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破两百万辆几成定局,是什么促使新能源车陡增?


中美两巨头达成共识,电动化浪潮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并将正式席卷全球。
>
遥想去年年初,新能源汽车销量跌至谷底,2月全国销量甚至仅万余台,很多人担心众多新势力是否能挺过冬天。不过到了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来了一次大逆转,最终实现了全年销量全年销量超过136.7万台。

今年的前几个月则更精彩,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0.4万辆和147.8万辆,一举超过去年全年,当然也包括过去的任何一个年份。出乎意料的爆发令乘联会年内已经数次上调新能源汽车产销预期——这说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超过了专业单位和人士的预估,市场为何会如此疯狂?
成本下降、性能爬升
消费者愿意接受一件商品,最直接的原因是,已经可以接受产品和价格。
近年来,各汽车企业不断地降低车辆的成本,同时提升车辆性能。虽然补贴不断退坡,但是主流车型的价格一再降一降再降,同时续航不断的提升。

以北汽新能源EX系列为例,2016年上市之初售价超过20万元,且续航只有200km左右;到了2018年,续航360km的车型只需要7.99万元。到了2021年,物更美价更廉的产品更多了,刺激更多观望的消费者入场。
当然这电动汽车成本下降的过程离不开电池企业的不断努力。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公司不断地推出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比亚迪研发出了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的刀片电池,安全性大幅提升价格却大幅下降,显著促进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下一步的纳电池或许会引发另一波热潮。
另外,高性能电动汽车不断投向市场,也在增强对部分消费者的吸引力。如今在20~30万元区间有很多高性能电动汽车可选,比如比亚迪的汉EV,或者上汽R汽车MARVEL R,不到30万元的价格,性能都可以跑进5秒俱乐部,如果预算扩展到30-40万元,还有加速3秒级的广汽埃安AION LX以及MODEL 3存在,这种加速性能对于同价位燃油车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尤其是对于购买第二辆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如果家庭能安装充电桩,续航就不再是重要影响因素,性能的吸引力才是真香。这部分人群对高性能电动汽车的接受能力与日俱增,同样的价格消费者可以买到性能更出色、体验更好的纯电动汽车,扬长而避短,也促进了电动汽车销量增加。
再者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增加。截至2021年3月底,全国共有超过85万台公共充电桩,公共+私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78.8万台。而且数量还在以天为单位迅猛增加。
社会的存量的充电设施越来越多,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很多县城,甚至乡镇都已经拥有了公共充电设施。蔚来小鹏、特斯拉等自建充电配套设施的企业也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以及部分热门的高速路段。
电动汽车补能的短板越来越小,扫清了很多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焦虑,也是促使新能源汽车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星星之火已经燎原
如果说电动化在过去的几年是中国引领的一场豪赌式的电动汽车革命,那么今年形势已经完全不同。
8月5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目标是到2030年美国新出售的汽车中将有半数为零排放,包括电池电动汽车、插入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以推动美国实现203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一半的目标。

美国主要的汽车公司将参与拜登的计划,这意味着美国传统正规军正式跟进新能源汽车战略,结束了此前特斯拉等“游击队”单兵作战的局面,基本定调了全球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中美两个巨头达成相同的意见,全球的同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我们可以预见到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加速实现电动化。而此前,很多车企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得不做一些尝试来应付,但也不敢ALL IN。
比如吉利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但是至今吉利的电动化转型也称不上成功。这并不是吉利做不到,而是过去的几年电动汽车是不是真的能够取代燃油汽车成为未来汽车的新形式,任何人都说不准。

吉利等公司作为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求稳、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很重要,因此没有十分激进的去投入。而如今,趋势已经如此地明朗,吉利等相对保守的汽车企业也会加入电动化的大军中全力战斗。
因此电动化浪潮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并将正式席卷全球。
如果传统车企蜂拥进入新能源赛道,新势力的生存空间又会受到近一步挤压。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是,生产中高端车型、有差异化的新势力公司存活概率会更大。而中低端的车企做廉价车型,高端技术储备不足,正好是传统车企所擅长的领域,因此中低端的新势力面临着威马化,在传统的车企的挤压下,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定会持续火爆下去,但明年、后年的销量榜还是不是今年这些企业,那就说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