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经验】读不懂,问题从不在读者

现代诗#读懂#写作经验
文字|乡村网络基础建设
封面|Annie Spratt
读不懂,问题从不在读者
一首诗,一页散文,一篇小说,特别诗歌,我们作为读者总说:读不懂。要我说,读不懂,问题从不在读者,而在作者身上。
非要有“读不懂”,那只能有词汇的或典故的“读不懂”。我写“象群轰隆隆碾过阴天”,读者如果不知道“大象”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它是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是活的死的,圆的扁的,那确实可以说读者“读不懂”诗歌。
有朋友又说:不对呀,作者文章写得挺好的,只是我读不懂作者想表达什么,写法为何那样而已。
对这困惑,我先问个问题,一篇文章谁都读不懂,是好文章吗?如果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读者读不懂,不是读者的问题。如果文章是写给作者自己看的,那是锁柜头里的东西,读不懂不赖读者。
那如果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作者或因艺术效果,或因生活环境写得晦涩,想让人费工夫才能看懂,这不是读者的问题吗?不是。作者写作前已把我踢出读者群啰。读不读得懂的问题,其实是作者想不想、能不能表达清楚或表达到何种层次的问题。我写这么一句话,“草原上,艳红的鲜花开了”,好懂。改改,“辽辽牧场,鲜花笑得红扑扑的”。又改,“绿草原抹出几朵夕阳”。再改,“几瓣火红的欢笑,传到边际”。最后改,“清新地呵出娇嫩的热情”。话越发不好懂。如果我写的“清新地呵出娇嫩的热情”,那不能要求读者读到草原,读到鲜花,读到艳红。
读不懂,还包含一个根本性前提,读者需要读懂。要我说,像诗歌,它不需要读懂。
有人翻译着读,“清新地呵出娇嫩的热情”,又是查作者生平,又是对照他以往诗歌,狂猜猛想,得出这写的“草原上,艳红的鲜花开了”。读懂了,然后呢?感受赏析的,不还是“清新地”那句吗?这样去“读懂”诗歌,结果不是将白开水在瓷杯、铁盆、塑料瓶里来回倒腾喝了,而是将白开水倒到泥土,又摔到面饼,蒸成面糊吃了。诗歌意义已改变。
还有人抽象着读,“清新地呵出娇嫩的热情”,“清新”“娇嫩”表达青春活力,“呵出”形容这种活力的状态,小心翼翼,还羞涩,还胆怯,“热情”表明青春蓬勃的动能与未来,整体写的青年羞涩活泼,小心翼翼又满怀激情地面对世界。都给“读懂”完了。那我为啥不直接按“读懂”的,写青年怎么样怎么样?非费那功夫写“清新地”?诗歌就在诗歌本身,而不在解读。直接感受诗歌。诗歌的全部,已经是诗歌所要写的了。
除非因什么不可抗力,一篇文章,若需作者额外补充点什么,才能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那为何不在文章里写完呢?拿着篇缺页的作品怪读者看不懂,不应当。
大胆跟作者说,你若还想要我这个读者,请写清楚点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