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讲道理”?认同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属于社会影响的研究范围,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参考如下的分享,所以“讲道理”要具体的进行分析什么人讲、讲什么、怎么讲、讲给谁~!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们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认为,人们对信息的看法会影响说服。
信息清晰易懂,但充满了难以置信的论据,那么你会轻易地反驳之,而不会信服。相反,如果该条信息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那么你在思想上会更为赞同,很可能对其信服。提出了中心路径说服和外周路径说服。
中心路径说服的关键并不在于信息本身, 而在于能否激发说服对象积极思考。
如果你不想遭人反驳,请勿引起对方警觉——避免打草惊蛇。
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时,就可能接受中心路径说服,也就是关注论据。
如果我们接受信息时心不在焉、 感觉与己无关或者没有时间仔细推敲该信息的意义。 此时我们会接受外周路径说服,也就是关注那些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
说服的中心路径引起的行为变化比外周路径更持久,外周路径的说服通常只能导致肤浅而短暂的态度改变。
怎样说服他人才有效?
说服者(信息传达方)、信息(说服内容)、说服渠道(信息传递的路径)以及说服对象(信息接受方)
说服者:
说服者越是可信、专业就越是能够起到说服的目的,例如焦点访谈报道的新闻要比报停上一个不知名的杂志报道的新闻更加可信(可知觉到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并且,我们会认为那些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语速较快时,专业性和信赖性都会给人以增加的感觉,所以,以后表达观点的时候要尽量语气坚定、语速可以较快一些!!!
外表、明星的作用,与我们相似的人的表达观点我们更容易接受,明星的广告效应也是利用了其影响力;
相似性与可信度哪个更重要?
主要看主观偏好还是客观现实。
如果说服与个体的品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有关,那么相似的说服者最具影响力。
如果说服的主题是判断事实,例如北京的降雨量是否比上海要少?不相似之人的确认的确能增强信心。因为不相似的人能提供更加独立的判断。所以,有的时候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原因。
说服内容:
理智与情感
有良好教育背景或者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所以,面对领导还是拿数据进行说明,普通员工可以用情感进行影响说服。
好心情效应 说服对象如果心情愉快,信息的说服力更强。
说服信息如果能引发说服对象的消极情绪反应,也有说服效果。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
观点差异:
分歧越大,改变的可能性越小。
正面说服与反面说服:
对那些已经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正面说服更有效;而认可并反驳反面观点的说服则对那些最初持反对意见的人更有效。
实验研究还发现,如果人们已经(或将要)了解反面观点,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就更有说服力,效果更持久。
满足以下两种情况,遗忘会造成近因效应:
(1)当时间长到足够分离两种信息;
(2)说服对象在接受第二种信息后立即表态。
如果两种信息依次连续呈现,并且之后经过一段时间,此时就会出现首因效应
说服的渠道:
说服力强弱排名可能是 : 现场 (面对面人际接触)、 影像、 录音和书面文字。
被动接受的信息也不总是无效的
仅仅是暴露在不熟悉的环境刺激中,就可以引起偏好。 而且只要重复宣扬就更易让人相信。
主动的经历也会强化人们的态度
个人与传媒谁的影响更强?(口碑)
哈里·波特系列原来并没有预计能成为畅销书(《哈利“ 特与魔法石》首印才500册),截至2020年底,该系列小说已经销售接近7亿本,其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当本销量已经去到了1.4亿本。正是孩子们的相互讨论才使它成为畅销书。
说服对象:
生命周期解释:态度随着人们的成长而逐渐改变(如变得更为保守)。
代际隔阂解释:老年人的态度与其年轻时基本上没什么两样,但与当今年轻人的态度不同,代沟由此而生。
对年轻人和老年人长达数年的多次访谈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态度变化通常比年轻人更小。
——代际隔阂解释。
最后小结:
§ 可信的说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赖的专家。讲话语气果断,语速较快并直视说服对象的眼睛,这样的说服者通常较为可信。魅力十足的说服者在品味和个人价值观等问题上也非常有说服力。
§ 说服信息能使人心境愉快就更有说服力。心情好的人做判断时更爽快、不假思索。而能唤起恐惧心理反应的说服信息也同样有效,如果说服对象感觉脆弱、能采取预防行为。
§ 说服信息与说服对象已有观念的差异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取决于说服者的可信度。单方面信息与双方正反兼备的信息,何者更有说服力取决于对象已经赞成该信息,而且过后不大可能会考虑相反的意见,那么单方的正面观点可能更有效;而当说服对象心思较为缜密或者并不赞同该信息时,那么包含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则更为有效。
§ 如果说服涉及双方论战,首因效应通常是的最先呈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而如果双方观点的呈现存在时间间隔,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近因效应,即后面呈现的信息胜出。
§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信息的传递方式。面对面的交流通常最有效。然而对于复杂难懂的信息,书面文字的媒介则更为有效。如果问题无关紧要或比较陌生,大众传媒则较为有效。
§最后,信息的接受方也很重要。说服对象的年龄也有影响。年轻人的态度更容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