,而是她曾是曾国藩堂弟曾传纲的夫人。
下面再聊一些八卦的。
徐悲鸿,大家都知道吧?
徐悲鸿的夫人叫蒋碧微。本来蒋碧微是与他人有婚约的,因为对方没啥出息,加上徐悲鸿对自己一见钟情、疯狂追求,居然就下定决定与徐悲鸿私奔了!
后来,徐悲鸿与自己的学生孙多慈搞婚外恋,被蒋碧微发现后,徐悲鸿依旧不愿割舍,蒋碧微没下定决心离婚,两人只能分居。另外,之前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对蒋碧微关心的不够,让张道藩慢慢走进了她的心,于是,就出现了徐悲鸿与蒋碧微都是婚外有情人的情况。
那么,孙多慈的丈夫是谁呢?
是许绍棣。
这许绍棣其实也有个情人,叫王映霞,她老公是作家郁达夫。
不过,王映霞并不是郁达夫的第1位夫人,郁达夫的原配叫孙荃。如果不是王映霞,郁达夫与孙荃还不至于离婚。
总之,上面的这段人物关系真是太狗血了。
我觉得当代影视编剧们就不要乱搞什么关汉卿的老剧了,直接把上面这些人的多情往事搬上荧幕该多好!美女帅哥、才子佳人、幼女长男、始乱终弃、欲拒还迎、多人共舞、情意绵绵,想十八禁就十八禁,想纯情就纯情,多“浪漫迷人”啊!

对比这些乱事,像林觉民(黄花岗72烈士之一)与陈意映的爱情,才显得无比珍贵,而林觉民的《与妻书》更是让我们看到一种生死之恋。
提到姓林,也许有人的耳朵会竖起来了。
这林觉民有位堂哥叫林长民,他曾与梁启超等人倡组讲学社。林长民有个女儿,叫林徽因,而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就是梁启超的长子。
喝口水,我们提一下张道藩。
张道藩在留学期间,不仅结识了蒋碧微,还结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佬——陈立夫。
陈立夫和陈果夫在蒋介石手下地位那么高,一方面,是两人的确有才干,另一方面,则是蒋介石想表达对自己的结义兄弟陈其美的感激。
这陈其美是中国同盟会元老,而陈立夫和陈果夫则是他的侄子,因为反对袁世凯,陈其美最后被张宗昌派出的刺客暗杀。
与陈其美有关的另一件事,则是他曾派手下请来大侠霍元甲,创办了近代中国妇孺皆知的精武体育会——精武门。
话说当年响应辛亥革命的众多身影中,有一位四川人,他叫郭沫若。当然,我们是不聊郭沫若与张琼华、佐藤富子的往事,而是聊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
于立群的外祖父,叫岑春煊。

这岑春煊可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实力派,当时有“南岑北袁”的说法,难得的是,这位大佬比较开明,当时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接触较多。
正是这位岑春煊,有幸成为了中国第1位被PS设计陷害的“照片门”男主角。
当年岑春煊与袁世凯不和,袁世凯欲除之而后快,想到慈禧对康梁二人恨之入骨,于是,袁世凯的亲信蔡乃煌就造假(PS)了一张岑春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时报》馆前合影的照片,让慈禧误以为岑春煊预谋不轨。
岑春煊听闻消息,不得不赶紧重金贿赂李莲英寻求帮助。
后来,李莲英让慈禧扮观世音菩萨,照了张相;自己又扮作韦陀菩萨,有照了张相,最后合称一张照片,献给慈禧说:“老佛爷何尝命奴才同照此相?足见民间伪造,藉观朝纲。从前岑春煊康有为等照片,想亦类此。” 慈禧这才怒气稍解。
当然,这岑春煊早年也不是什么善茬。
少年时,岑春煊曾与劳子乔、瑞澂(博尔济吉特·瑞澂)并称“京城三恶少”,而这瑞澂也不是普通官宦子弟,他是大学士琦善之孙,而这琦善,就是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好吧,咱点到即止。
现在,我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很多事都可以串到一起。

【4】读上述历史的些许慨叹
之前我说过,读历史如果只看这些八卦其实屁用没有,其实我个人是觉得,当个人过于渺小,其实很多历史大小事,我们只能是被动参与者。
动荡年代,有钱有势的可以通过出国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而普通人则没那么多机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放眼看世界,找准努力的方向不断升级自我。
否则,布衣寒门想出头真的不容易。
这里顺带再提几个人物。
首先是诸葛亮。之前的专栏也提过,这诸葛亮根本就不是布衣寒门,诸葛家本来是荆州名望,有三子二女,孔明先生是次子。
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是东汉末房陵太守。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姑且理解为市委书记,不小了吧?
诸葛亮的二姐夫叫庞山民,是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是庞德公的儿子,庞统的堂兄。
很好,现在你知道了,卧龙、凤雏原来是远亲。
坊间流传什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算啥?这不就是打广告,政治造势么?
再说刘备,刘备虽然卖草鞋,但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是卢植的学生。
卢植何许人也?东汉末年的大佬啊!
就好比有人的老师是人大常委,你说这人牛不牛?

矫情一点说,汉末三国时代,更像是世家大族重新洗牌,要是没点家世背景,连在牌桌边看看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还想到了虞翻。
不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可能对这个人不太熟悉。
虞翻出身于著名的江东四大家族——所谓江东四大家族,是指会稽郡的虞氏家族、魏氏家族,吴郡的顾氏家族、陆氏家族。
像“书生”陆逊,就来自陆氏家族。不然,你想他怎么可能会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这四大家族在江东呼风唤雨,绝对的地头蛇。
怎么说呢?历任中央派来的地方官(比如太守)要想在这里待下去,必须取得四大家族的共同支持,不然,轻慢一点就是下属不听你的,你就一个光杆司令;如果大家闹得极为不愉快,让地方官莫名其妙客死他乡都有可能。
这是为啥?因为地方的核心职位都是由这些本地大族担任的,这些人才掌握实权。
孙策、孙权能在江东站稳脚跟,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有像虞翻这些豪强的支持,也就是说,这算是一种利益互换,孙家保障江东大家族们的利益,大家族们支持孙家的统治。

好吧,各位读者抽空还是好好念书,学点真本领吧!
下面这排字,叫谁写都写不工整吧: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半与本二上旦上二本与半卉一十士廿卞广下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半与本二上旦上二本与半卉一十士廿卞广下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半与本二上旦上 二本与半卉一十士廿卞广下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半与本二上旦上二本与半卉一十士廿卞广下厂下广卞廿士十。

【一种新的示爱方法】x^2+(y-(x^2)^(1/3))^2=1 的图像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