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99,我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 斯米乐 | 排版 杳杳
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来自武汉大学的学长,他在地理高考中取得了99分的优异成绩,他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小羊羔们,大家好!在22年1月的地理首考中,我十分有幸地赋到了99分。而在2019年,我的地理成绩还位居班级倒数。
许多人吐槽地理就是一门玄学。的确,稳夺理想的分数绝非易事,但是回望高中三年,我认识到,地理向所有人都敞开着一条进步的大道。“路虽远,行则必至。”
那么到达99分的一路上,我究竟做了什么?我将从基础篇、思维篇、应试和心态篇这三方面入手,分享自己的经验总结,希望也能帮助你实现地理的蝶变。
01
基础篇
高中地理非常依赖知识储备,这其实是福音。这意味着,只要去积累,提升就大有可能。我们的知识库应当兼顾广度和深度,以求能自如地调出脑海中的相关库存,帮助解题。这就需要先把地理“读厚”。
1. 熟知课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认为基础知识很简单,上过就懂,所以复习时懒得读课本,查阅时也只是浮躁地搜寻关键词。但是,这埋下了许多问题:能凭感觉做出大部分题,却说不清为什么;跟着老师复习时很混乱,不知道讲的是哪本书哪一块……
实际上,课本提供了最原汁原味的知识讲解,不仅流畅易读,还能帮我们掌握核心的原理。对答案不理解,其实是因为对底层原理不熟悉。而许多题目恰恰就是根据教材某句原话而命制的。
数年经历告诉我,久久为功是学习地理的秘诀。我们可能没有耐心顺着看课本,但平日的片段翻阅也能积累生效。在快速查阅书本时,不妨耐心看完这条知识点对应的段落,真正巩固知识。
当然,通读也是必要的。考前自习的时间就是整体梳理课本的黄金时段。这时,需要格外注重框架,先读大标题,形成对知识联系的初步印象。
读正文的过程中,关注知识点、关键词,并时时回扣标题,多问自己“这一节在说什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知识?”,有时间再细读句子,而笔记则与正文互为补充,甚至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读完一节后,可以不厌其烦地再简单总结本节知识点,思考它们的框架关系,还可以借助课后案例题来浅浅练兵。多几轮“集火猛攻”下来,我们就能慢慢组装搭建起自己稳固的知识框架。

2. 熟知地图
地图是地理进步的快车道。其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快速锁定区域
譬如,看到题干“加利福尼亚”或者一张小尺度的轮廓图,就能联想到西北半球、大洋东岸、山脉等等,这种方位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推断地理特征。这种“额外条件”甚至可以使我们猜出地区,快速组织有用信息,节省答题时间。

巩固知识框架
地图可以承载多种地理信息,譬如气候、地貌、人口分布等。通过地图记忆这些知识,不仅能熟悉各地区背景,还有助于理解气候、地形、生产等要素间的影响关系。
记忆地图其实并不难,只要用不长的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就能获得长期稳固的印象。下面是比较有用的两大方法:
① 手绘地图
最开始可以临摹省区、国家、海陆的轮廓,要注意线条走向。位置和比例也很重要,因此建议一次性画出相邻地区。熟悉轮廓后,即可试着标注地理事物,如在中国政区图上画出城市、山脉、河流等,注意对照确保范围准确。
另外,还可以借助参照物,譬如看到赤道穿过入海口,就可以猜测是亚马孙河口了。我当时就跟着B站羊羊地理的“手绘地图”系列,利用经纬网,系统强化了区域认知。无需怕繁琐,因为很快会见到质的提升。

图源:羊羊的地理教室b站视频
② 借图分析
比如,指着地图上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岸,考察自己“该地区的气候/植被成因有哪些?”“该地发展什么产业?为什么?生产特色是什么?未来要如何发展?”。
这样,一张地图其实就集成了海量实际案例,既可以检测巩固我们的分析能力,还能为下次考到这个地区“买份保险”。
3. 用地理视角观察周围
那些看似遥远的地理知识并非无从感知。生活中就隐藏着很多地理知识,只待我们多多观察思考。
自然地理上,可以多做迁移。比如,留心校园里的绿化带或小土丘,其边缘往往铺展着细碎的沙土,不难猜到这是雨水冲刷、搬运、沉积的结果。迁移到所学,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侵蚀沉积、水土流失和土壤形成了。
再如教学楼容易滴水的地方,垂直往下总能找到一块厚沉积物,这样就很好理解钟乳石和石笋是怎么一回事。只长在树干一侧的青苔、异常偏早的寒潮……都可以成为一道题去探索,从而真正内化知识。

对于人文地理,则可以多观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规律。
比如,买水果时可以思考价格的差异有哪些上下游原因,看到“城乡一体化”等政策标语时可以思考其反映的发展规律……只有各行各业皆有所闻,才不至于遇到陌生领域“写不了一点”。
4. 看杂志书籍和纪录片
进入高三,我经常遇到一些偏僻考题,但因“正好以前知道”而轻松破解,这要感谢《中国国家地理》。
作为权威地理杂志,它有着独到的“地理嗅觉”,介绍了许许多多切合当下、典型又新颖的地理知识,并且流畅清晰,适合高中地理的思维逻辑。虽然略贵,但从老师那里可以借到这些宝藏书刊。

各种书刊、纪录片和网络知识,都可以为我们打造一个强大的地理素材库。

你的地理充电站
可以把这些地理知识作为平时休闲阅读的内容,假以时日,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难倒同学的“冷题”在你看来就像“原题”!这种方法不强调苦苦训练,只需默默践行,静待质变,地理会随着素材库的壮大而越来越轻松。
02
思维篇
地理被称为“玄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强调抽象的地理思维!好的思维令地理提升事半功倍,还可以有效攻克学习瓶颈和顽瘴固疾。在“读厚”的基础上,修炼地理思维,就是在将知识“读薄”而走入万变不离其宗的境界!
① 框架思维
地理知识繁而不杂,善于搭建知识框架是一大要诀。框架思维主要将知识按照总分结构,在脑海中存储成树状图,非常有助于理清知识点、考场高效输出。
从课本和老师所给的板书、资料中,都可以找到各种现成的知识框架。自主学习时,也可以狂搭框架。
订正主观题时,可以思考各点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如:农业、工业、气候、劳动力、政策…),往往会发现这些角度的选取都很有道理,熟悉这些角度所构成的框架后,便能举一反三,迁移到考题中。
地理事物千变万化,但许多可以合并到相似的框架中,这样就减轻了记忆负担,使我们获得更普适的知识。

② 发散思维
框架不是固定的,许多题目都需要稍加创新,这就需要发散的艺术。发散思维并不是件随叫随到的法宝,只能通过知识面的拓宽和加深来驾驭。
首先,见多识广才能有方向可发散,譬如课外阅读过果园地热的案例,就不难猜出“火山地热融化雪水有助于北海道芒果灌溉”这类“奇葩”答案。
另外,“两路合龙法”也是一枚强力武器。
一路围绕题干延伸思考,譬如分析北海道的地理要素(火山、冬季降雪…),另一路列出农业发展条件的框架(水源…),两路对比尝试,就很有可能找到联系,猜出采分点。

③ 情境思维
有时候,直觉很靠谱,没错,代入情境也是一手妙招。
面对纠结(尤其是人文地理)时,想象自己正看着这一场景,或亲历这一产业发展处境,提问自己“这都xx了,还会xx吗?”“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如果xx,会不会导致xx?”再根据常识、直觉,往往能提高命中率。
④ 过程思维
用变化观看地理事物,入股不亏!世界万物的变化是天然真实的,这意味着以变化过程为线索组织地理知识,大大可靠。把静态事物看成动态过程,就可以串联掌握一连串知识,还能强壮我们的逻辑。
譬如,疏理泥石流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强化气候-地形-人类活动-水土流失-灾害防治等一系列知识;从匹兹堡皮革业延伸开来,就可以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⑤ 专题思维
专题就像地理框架间的桥梁和补丁,综合若干不同版块知识,并指向具体案例。老师下发的资料、课堂讲解的归纳,以及我们自主按专题集中的错题和笔记整理,都可以构成我们的“专题库”。
专题思维好处多多,比如有助于全面深入了解事物,对同类题触类旁通,深化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分析解题的应用能力,在考试中遇到熟悉话题……

03
应试&心态篇
在时间分配上,我还是推荐“速通选择+精耕大题”的策略。在有了前面提到的基础+思维的积累下,相信做选择题的速度和准度都会提升不少。
而答主观题需要一定的专注分析,不能太仓促,否则会因为没有充分发散思维,而错过很多采分点。
如果能有50min左右时间留给大题,那么强烈建议列草稿或是大纲,可以就在题干和图片上圈画、标序号,也可以在空白处用画大括号、关系箭头等列出各个角度,这样就能够尽量不漏点,且框架思路清晰。
卷面上,除了必要的规范清晰,也可以尽量多写几点,亲测每题写6个甚至10个点以上不太影响给分,反而使大题成为了稳定输出。

诚然,地理也有很大的波动性,就在高考前夕的模拟考,我还考出了全班垫底的史上最低分。
但在心态上,我一直是相对乐观派,而地理真的值得乐观。
学好地理,只需要一个踏实的过程。就像一枚石笋的形成,只要慢慢积淀,时间会告诉我们结果。
从客观经历看,不论是我的冲刺高分之路,还是身边许许多多同学的逆袭经历,都证明:地理是最容易显著提升的学科之一!
所以,如果你现在地理基础偏弱,完全不必气馁。只要找对方法,坚持落实,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