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卷不动了?这家公司把手伸向了20后… …
今年的双十一来的特别早,这也意味着所谓的电商节,也开始全面内卷。
最早的时候,双十一就是单纯的11月11日那一天,阿里通过大屏实时公布当天的销售额,非常震撼。后来京东体量不断增大,开始加入双十一的鏖战,但京东虽大,依然无法和天猫相比,于是很取巧的从11月1日开始计算双十一。
天猫比京东规模大,但也受不了十几天的销量和一天的销量做比较,不得已加入了内卷。
也许,过几年以后,一年就两个电商节,上半年的都算到618,下半年的都算到双十一。
嗑着瓜子看热闹的年轻人们,倒是乐于各种促销战硝烟四起,因为确确实实便宜了。
那嗑的瓜子是什么牌子的?
很可能是三只松鼠。
据统计,三只松鼠在天猫坚果类排名TOP1。
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持平,微增0.17%;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5亿元,同比增长87.32%。
一、业绩之谜
为什么营收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净利润大增?
公司有没有业绩造假的可能?
其实不仅三只松鼠的三季报出现这个问题,很多上市公司甚至GDP的三季度单季增幅,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微增,甚至还有微降的。
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2020年上半年疫情对很多企业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到了三季度,由于中国的防疫机制非常完备,经济全面复苏,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出现了较大的报复性消费,导致2020年三季度反弹强劲。
这就给2021年的三季报带来了压力,因此业绩微增或者微降,都属于正常现象。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净利润的剧增又是怎么回事?
公司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大幅回升,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整合促销渠道,减少单一促销,降低综合促销成本;二是优化SKU,提高供应链效率;三是改变仓储物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仅从业绩来说,公司2021年的三季报中规中矩,剔除上年同期的特殊因素,公司的成长性未来可期。
但是,业绩好看,不见得就没有风险。
公司在财报里也显示出来正在积聚的风险:多元化转型的方向。
二、拥抱20后
在大部分传统消费品牌在跌跌撞撞的尝试拥抱90后、00后的时候,诞生于线上的三只松鼠却把手伸向了20后。
基于线上的新零售玩法,以及直播、Kol带货、打造IP等新新零售方式,三只松鼠驾轻就熟,90后、00后成为公司重要的客户群体。
在别的企业开始转型面向90后、00后的时候,三只松鼠已经把商品推销给了他们的孩子:20后。
公司推出了一个新品牌,叫小鹿蓝蓝。
前三季度,小鹿蓝蓝实现全渠道营收3.32亿元, 2020年6月19日上线至今,营收规模持续增长,连续13个月稳居全网宝宝零食类目第一,市占率超第二、三名之和。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小鹿蓝蓝推广费率持续优化,投入产出比逐季提升,并在第三季度实现亏损大幅收窄。
目前还在亏钱。
正在成长期的三只松鼠为什么要新开辟这么一个子品牌?
先从被投资者“抛弃”说起,公司上市后,刚刚过了解禁期,财务投资者就纷纷减持,已经坚持和公告减持的金额高达十几亿。
根本原因,是投资者对零食市场信心不足。
即便是剔除掉2020年的业绩,和热门的新能源、芯片等行业相比,公司的成长性也不是非常好。
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上市前对上市充满憧憬,但上市后就要为了公司的市值操心。为了带给投资者信心,公司只能通过多元化转型来扩大营收规模。
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拓展新产品线,实现了完美转型;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在转型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导致崩盘。
和国际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中国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缺乏一点点耐心。星空君经常距离可口可乐,差不多十年营收规模和净利润基本不变,放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什么成长性,但公司通过优异的现金流和大手笔的分红,维持不错的市值。
这才是消费品市场的真相:越是市场的王者,越接近成长性的天花板。
尝试去做婴幼儿零食,也是三只松鼠的无奈之举。
婴幼儿辅食领域,年轻的家长对孩子吃的食品非常谨慎,培育新品牌难度较大,即便号称是市场第一,也只有3个亿左右的营收规模。距离成为经营的主力,尚需时日并充满不确定性。
三、经营模式的转型
在三季报中,应收款较上年末增加46.11%,公司称,主要系拓展新的销售模式所致。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制图:诗与星空
对于具体转型成什么新的销售模式,三季报并没有详细介绍。星空君又去翻了半年报,半年报里也写的非常含蓄,只提了半句话:2B业务。
作为一家零食企业,核心用户必然是来自C端的,2B业务怎么玩?
据媒体报道,在2021天津秋季糖酒会上,三只松鼠于10月15日召开分销战略星品发布会,宣布将聚焦线下分销渠道,前期聚焦坚果建立分销渠道,后期再将其他精选零食子品牌导入分销系统,计划五年实现100亿元的营收目标。
简单解释下,就是源自线上的三只松鼠,开始尝试采用线下渠道的传统方式,重新布局。
谁是线下零食老大?
良品铺子。
巧合的是,财务投资者也刚刚减持了良品铺子。
高瓴资本旗下珠海高瓴天达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宁波高瓴智远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减持305.6万股、169.2万股。
继续内卷,你们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