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安迎] 003【地图】
By:Shepherd 魏泯i
————
【笔记目录】(新)
加入于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自然地理部分(目前只有自然地理部分,咳):
001【导言】
001 没有什么知识点,只是一些随便记的一些东西,所以没有分享链接
002【经纬度网】
003【地图】
004【地球自转】
005【等高线地形图】
006【地球的公转】
007【地球内部圈层和地表形态】
008【板块构造学说】
009【大气的分层和大气的受热状况】
010【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1)】
011【大气运动和气候类型(2)】
012【常见天气系统】
作者:魏泯同学i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207620 出处:bilibili
————
这段来自于北斗地图册
地图三要素:

一、比例尺
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一个常用的单位换算是 cm ——km的单位换算
五个零,记不住打一巴掌就好了。(开玩笑的)
比例尺这知识一般不考,太简单了 小学就学了。
在高中地理学的知识中,经常考察也不是计算,而是与比例尺大小相关的几件事情之间的关系。
大中小比例尺

这个是标准不同的,现在的话要记住大小的区别在哪里。
比例尺与所表示范围以及地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越大,所表示范围越小,地图的内容越丰富详细。
相反,比例尺越小,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地图的内容越简略。
比如画北京市地图,就用大比例尺地图。
比例尺,是直线比,而
什么时候用小比例尺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大于百万分之一的就是大比例尺地图 比如万分之一 两万五千分之一 这是标准的大比例尺地图
小比例尺一般是千万分之一、几千万分之一
标准的军用地图——是一笔两万五的,就是两万五千分之一,大比例尺地图。意为图上1cm = 实地距离2.5km

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 放大/缩小:用原比例尺 x 放大/缩小 到的倍数
比例尺放大/缩小 后的仍保持地图内容的图幅面积 = 放大/缩小 到的倍数的平方
比例尺是直线比,而图幅是面积比。一维变成了二维。
【例】已知地图比例尺为 1/1000000 (百万分之一),回答以下问题:
(1)比例尺扩大一倍如何计算?缩小一倍呢?
(2)若是比例尺放大一倍而表示的内容不变的话,图幅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那缩小一倍呢?图幅面积和缩小和扩大了多少?
(3)比例尺扩大2倍如何计算?缩小一倍呢?
(4)若是比例尺放大2倍而表示的内容不变的话,图幅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缩小2倍图幅面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他们扩大和缩小了多少?
答:
(1) 根据题意,按照 比例尺放大或缩小 = 原比例尺 x 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可知:放大或缩小后的比例尺X1 与 X2 ,分别等于
X1 = 1/1000000 x 2 = 1//500000
X2 = 1/1000000 x 1/2 = 1/20000000
(2)根据题意,按照 比例尺放大/缩小而表示内容不变,图幅面积 = 放大/缩小 到 倍数的平方,可知“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幅面积 Y1和Y2 分别为:
Y1 = 2^2 = 4
Y2 = (1/2)^2 = 1/4
(3)扩大两倍,就是变成原来的300%,也就是变成了原比例尺的三倍。所以根据比例尺放大/缩小 = 原比例尺 x 扩大/缩小后的倍数。设扩大和缩小后的比例尺分别为X1和X2,解得
X1 = 1/1000000 x 3 = 3/1000000
X2 = 1/1000000 x 1/3 = 1/3000000
(4)根据题意,比例尺扩大2倍但是要保持原图的内容不变,则图幅面积的变化是什么?根据 比例尺放大/缩小 而原图内容不变的图幅面积 = 放大/缩小 到的倍数的平方,设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幅面积为Y1,Y2,解得:
Y1 = 3^2 = 9
Y2 = (1/3)^2 = 1/9
则在放大的情况中,图幅面积变成了原图的9倍,放大了8倍;在缩小的情况中,图幅面积变成了原图的1/9,图幅面积缩小了 8/9。
图幅面积成为了原面积的4倍,扩大了3倍。在缩小的情况时,缩小了 3/4倍。
这个很有趣!┭┮﹏┭┮
乘2 就可以了 1/1000000 x 2 = 1/500000
接下来看一下第九题。

解析1:
这里大家可能有个东西不知道阿,那就是,4个小时就相当于差了60°经度,在60°纬线上,1个经度就相当于 1/2 x 111 km。根据公理 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则 B = 33.3cm / 60 x 1/2 x 111km = 33.3/ 30 x 11100000 = 33.3/ 333000000 = 333/3330000000 = 1/10000000
PS 这个题我算了好几遍,问了老师才算出来的
A直接就排除掉了,D比大小后直接排除掉。
B选项,赤道与中纬度地区比例尺不同,所以排除掉。
D选项正确,“图幅面积扩大三倍”意为“图幅面积变成原本的四倍”;
对四进行开根号后,根号四 = 二,则符合 1/5000000 与1/10000000的两倍关系。也符合缩/扩比例尺x倍后仍保持原图内容,则图幅面积为x^2的定理。
用白话来说,如果说要保持原图内容的话,地图扩大了四倍,就证明比例尺扩大了两倍(因为他们是平方关系),验算后就可以得出结论。
下一个【例题】

这个题A是相比之下最合理的。但是,其实如果说对于高中来说,这个数字也还是有些小,
通常是1:2000更为合理一些(厘米与千米的换算是五个零) 即为1cm : 2000cm = 1cm :20m
二、方向:
面北而立,左西右东。
在高中阶段,要求是掌握八个方向,即: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但是其实在测绘里面还可以再分。就是分成16个方向,新增的:北北东、北东东、
测绘地理中的一个方向原则:南北在前,东西在后。
还能不能再分?哈,一般就不在分了。学习就是要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在考试中用到方向最多的是这么几处:
(1)走向:任何线状地理事物,我们都可以去描述它的走向。说的最多的走向是山脉的走向。走向没有起止点,你可以说一根线是东西走向,就也可以说它是西东走向。可以说是西北——东南走向,就也可以说是东南——西北走向。这种有歧义的方向,给他中间加根线,ok。
那么这条线如何描述?哪边先?有起止点吗?
经典的说法是,西半段是东西走向的,东半段是西北——东南走向的。
当一根线出现很明显的拐点时,可以对他进行分段描述。
这也是地理的一个基本想法,我们在很多地理分析的地方,都有这样分部分、分段的描述形式。
比如对中国进行描述的时候,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总体特征,就把中国分成了东部季风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再比如描述陇海兰新线(错写成了龙海,感谢B站小伙伴指正)的沿线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的时候,就要分成两段,前半段陇海线水资源短缺是因为自然原因,水资源少。后半段水资源短缺是因为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用水量多、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等等。
还有一个就是河流的流向,河流和山脉的走向不同的就是——河流有起止点了。
如自西向东、自西北向东南。流向和什么有关系?和这个地方的地势是有关的。
中国的地势什么特点?西高东低的,这决定了中国的河流特点。“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样道理亚洲地势什么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亚洲的水系呈放射状特点。
上游高下游低这是河流的规律。
还有一个是常考的地方是风向,风向是风的来向。北风就是自北边来的风。北京风向什么特点?冬天西北风夏天东南风。
相对位置:

A在B的什么方向?正西。A在C的方向?B在C的什么方向?
相对位置就是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如果图上什么指向标都没有,就遵循默认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例题】(对,手摹的)
(1)河流的流向?
自北向南。尽管河流是弯曲的,但是一般来讲我们是无法描述那么准确的。总有一些小偏差忽略不计了。
(2)村庄在农田的什么位置?
正北。
(3)农田在树林的什么方向?
西南。
(4)如图,一辆小车沿着图示公路前进,直到走出“边缘线”,它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
自西向东,过桥后拐向东南。
过桥前,过桥后,可以这么说的。
图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有东西可以参考,那就可以用它。 我们描述地图的事物是有灵活度的,可以参照的方式很多,而不是就剩下分段(这一种描述方法)了。
【例题2】当图示多了一个指向标。同样的问题。
(1)河流的流向?
自西北向东南。
(2)村庄在农田的什么位置?
西北。
(3)农田在树林的什么方向?
正南。
(4)如图,一辆小车沿着图示公路前进,直到走出“边缘线”,它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
过桥前自西南向东北,过桥后,正西向(或者说拐向)正东东。
所有考题里面,类似的图,百分之八十都有指向标——不考白不考,增加难度。
【例题3】这类题是较难的。带有经纬网的图。
沿着同一条纬线走,那么方向始终是东西向。沿着同一条经线走,那么方向始终是南北向。

(1)从A走到C,走向是怎么样的?
过赤道前,由西北向东南,过赤道后,拐向西南。

这是加辅助点,进行推演:当A走向B‘再走向B。就可以确定AB的方向关系。但是这个方法只是参考一下而已。但我不需要这么做,毕竟空间想象力强,直接在脑子里就能把这个地球旋转过来,或者变成平面图。只是认为这个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的时候能够有所启发。有助于理解其他学科领域的几何问题。
(2)从E到M到F,走向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但是南北向和东西向也是有区别的。
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是球大圆?优劣弧?
(3)从A到C怎么走最近?
很显然是A-B’-C 最近,因为这一条经线正好是一个球的大圆。ps 虽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大圆......
(4)从E到F怎么走最近?
答案是E-M-F近。我的理解是,既然地球是一个南瓜,那么走脑袋上面一定比绕两边更近。上面弧度较小一些。
比如说从北京到欧洲的航线,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按照地图上的直线来走的。而是向北方飞往乌兰巴托,飞往俄罗斯,绕过去,再到欧洲。这是最近航线。
如果说到美国的话,现在甚至有开辟的极地的航线。但是经过极点的航线现在还没有,一方面极地上空的气流并不稳定,第二个是极地上空没有导航站(导航卫星)。ps 我个人加一条,极点上空的磁场也不稳定。
就是说明,这个还是有用的,有实际应用的。
而在方向图中,在经纬网地图中,更讨厌的地图就是,极点投影的地图。
【例题3】

(1)A在B的什么方向上?
正北。
(2)C在D的什么方向?E在F的什么方向?
都是正北。
(3)那么A在C的什么方向?怎么弄?
对,第一步先画出自转方向。
所以A在C的正东方哈哈哈哈。
(4)还有一种组合的问法,A在D的什么方向?
emmm,我觉得现在我用得到辅助点了??其实也不用脑海里把地球上按照北下南,横放过来,还是能看到A在D的——东北方向。这个其实也是用了相对位置的辅助思路。
在极点投影地图上东西南北的判断更加麻烦,能利用上的东西也更多一些。
留作业:11到15题。

做题技巧,先看最简单的图。如图3,确定了答案在AB中后,图1就不用看了。就直接看图2或图4。
但是这里要说一件事情,做练习题不仅仅是为了做题,要是所有题都 用排除法做,知识漏洞永远都补不齐。
平移指向标到一个点上,然后判断象限。当然对我来说用不到,我可以直接想象经纬网在地图上。




我的做题:
11 A x 这个题错了 应该选 B
12 A V
13 B V
14 B V
15 B V
自己做经纬网判读题编排了一个口诀:“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西经递减,东经递增。北逆南顺,中心为北,零左为西,零右为东。”
然后我发现这类题好像不用判断出东西经,用相对位置就可以做出来。。。不过用东西经的话可以强化巩固。
然后如果画图不画指向标,同时,注意,在经纬网图上不标注南北极,如果经纬度也没有给的话,还是默认上面是北。
在极圈附近,两点间东西移动,走劣弧,不走优弧,
绕着地球一直向东飞、或者一直向西飞,能不能回来?
能的。
绕着地球一直向南飞、或者一直向北飞,能不能回来?
不能。因为到了极点之后,方向就只剩一个了。
地球半径:6371千米
日地距离:1.5亿千米(光走八分多钟)
赤道周长: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说的是对的)
经纬度考的不是很多,但是一旦考了,基本都是难题。下面还有一个问题。
在关于方向的讨论上,这个问题此前一直困扰我。如图中的AB两点,A在B的什么方向?从两个方面来说,既可以是东方,也可以是西方。
那么在数学几何里学过一个概念叫做优弧和劣弧。
所以有个基本的说法叫:劣弧定向。(就是得算小于一百八的那个弧)

我紧接着就开始想,如果在地球上0°和180°,那么谁在谁的东边和西边呢?大家都已经不分优劣弧了?
哈哈,说到这安迎老师太懂我了。紧接着就开始讲了:有抬杠的同学会这么想,如果这有一C点呢?
哈哈哈。 (这就是我想问的!)
“这样的话,是随你的,正东正西,都可以。没有严格规定。”

但是这个图并不是考察优弧劣弧的并不是难题,而是难在一种“无图考图”的题。
【例】A在B的什么方向?

这个是可以想出来的,前两个是很好做的。
关于后两个,要说一个已知规律:在这种不同方向的经纬度上,第三个是正的,第四个是反的。
怎么理解呢,像这种题,如果是经度方向相反,两地经度和小于一百八的时候,谁经度更靠东谁在东边。就是说A在B的东边。而相反,经度方向相反,两地精度之和大于一百八的时候,谁经度更靠东谁在西边。
这是我猜的一个规律。
这也和安迎老师的思考方式不谋而合——每次都画图就很麻烦了,不如总结一个规律。总结一个正好是他要讲的规律。
以上都是高考考点。安迎老师说:我不想讲这么难哈哈哈。
三、图例和注记
这里没什么要讲的。唯一要说的一个点,通常来讲,河流的注记是自上游到下游来写的。
四、等高线地形图
这是地图里比较特别的一类图,也是考试中会遇到的一类图。
然后11、12年左右高考36题有一个晕渲图,就是有点像分层设色,但是更有立体感,像画一样。

1. 等高线与等高距:
等高线:就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练成的线。主要是得会看,不用记定义。
等高距:同一幅地形图上的等高距是相等的。
它有的时候是不都写上高度的。只注部分,其他让你推理出来。

安迎老师说,你要能把它从黑板里提溜出来(就是拉出来),看成一座山。没问题。
2. 典型的地貌部位
要区别地貌部位与地形种类的区别,地形种类是宏观的,而地貌部位是微观的。
对于一个地貌部位的山头,山是不同于山地的,我们说山包、山顶、但是不能说山地。
a. 山顶,等高线闭合,数值排列规律是里面大,外面小
b. 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排列规律 里面小,外面大。
有时候图上有一条短线,这个线叫做示坡线。作用是什么呢?


注意看!在盆地里和在山坡上,示坡线的方向(指向)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就可以用来方便我们读图了,读那些等高线注不完整的图,比如像这样的。
这个等高线隔四根画一根,中间只有两根,那是不是就不该注啊?

那么你怎么知道它是山还是盆地啊?就要靠示坡线了。

像这样由上指向下的示坡线,代表着山顶。
还有一种情况:

I guess there is 火山口。
有一些典型的火山,长白山、韩国的济州岛有很多火山。
关于这个图还有一点要说:火山中间这个坑还没有浅到可以用等高线来标注,所以用示坡线来表示。否则的话还是用等高线来表示更明确一些。
还有什么地貌部位?
c. 鞍部:两个相连的山头中间这个地方叫做鞍部,好了全凭想象吧!

开玩笑的啦
小时候骑过骆驼,就是骆驼两个驼峰中间那个。

连接两个山头的地方这条线,切一刀,然后垂直再切一刀。
它们是这样的(黄线和粉线)。


两张照片。
全都是很有用的,这些地貌部位
d&e . 山脊和山谷:

我自己稍微看了一下,A是山谷,B是山脊。我的方法是用立体思维直接进行空间想象。
河流一般都在山谷里,所以山谷也叫做河谷。
有很多种判读方式,但是要记住核心的一点是,山脊的特点是中间高两边低,而山谷的特征是中间低两边高。

这种方式是画图的方法。来对比这三个点的高低起伏状况。
两边的黄点是300m,中间的红点是300~400米之间。
还有一种是记忆口诀:凸高为脊,凸低为谷。(往高处凸,凸的方向指向高,为凸高,反之为凸低。)
A处是河谷,A是集水线,水流会汇集到河谷中来。
提问一个应用问题:山谷里会有 泥石流还是滑坡?
回答:泥石流,滑坡就是一块山脊(的部分)掉下来了。
如何判断?泥石流一般都是水冲下去的。
下雨天总的来讲还是要往山脊上走。
一般来说,爬山也是走山脊不走山谷,走高的地方。
手机信号在山谷里也不好,在山脊上更好一些。
B是山脊,B是分水岭。这个条件是如果山脊的两边属于不同的水系,那么他就可以被成为分水岭,否则来说,没水是没必要这么叫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秦岭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秦岭的主峰叫太白山,下雨落到山脊上的时候,向北流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向北流入汉江、最后进入长江。
差之毫厘
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确切来说是长江的支流和珠江支流 湘江和漓江的分水岭。
著名运河灵渠运河(原本写错成了临朐运河,感谢B站小伙伴指正),其实就是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两大水系。
很多的运河其实都是起一个这样的作用的,沟通两个水系。
再举一个应用,

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河是流入这个湖的,我们把这种河叫做内流河。
这个湖泊叫内陆湖。中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
第二种情况是河水从湖泊中流出去,我们把这种河叫外流河。比如长白山天池,活口湖,长在山顶上,水往外流。

这是一个等高线,如果等高线是这样的话,那么河水是流入湖泊还是留出湖泊的呢?
我们需要落实的两个概念是,
第一,河水一定在谷底里面流,第二,河水一定由高处往低处流(在地球上哈)。
所以这条河是一条内流河,是流入湖泊的。

f. 陡崖:

就像是用刀切馒头一样,把山一刀切开这地方,学名就叫刀毛线。
不过刀毛线可以表示两样东西,还可以表示另一样东西就是:运河。
表示水是运河表示山是陡崖。
一共是六种地貌类型。

这样的图还是比较理想化的,较简单的。
真正的等高线地形图会比这个更复杂一些。

判断一下这个甲村位于一个什么样的地貌部位?
盆地。
盆地和谷地的区别是什么?
谷底是狭长的,盆地较为开阔。
B就处于一个峡谷,是河流流出的地方。
【例】ab切过的是什么地貌部位?

答两个河谷,(因为切过了两条河,有河的地方必然是河谷 )
接下来的问题是,河流的流向是哪里?自西向东。
额外说一下,中国也有自东向西的河流。
左下角的地貌部位或者地形是什么?盆地
这就是是四川盆地。
神农鼎基本是重庆到湖北,三峡河段。
实际的地形图比模型图要难读一些。
地形图里还会考的三个东西:
a. 相对高差的计算
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例1】相对高差类星体,一级难度⭐
(1)如图,A点的海拔是多少?——也就是绝对高度,是不用计算的。等高线就是海拔高度。
第二个问题是,山峰的地方,也就是B处,海拔是多少?
一般学生回答:七百以上
优秀学生回答:七百米以上,八百米以下 或者 七百到八百米之间
专精的学生会回答:大于等于七百米,小于八百米。是一个半开半闭区间。
[700, 800)
(2)开区间与闭区间(K区间与B区间)
很简单,小括号是开区间,不包括旁边的数,中括号是闭区间,包括数
总结一个口诀 (小开中闭)小辫K先生刻薄不容人,中分B先生敦厚包容人。
(3)A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解析1:不等式加减法 B-A
解析2:作图理解法

两点之间隔着三条线,把三条线拿出来,化成实线。
虚线是最大值,实线是最小值。
所以就是 区间[200,400)
【例题2】相对高差类型题 二级难度⭐⭐

解析:发现刚学习的时候,还是勤奋一点好。做这类题,该画图就得画图。
但是其实这类题不太会,看不太懂题干。

五条线,中间是四个格子,所以是4*50 = 200,外面这两条虚线我就看不太懂。为什么画我不知道,但是画了我知道他是最大的范围。因为他最大不能到达七条条等高线,上超25下超25,这是一个等高线的漏洞。
大概就是取上不足,取下有余。得给那些超出五根等高线的地形一个机会啊,提问一下自己,那比如说,陡崖部分的最高点就是超出五根等高线的最高值,但是还就是没到达第六根等高线?该怎么画?没法画,所以这是对于陡崖的一个图上特点的研究。陡崖它其实就是考察相对高度一个可以说非常典型的考点和知识点,因为只要等高线重合就可以是陡崖,没规定几条,在山腰上同样可以有陡崖,没说非得落地才叫陡崖,就是比较陡的坡,差不多90°,那就是陡崖,哪怕就两根等高线重合。那小陡崖摔下去人估计也够呛了。
考验陡崖的垂直长度,其实也就是考察两根等高线(虚线)之间的相对高差。
所以这个题,得出的结论还是[200, 300), 题干中符合选项的也只有B选项220m了。
【例3】再升高难度一些。三级难度⭐⭐⭐。
首先知道,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提问A和B的相对高差是多少?

解析:通过温度就可以计算出等高线对应的高度。不对啊,这个也受季节影响啊哈哈哈。当然既然是考察相对高度,那其实也是可以参考温度的。
假设不考虑季节天气等其他对于温度的影响因素的话,左图,就可以假设最外圈等高线的高度为
2℃ = 1/3 * 6摄氏度 = 1/3 * 1000m = 333.3m
里圈等高线高度为 4℃ = 2/3 * 6摄氏度 = 2/3 * 1000m = 666.6m
等高距d = 4℃ - 2℃ = 2℃ = 333.3m
但是做了上面一堆推演之后发现与题无关,题干问的是AB之间的高差,那就得线分析AB的地形。
B是山地,A是盆地。
这个也是可以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来计算他们的高差的(相对高度)。
最低高差是 8 ℃,最高高差是12 ℃。
8℃ = 4/3 * 1000m = 1333.3m
12℃ = 2 * 1000m = 2000m
所以AB之间的高差区间为 [ 1333.3m, 2000m )
到了高考也会有这样的题,不算很难但是一定要掌握基本思路。
b.等高线的疏密——对应坡度的陡缓

A陡B缓,上山走B

甲乙两山谁陡谁缓?
图不变的情况下,比例尺小的更缓一些。所以乙更缓。
图上距离 一 比 一万 和 一 比 十万。
比例尺更大的坡更陡一些。

一个山坡的陡缓取决于它的高度与长度。
但是要是使得甲乙的坡度陡缓变得一样的话,就把乙图的等高线也扩大十倍,这样相当于分子分母都扩大了。原数相当于没变。
乙图是比例尺小的图,比例尺变小,就把图变大就可以。变化倍数一致。

AA' 两山坡度陡缓不一样,通视条件也不同,A是看得到B的,A'是看不到B'的。
专门有一种题考察这个通视条件的。
对于不同的坡度的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
在缓坡修梯田,种植果树,在陡坡种树(这个不是果树哈,果树和植树要分开,他们职能不同)。
A土是上面种树下面修梯田,A‘是上面修梯田下面种树。
A’是典型的黄土高原。
A是典型的江南丘陵。上面陡下面缓。
坡的陡缓和河流也是相关的,和河流的流速有关。
【例】这个是双层蛋糕山。

改一下高度,就可以开发梯田了。

【例题】

一开始做题
4.B V
5.D V
6.A V
要记笔记的地方是——这里的乙坡也算是缓坡,我还以为是陡坡。纠结了。
阴坡与阳坡
山南水北谓之阳。

这个水东西向的话,那么水的北岸,是比南岸要亮的。南岸固然会亮,可是南岸会遮住一半的河底。
而且一般来说,水是在山谷里的,东西向的山谷,肯定也是北岸比南岸亮的。
所以我觉得他这图还可以i更好。

扩展到这个图就是脊南谷北谓之阳。
最上面部分是山脊,中间部分是山谷。
阳坡上建疗养院比较多一些,没有在阴坡上建的。
但是寺庙一半没有在阳坡的,一般在谷里,比较幽静。东方是可及却无觅处。
但是欧洲人的修道院是在山脊上面的。绝壁上面。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与世隔绝,是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以上出发点的揣测纯属脑洞,没有历史根据。
【问题】阴坡和阳坡哪边植被更茂盛?(尤其是我们这温带季风区或者亚热带季风区)
阳坡。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不是降水好,而是保水的能力好。就是光照少一些,蒸发小对吧。
限制我们这个地区(北方地区、温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的不是光照,而是水分。
但是从垂直地带性来说自然带更高一些的地方还是阳坡,这是因为它的热量好。但是茂盛程度一般来说是阴坡这边更好一些。
不过也不能绝对。到了热带雨林就都一样了。看不出阴阳坡。
迎风坡和背风坡通常是一个降水的问题,通常来说,迎风坡江水更多一些。但是也不绝对。有的地方背风坡比迎风坡降水多。

迎风坡降水的原理和过程,风带来水汽,风遇到风就顺着山网上爬,由于每上升1000m温度下降6℃,水汽凝结,然后就下雨。
然后接着来看背风坡的时候,就又涉及到这个概念了——焚风。

因为风越往下越热,所以就叫他焚风效应。
但是这个山不严谨的地方是没标注高度,因为不是有个小丘陵小土包,来股风就下雨,不是说只要是山的迎风坡就能让水汽凝结,它高度不够的话,也没法下雨。
这种雨,首先我们知道这种在迎风坡上产生的雨它叫做地形雨,而在山的迎风坡上产生地形雨是有一定高度要求的。
基本上1000m以上 的高山上才会有地形雨。

第一次做的时候是(2)小题出了错误,写的是900米,因为没有读懂题干,就当成绝对高度来做了。
后来还是发现用了相对高度解体法做出来了。
然后做(1)题的时候,没看到左上角的指向标,也就是做错了。
(3)题也错了,错在于没有仔细思考,[1300,1500)到底是取1300还是取1500的问题。
我取的是1500,但是其实应该取1300。
题目中问,不会高于多少?这个问法就很奇怪。他问的是温度的最高值,但是我们都知道山这个东西,高度越高温度越低,所以说应该是取1300这个最低点的,因为在这个最低点的地方温度是最高的。然后最终算出来温差应该是5.4℃而不是6.6摄氏度。

x.水库的选址。
当然还有公路的选址,铁路的选址没什么好考的。因为铁路一般没办法环山,遇到山就是开路或者架桥。
公路的选址:一般是尽可能的避免穿过等高线。也有的是“之”字姓形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增加长度以减少坡度。但是公路的选址通常来说不是很难。
如下图的黄色曲线。

接下来说一下水库的选址:
水库是一个什么东西?首先得对这个有一个了解。
首先要修筑一个大坝。就是为了拦截水,说的专业点叫做蓄水。可以积蓄很多的水,这就是蓄洪与防洪的功能。大坝修得越高,水就可以存得越多,这就是更好的扩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大坝修得越高,地基也就需要打得越深一些。
从防洪层面来讲,水坝是对水坝以下的地区进行一个保护。专业点说,大坝治理的是下游的洪水。所以三峡管的是四川还是湖北?
三峡管的是湖北。四川在上游湖北在下游。
而且由于大坝的蓄洪功能,人总不能住在那大水坑(比喻为勺子)里吧,就得搬迁移民。大坝建的越高,需要搬走的人就越多。
大坝建的越高,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的落差就越大,这个时候可以修建水电站了。水力发电是怎么发电的?其实是在大坝的里面有一些管道,就可以放水,这样的话水就像瀑布一样冲下来了。在底部地区有一个水轮机就像电扇一样的东西,然后他是横着放的,流水砸到扇叶,它就开始转动了,然后带动下面的发动机发电。
所以从发电的角度来讲,水坝修建得越高,发电量的上限就越高。
总结一句话:发电量与水位落差有关,而且是正相关。
(害)
但是影响发电量的第二个因素是——水量。水量越多,才能摆更多的管子,支持更多的水轮机去工作。发电量的总量也更大。
举个例子来说,三峡、葛洲坝这种的大坝,并排一般都是二十多个机组。二十多个大管子。
所以再总结一句话:发电量与水位落差和水量有关,而且是正相关。
说的专业一些,这叫“水能资源”,所以水能资源和水位落差和水量有关,而且是正相关。
水能资源所利用的水是上游的水,而不是下游的水。
举个例子来说,三峡,用的是四川的水。

水库的还有一个作用是——改善上游的航运条件。
蓄水的同时也提高水位提高了水位,可以避免触礁和降低流速。
注意,改善的是上游的航运条件。
坝址的选择:
河流的出山口,河流的峡谷河段。换句话说,河越窄坝就可以修得越小,这样的话就减少了建设成本。
所以12题AB处适合修筑水坝是这个原因。

(5)A处比B处合理,B处修筑水库固然库容更大,但是,若在B处修筑筑坝的话,城市就需要搬迁,铁路就需要停运挪走,如果是一条铁路干线的话还是很麻烦的。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在B的库容区(淹没区)内,有大量的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下不适合修水库。因为这个石头(石灰岩)会溶于水将来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A更好一些。
【补充图】

所以在这个补充图内,也是A处较为适合作为坝址。
水库的淹没区:
如果说在A处建筑一个200米的水坝,那么水库的淹没区是哪个区域?
还是蓝色区域。

而如果建筑一个250米的水坝,那么水库的淹没区就是如下,橘黄色区域。

水库的汇水区(集水区,也可以叫做水库的流域面积):
的就看补充图,如果是现在降水的话,落到哪个范围的雨水最终会流到水库中去,这就叫汇水区。
水都是由高到低流的,把这些汇水的线连在一起,就是汇水区。就是做一个山脊的连线,因为每一个山脊都是一个分水岭。
如图中蓝色区域的边缘连线。

其实流域面积就是这么一个流域概念:比如说长江流域和这个概念就是一样的,只要下雨了流到长江里,就叫做长江流域。
安迎老师:等高线刨面图,暂时不讲,不把难点集中。往后放一点,不打算在这个假期里说了,咱们不把难点集中。
ps 那什么时候讲??啊啊啊啊,救救我
3.地形种类(五种)
地形种类某种程度上是与地貌部位相对应的,地形种类是宏观的,地貌部位是微观的。
具体的数值就不写了
高原:又高又平
平原、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低缓起伏
山地:高耸起伏
-------------------这一部分是扩展的------------
4.地形区
就是要把地形的名称带出来,例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5.地势
地势特征就回答,哪高哪低,高低起伏。
中国 西高东帝
美国 两边高 四周低
6.典型地貌类型
回答方向:内外力作用
喀斯特地貌
流水的溶蚀
河流地貌:河流的侵蚀地貌与河流的堆积地貌。
卫星谷 侵蚀地貌 河口三角洲 堆积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江西丹霞地貌红色砂岩,武夷山也是丹霞地貌,福建江西那一带的山丘就是这样的。
火山地貌 长白山天池
构造地貌 断块山
风力地貌:
风力沉积地貌:沙漠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雅丹地貌
-----------------------------------------------
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