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马克思!——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父亲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6年间他分别在阿尔及尔和马赛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同萨特一样,阿尔都塞也就读于被誉为“哲学家的摇篮”和“文学家的摇篮”的法国知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他1936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预科班学习,1939年成为文学院的学生。但是入学不久,就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Gaston Bachelard,1884—1962)指导下研究哲学,完成了题为《黑格尔哲学中内容的观念》的博士论文,于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时开始了在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执教生涯。长期的战俘生活使他的肉体备受摧残,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后来他多次出现的精神失常即与这段经历直接相关。1980年11月16日,他因精神病发作,于晚间将妻子埃莱娜·阿尔都塞勒死,被送进精神病院监护就医。
阿尔都塞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就与工人农民有了密切的接触,结识了很多共产主义战士,在和法国共产党的接触中,逐渐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后,他于1948年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成为党内重要的理论家。50年代中后期,围绕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问题,他同法共理论家加罗迪等展开了激烈论战。他从60年代初开始接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马克思的著作,对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1965年阿尔都塞发表了《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提出了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法国和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相当数量的法国新左派学生的拥护。学生们认为,正是阿尔都塞把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的官方注释者乏味的重复中解放出来,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他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复兴。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盛行于20世纪60—70年代。除了代表作《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外,他还发表了《列宁与哲学》(1969年)、《答雅恩·莱维》(1973年)、《自我批评材料》(1974年)、《立场》(1975年)等著作和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