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一点讨论,本来写动态的,太长了根本写不下,麻烦死了,B站动态也不能长点。
经方学习我个人认为,有个误区,就是方证对应。
我不是很明白这个理论是怎么回事,我从来没在仲景的书中见过类似理论。
首先有个情况,仲景的体系,是建立在病理精熟,医理通透,和药理透彻的“三理”上的,病理让你知道病情的发展,并知道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就是很好的病理教材。
医理指的是对人体结构的了解,教材就缺少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需要在仲景体系和《内经》里面学,但你不能说仲景只有对人体运行结构的了解,这个了解可以让你知道病情的传变,和更加精确的给病人调理。
药理则是对药物精准的把控,举个例子,大黄和半夏,大黄破淤下泄的功能很强,就是寒凉,而半夏也有破淤下泄的功能,但是是温热的,所以胃热便硬,大黄就很有用,因为是燥热,需要凉泄;而脾湿堵塞,就不能再寒凉了,必须温热,但是又要下泄破湿,所以用半夏,温泄,即破淤,又温脾胃。
仲景经方,就是以此“三理”作为根据,病理使其料事如神,医理使邪气无处可逃,患者更能补益,药理使用药精准,本来两三款药才能合力达到的效果,现在一款药就能解决,让方子更加精炼。
而不是——套方!
套方存在什么问题,许多人是不看这个处方是来自什么病症下面的,好,处方合理,通用无妨,但是你连到底是哪个病症,都分不清,你怎么保证你的用药思路?
举个例子,水气病,痰饮,湿病,黄疸,这里面,浮肿症状一大堆,你怎么细分?一个患者来你面前,他手臂浮肿,其余没事,你怎么判断?这是什么病的?
好,你不管,你解表,兼解内,你可能就会出错。
为什么,很简单,手臂浮肿,只有两种病有,一个是水气,一个是痰饮。
湿病浮肿很少过腰,黄疸则很少水肿,而且全身发黄。
然后咋分?痰饮之中,溢饮,四肢浮肿,水气病,上水下气。
溢饮是水邪溢出脾胃,而灌注四肢,病症内水更重,脾胃水湿必然特别难受。
水气病表证重于里证,往往肿成莲藕,脾胃才不太舒服。
假使他其余没事,脾胃不特别难受,就是水气病,腰上发汗,腰下利尿。
好,你跳出来说,几种病咋办?
假使你水气 湿病,症状就会出现:全身浮肿(水气),双脚沉重(湿病),腰腹浮肿(湿病),乃至于各种里证。
那我应该用哪个?复方吗?
首先,仲景书中没有任何复方,从来没有某方 某方的说法,都是某方基础上,增减,哪怕是增减的面目全非,也没有出现过某方 某方的说法。
其次,病能发在一块,必有共性,因为寒热不会同时存在,燥湿也不会待在一地,有出现的,需要细分控制平衡的中土,还有负责管道的木暑。
那这些病共性是什么?病根在哪?
你会发现,在脾。
水气是脾胃,湿病是脾肾,共同的,脾。
为什么?脾邪为湿,脾湿则水谷不蒸,水液积聚,热力不达,则三焦颠倒,胃不凉则上水积留,脾不温则雾气下沉,所以水气,而脾湿水积,膀胱不出,肾储水亦满,所以水湿下流,积在双脚,沉重难行,腰腹带脉,肾之连接,也水肿。
所以共性是,要健脾祛湿,外加提振脾胃,水肿还是老话,上肿发汗,下肿利尿,若腿沉重,而手肿很轻,重祛湿利尿,啥时候发汗,肿的严重,就重发汗,里证严重,祛湿通畅为重。
有人说,方子都差不多,这几个有啥区别?是差不多,药量不同啊,你把桂枝汤改一改,把茯苓炙甘草给拉上去,桂枝白芍压下去,你其实也是用来祛湿的,药量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药的作用,桂枝量大了,发汗就重,茯苓炙甘是来补益一下津液的,茯苓量大了,祛湿就重,桂枝就相当于过来引祛湿药去经络的。
二者一样吗,方剂歌,没有量,根本不一样,君臣佐使是后世提出的,但是确实符合用药方法,水气痰饮湿病,多少太阳经药,改一下,全用来打里证,改哪,药量,药量不能加了,比如有的药实在不能太多,或者药力不够好用,就加减,比如越婢加白术,一下子调脾胃的药的种类和整体的量就上去了,白术也是燥湿一把好手。
这就不一样,根本不一样,不改不能通用。
所以怎么套方啊,怎么套啊,各种不一样,本病套还好,异病也套,套还不修改,偶尔相似的病问题不大,最多疗效快慢,可你不能以后就靠运气好吧,你得知道原理吧,知道病理吧,知道三理吧,你不知道,病情有变,你加减,你知道这方子原来干啥的么,它量咋回事么,该加点啥扣点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