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Deus ex machina:人造神明与本质信仰

2019-08-23 21:25 作者:一之上调和  | 我要投稿


Deus ex machina

前言:本文可能涉及一些奇妙理论,请自行理解,如果不能理解,那你觉得我在扯皮就对了,因为我确实是在扯皮(滑稽)。

0.1各位,在开始今天的正题之前,我们要先谈谈什么是“神”。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在各人的理解之间会有相当巨大的分歧,所以有必要先进行一个定义性质的简谈。

0.2神,宗教,神学,道德,超人,超我,信仰,以及偶像与榜样。这些词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本着否定形而上学的语言分析哲学的观点,让我们先好好谈谈形而上学,虽然有点讽刺,不过挺有意思的。

1首先,神,什么是神。

1.1关于神的概念实际上一直在演变。

1.11最早的时候“神”是作为一切自然意志的集合,已知的、未知的,但凡是自然的、非人的,我们的祖先们都把它们归为“神”的范畴,这种古老的自然崇拜在一些文明的宗教观念中长久的流传着,比如说——中国。

1.12而在这之后,随之人类文明知识不断的积累,一些已知的、可以分析的、推理的、解释的东西被分离了出来,于是“神”的定义进行了一次缩水,或者说,进行了一次精简。但在这里,我必须要提示各位——关于越是详尽的东西就越是容易使人相信这件事。

1.13再后来“神”被具体化了,变成了一个个体或者说多个个体,这种不同于人类和动物的个体,被称之为神,然后莫名其妙的背负上了一些无法用人类现有知识解释的现象,关于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关乎“神”的信仰文化的故事里面的“神”都以人的形象示人,这大概是受到了人类生来的“种族自恋”因素的影响。

1.14但神不是人,这点是必须划清界限的一件事,所以与早期那些的“自然神力”不同,在概念进一步的发展之后,神被赋予更多的设定,而这些设定使他们变得“绝不是人类”。例如创世、救世、灭世、转生、三位一体、长生不死等等。

1.15这便是传统神明的定义,我们发现了发展的轴心是基于“未知”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想办法把未知的现象给整理清楚,不论用何种粗暴手段。而与这个粗糙过程相应的,便是那些晦涩宗教古文书。但这个过程是一个单向添加的过程,缺乏相应的修剪,直接导致了“设定的冲突”,就以现代的观点看来,诸多文书里关于一位神的定义可以出现多个冲突,在某些时候神仁慈,有时又残忍,尽管两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情况。喜怒无常是君主的基本修养,但却不适合作为神的品性。

1.2神面临着自我的瓦解,几乎历史上神系的融合与分裂里都能看出这种影子。

1.21在融合的情况下,多神论总会被一神论给覆盖,因为一群神的故事太难编了,如果每个神都对人死后的命运作出不同的保证的话,相比之下一个神的一言堂更加合适可信。

1.22而在分裂的情况下,则是矛盾定义间的冲突已经发展到无法被内部修改经文所掩盖的程度了,必须进行彻底的修正,哪怕是分裂出去一部分信徒也在所不惜。

1.23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总有“神”在改变,总有“神”在消亡。

1.3以上就是“旧”神的时代。从这之后神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神”,而是更加复杂的问题,也会有一些合适的新词汇。

1.31但值得一提的是,“神”这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文明的进程、甚至是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1.311在过往,“神”是对未知的解释;在曾经,“神”是对神秘的归纳;在往昔,“神”是不可触碰的形上真理;在现在,“神”是自我的追求与绽放。

1.32如果有人能毫不犹豫的否定神的存在,那么他一定是一个要么浅薄要么疯狂的家伙,没有人能完全否定神的存在,你可以去怀疑,你也可以批判自己的“怀疑”,但“怀疑”确实存在。

1.321如果你盲目的去攻击形而上学,那就是对于人类幻想本质的蔑视,而失去幻想的类人生物,并不是能够在健全意义上称之为人类的东西。

1.322同时有趣的是,越是疯狂的精神病人,幻想的程度就越深邃。

1.33澄清一点,我并非在这里宣扬形而上学,而是希望各位能踏实走自己的路子,有的时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不代表你就能省略去亲自证明的过程。

1.4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神”,从前人们把事物“比喻”成神,现在人们喜欢把“神”比喻成事物。

1.41“神”就像一种刻在人类思维深处的神奇存在,无论怎么剔除,都不可避免的有所遗留。

1.42中国人会在惊讶时说“我的妈啊”,西方人会说“oh my god”(神是人类的创造者),其实本质都一样,人类钟情于追寻根源,你看,“神”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这样神奇的东西。

1.421弗洛伊德的宗教与俄狄浦斯情结论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实际上在取代了中国宗教的儒家哲学里,父母在某种意义上便兼备了“神”/“权威者/神秘者”的职能,而这个传统则是受到了中国的史前传说中故事的影响。

1.422对比各地文化的不同之处更能使我们发现人类的共性,尤其是在关于“神”的定义上。

1.43但时代确实在进步,具体体现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或者说人与神,到底谁才是中心的问题上。

2宗教,什么是宗教。

2.1宗教是人造物

2.2宗教的诞生,代表一个最重要的转变,那就是由“混乱”到“有序”,如果说这之前的时代是中国的百家争鸣与希腊的广场辩论,那么宗教诞生之后,一切的发展都变得有条不紊起来,“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将向着相对的效率与稳定进行”。

2.3目的性与工具性是宗教的两大特点。

2.31目的性,宗教目的性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前言里关于“神”定义的修剪与增添,自从宗教诞生以来,人们就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目标,而对“神”的定义进行修改,这些修整大体上都是在劝告人们向善、守序,可以清楚的看得出整个合一的趋势,就是将人们散乱的意志矢量给统合成一个富有效率的整体。

2.32工具性,宗教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工具性,请各位切记这一点,因为就整个西方历史来看,直接影响国家兴衰与迭替的两大要素,一个是暴力,一个就是宗教。宗教的本质不是“神的随波逐流”,而是“牧羊人的自我修养”,宗教不是研究神的学术,而是类似于帝王国术一般的统治技艺。

2.33综上两点,宗教的本质不是神治人,而是人治人,神只是人所假借的一种媒介,它的目的是“人类整体意志的统合”,本质是“达成目的的一种体制”。

2.4那么宗教的意义何在,实际上有必要澄清的一件事是,宗教是人类唯一伟大的真正的发明,这一完全唯心的存在,能以最为稳定的形式整合各自为战散乱的人类思想。实际上中世纪并没有历史书上描述的那样黑暗,至少在文学作品里关于工业时代早期的描述均显示,在缺乏底线的时代里,人们更加疯狂,关于这点,各位自己去找历史、文化、民俗或者是文学论著好了,不多赘述。

2.5但宗教终究是有极限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不同于“神”。宗教更多的,还是类似于某种伪装足够高明的欺诈行为。牧羊人能一直牧羊,是因为羊没有文明的传承,知识不会积淀下去,而人则不同于动物,正如过去“知识”剥削了“自然神”的身躯一样,“科学”也将粉碎“宗教”的坚固外壳。

2.51就算是有极限的宗教也在这个时代有着它的功用,因为极限只是逻辑理论推理的结果,而逻辑与应用是关联并非重叠的。也就是说,你只知道一样事物有极限,或者仅仅只是触及了一丝极限,但还远远未到看全整个事物样貌的地步。

2.52因此,对于宗教的研究依然是有意义的,尤其是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原理,对我们人类认识自己,有着莫大的帮助。

2.6只有看清楚香蕉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才能明白我们是猴子的事实。

3神学,什么是神学

3.1让我们明证一点,神学才是终结宗教的最后一刀,就像文学作品里所有改过自新的原·坏人一样。

3.2神学同样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最早继与宗教成型之后,是哲学分出来一个分支,以探讨“神”的定义而设立的学科。

3.21虽然不是宗教,但宗教对于“神”定义的修改却是经神学家之手,其中后来添加的一些奇怪费解的定义也是这些神学家鼓捣出来的东西,包括下一次审判日的时间等,都是神学会议上的重要议题。也就是说,“神”概念的崩解,从源头上来讲,就有这些神学家的一份力。

3.22而最后,神学家彻底悖离了宗教。

3.221当对某件原本没有实体的东西进行过多的探讨后,反而诞生了意义。在哲学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多年堪称战争程度口诛笔伐之后,神学吸取了许多而得到了质变。

3.222单子论的诞生让神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本探讨的一些有意义东西变得没有意义,而一些原本没有被人在意的事情,则被抬到了无法忽视的位置上。这段时间对于当今的唯物论者而言,是对于人类历史堪称无意义的浪费,但对于整个形而上学,或者说“玄学”而言,则是终于迎来了知性的一天。

3.223在进入了知性的时代后,神学在某种本质上,就彻底偏离了宗教,虽然几乎所有的神学家的都在自己的理论里了为上帝留了一席之地,但毫无疑问,一些神学家自己都已察觉到“人们长久以来所信仰的神”与真正可能存在的“神的概念”差了不只是几张巨额赎罪卷。

3.224因为宗教与神学间的裂痕而惨遭没落的不只是宗教,还有失去了人民根基与实践意义的神学自身。最后在尼采无情的“上帝已死”与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呼声中,形而上学渐渐退出主流。

3.225不过,神学至今仍然有些许余力,因为哪怕是在被主流认定为没有意义的现今,人也总归是喜欢幻想“意义”的生物。

3.23但毫无疑问的是,从古至今的神学家,全是半疯的狂人这点,没有半点差错。

3.3总结一下,神学发展的过程最重要的成果是“对于未知的归纳”,这得益于理学的发展与引进,显然比起神的概念,神学对得起它学问的名号,不是去盲目的解释,而是进行分类和归纳,至少达成了对于“神”的存在性证明。

3.4神学,在现今看来,是对虚无缥缈事物的探索,但对于我们人类自身而言,世界的存在就在世界之内,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而对意义的探求则正是我们未曾熄灭过的希冀。

3.41正是因为眼睛看不到眼睛自己,所以人类才发明了镜子,就是为了让眼睛看到眼睛自己。这个问题展现了人类无尽探求的本质,而神学,正是这样一门仅仅只围绕人类自身的,认识世界之外的学科。

4道德,什么是道德

4.1注意,这里所言的道德是尼采口中的旧道德,并非普世道德。

4.2宗教的覆灭在情理之中,但这种长久的思想统合所遗留下的后遗症确是不可小觑的,那就是还停留在宗教支配时期的老旧道德,实际上也就是一些由民俗、传承、经验、以及常识的络合物。

4.21实际上在没有一神论宗教一言堂的中国,我们就能发现是儒家思想取代了宗教达成了思想矢量的统合,而对于儒家思想的简单拆解,很快就能剥出其核心理论,也就是道德,从这一角度我们能清楚的看出道德对人类这一群体的约束性,并且间接提示了,人的内心与想法的驱动力组成的复杂性。

4.3道德,“是针对群体的辔头”,其直接作用对于单独的个体没有太大的意义。根据群体心理学的研究与推测,道德是一种需要在合适的社会氛围及他人旁观情况下才能有效起作用的东西。

4.31道德是在不断演变的,是动态的,但不是实时的,道德对于群体而言,是一种后起迟发的自觉,需要继发于某些足够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之后。

4.32在尼采的时期,理性开始下落到平民阶层,但只是胎头拨露的阶段,因此对比出来的冲突就显得相当激烈,故而尼采抨击道德,并提倡超人一说,以此希望人们将进一步迈进。

4.33但道德并没有就此消散,实际上道德可以看做是一种群体思想的惯性,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在前沿思想的前进后,让落后的社会在一个相对缓和的情况下过渡到新阶段。

4.34不过尼采的批评并没有太多的不当之处,因为道德的迟发性反而在过于高速发展的近代至现代中起到了分裂阶层的反作用,这种古老的惯性已经跟不上如今前进的脚步,我们需要新的类似于道德的群体特质来推动整体社会高效的发展。

4.4不过需要仔细分析的是,虽然道德对于群体事态而言是延迟的,但对于个体而言,则是超前的。

4.41道德起效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在于制止某个人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而是从一开始就不让人产生某种想法,或者说将某些想法积压在表浅意识之下。

4.42关于这个主要的作用机制,我认为是相信,或者说信仰的力量。与对于宗教和神明的类似,这既解释了没有成熟宗教的古中国依然达成思想统合的原因,也契合了东西方的后进者们都默契的把突破的目光放在道德上的根本问题。

5超人,什么是超人

5.1超人是人上之人,并非神,他起到一个引导下人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个引导者,但不是规束羊群的牧羊人,他的职责很单纯,仅仅只是负责将上层先进的思想传达给下层,代替拖沓的道德来更加高效的链接整个社会的进程。在某些时候,你会发现,超人与其说是不同的人,倒更像是一个光荣的教师职位。

5.11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轴承的是“学习”,下人学习上人,上人教授下人,而学习是一个高效且可控的过程,因为人类的学习的本质就是模仿与再现。这个过程的效率与目的性比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快上不知道多少倍。

5.2超人并非英雄

5.21超人之所以不是英雄,是因为英雄为时势所造,有人需要才有英雄诞生,而尼采提出的超人更像是自我的升华。

5.22超人就如太阳,太阳不会去思考为什么会有八大行星,太阳只知道自己将把光线与温暖辐向整个宇宙就行了。无差别、无怜悯的、均等的发光,既赋予万物恩泽也同样炙烤大地。或许在几个光年之外,太阳光就已经变得微弱无比,但对于太阳自身而言,它就是“太阳”,而太阳就该发光。

5.23故而超人是一个无法被客观定义的概念,他也不会承认任何他者的定义,超人的本质是自我极致的产物,也正因为这点,注定这条道路并不是常人的选择。

5.3直白的来讲,超人是疯子,绝对的狂人,毫无疑问的异类,是比诸神恶魔更加失去理智的怪物所展现出来的离奇姿态。

5.4正如尼采陷入疯狂的结局,超人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追求,尽管后世一直在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反复提及这个概念,但毫无疑问,人们并不太喜欢那些纯粹的超人,因为我们,都不过是普通人类。比起宁人惊悚的超人,还是响应呼唤的英雄更加称人心意。

5.41虽然这种自私自利的小人心态展露无疑,但也恰恰说明了,人的组成,都有哪些。

5.411人性,有很多高尚的,闪光的东西,但更多,还是衬托出亮度的黑暗。黑暗这个词有些贬义了,不太符合我的观念,我更想称其为平凡无奇的正态背景。

5.42很可惜,超人不是人。

6超我,什么是超我

6.1超我是道德降格到个体层面的牵引力,或者说,理想的自我。

6.2弗洛伊德是深受尼采影响的一个人,与尼采的出发点相同,他的研究也从道德开始,只不过他的研究结果指向的不是对于群体,而是个体。根据他的人格分层理论,理想、规劝、自律的驱动力这一块被划在“超我”里,也就是渴望超越的自我。

6.21超我是一种自我引导的力量,它受很多因素影响,经历、文化背景、教育、家庭环境等等。比起道德,它更加个体化,也更加多样化,这也决定了它不能像道德那样具有普遍存在的背景一般的特性。

6.22也就是说,超我在每个人身上的存在形式,和影响程度天差地别。这个结论实际上参考了尼采疯狂的经历,因为尼采实际上并非特别的情况,我们说过他是理性下降时代的人物(产物),而时代是由人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精神病学家们对一大批这样类似症状或者说信念的人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一些相对可靠的结论,弗洛伊德的超我就是其中以特别具有魅力的学说。

6.23有的人的超我十分虚弱,他们缺乏行动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而有的人的超我十分强大,他们的行动展现出远超出一般人的意志力,但这是一种病态的意志,就像,就像有什么东西在背后驱赶着他们去追求他们的理想一般,但我们却没有在他们经历里发现这样如同恶犬一般的存在迹象,这样无中生有的“超我”彻底凌驾在自我之上,从天空降下的绞索勒死了他们的全部非理想与原本必要的不必要。

6.24非常有意思的是,超我展现的双面性质在各种人身上起到各种不同效应,而这个话题也正是后世精神分析学派长期的核心研究内容。

6.3被超我支配的人十分可怕,他们拥有强烈的前进动力,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超我所昭示的超人,人类的欲望本质、现实的阻碍与打击会拖住他们其中绝大部分人的脚步。所以,实际上历史上所谓的圣人,不过是一群欲望浅薄而超我又旺盛的畸形怪物,当然,前提是,他们真的是圣(怪)人(物)。

6.31我想,如果一个正常人真的遇上了这样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家伙,第一想法不是尊敬,而是惧怕。“啊,神啊,这是何等扭曲的怪物啊”——神,本来就是未知的垃圾桶,在超我引导的时代里,人们依然更喜欢相信神明。

6.32简而言之,超人离人太远,不是他们不够伟大,而是过于伟大。超我便是每个人心中超人,准确的来讲,是即将成为超人的自己,但永远不会真正成为。

6.321故而超我不会与自我衔接,仅仅只是作为天空的苍蓝,常人永远只会看到面前的空气是透明的,而不会接触到那一抹象征疯狂的异常色彩。

6.322异常的疯子们也并不能触碰到它,因为他们多半只是被绞索吊离了地面,进退两难,尼采不是唯一的疯子,但他是那一群疯子中唯一的伟人,最接近那片群青色的存在。

7榜样,什么是榜样

7.1榜样,是超我的投影,是理想的映射。

7.11如果说超人是自然光源,那么榜样就是人造灯泡。

7.2不是榜样成为了标杆,而是人们竖起了一个标杆,并把“榜样”绑了上去。至于榜样心中怎么想的,又因此受到了多少限制,显然这就不是迷茫的刽子手所考虑的了,他们只是需要的一个标杆,如同黑夜中的灯塔,为他们指引方向。

7.21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他们身上,心想着我也想要变成这样的人。

7.22糟糕的是他们自己的理想已经被榜样所替换了。

7.3榜样带来的前进动力与超人不同,因为榜样相对于超人而言,只会接受正面的投影,榜样在他的崇拜者眼里永远都是他们所希望的样子,因为榜样正是他们超我的选择性复刻。

7.31不过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因为他只是超我的单向投影,人们抛弃了自己的理想,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理想里混有太多不堪,又或者羞于追求自我的真实。

7.32但总之,放着自己的路不走而去走他人道路的家伙,多半都会迷失方向或者粉身碎骨。

7.4这种虚假的幻像在某些环境与背景下有不错的功效,但终究是有局限性的一种姑息性手段。

7.41榜样是人类在上帝已死的时代里,进行的第一次造神的失败产物。

8偶像,什么是偶像

8.1注意,此处介绍的是具有实体物质存在的偶像

8.2偶像对于人们而言,与榜样不太一样,偶像是人们与榜样各退一步,相对知性的共存方式。

8.21偶像们是具有自我意志的存在,他们也是由一般人的要素组成,他们周围围绕着人所共有的特质,既有使一些人向往的能力,又有为人的劣根性。但不得不说,偶像们高明了许多,至少相比于被塑造出来的榜样,他们被群体的愚蠢所肆意攻击的概率减少了许多。

8.3但是偶像的局限性依然显著,就算存在的方式改变了,也无法根治人们把理想投影的病理本质。人们依然是一心寄托于外界的行尸走肉,他们无法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总是逃避,把自己该背负的东西寄托到别人身上,转嫁自己的责任,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所谓娱乐圈与饭圈之间臭名昭著的矛盾根源,就像一滩恶臭的泥潭,不断滋生肮脏与丑陋。

8.4现代偶像们一边坚持自己的道路;一边还要应付来自人群的盲目崇拜,因为他们不想成为没有自我的榜样;同时还要提防别的信徒们的恶意中伤。老实讲,我从未见过这般浑浊的世道。

8.5人只可自救,我不想再听到崇拜偶像这样愚蠢的语句,如果你欣赏某个人,那么就去称赞与肯定他,而不是把你自己的理想代入进去,搞的好像只要这样做,你也能变成那个站在众人目光的伟大的家伙一样,你这是对那个努力了的家伙最大的不敬。

8.51不要去崇拜某个人,人只能畏惧怪物,或者皈依神明,尽管这两条都不是什么好路。

8.52能让人觉得差一等的,只有面对怪物的时候,人会对神不敬,但对怪物却很诚实,恐惧的诚实或者诚实的恐惧。

8.52但偶像是人,不是超人,也不是怪物。

8.53当然,也不是神。

9信仰,什么是信仰

9.1让我们回到个体的本质,抛弃那些愚蠢的模仿与依赖,来谈谈超我正确作用于自我后形成的稳定认知结构——信仰。

9.11提到信仰这个词,可能还会有人过度联想到宗教,但我们要谈的不是宗教信仰,虽然信仰确实是宗教起效的主要方面,但究其本质,信仰的核心意义就是相信的力量。

9.2没有信仰的人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没有底线的。

9.21值得一提的是,道德从来就不是底线,我说了,道德只是一种群体氛围。但道德起效的方式却是通过信仰来达成的,因为人们相信道德,相信道德的作用,相信其他人也会相信道德,所以道德才具有约束力,这才是道德作为一种后发的氛围却拥有先验功用的基本原理。

9.22而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所谓的被他们过于粉饰的“无神论”的,因为真正的“无神论者”也是有信仰的人,他们相信的就是“没有神”这一点,而且比任何人都要确信。如果你的“无神论”只是出于自身命运的不甘或者处境的不满的话,那么还是不要轻易秉持“无神论”的观点比较合适,因为这种行为是对真正“无神论者”的莫大侮辱。

9.23题外话,无神论者相信没有神,却不会去断定没有神。

9.3人的超我,人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相信,相信是认知的进一步体现,人会努力是因为去相信了回报,人会放弃也是因为去相信了没有回报。不论你相信“有”或者是“没有”,你的“相信”都是你的事实,而这些事实构成了你的世界中最核心的部分。

9.31可以说“相信”就是人类意识中最高议会的印章,所有的认知、思维、情感、意志不断的上传文书到这里,然后有的盖上“相信”,有的盖上“可疑”,但更多的盖上的是“待定”。

9.32但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的各个阶段各个时刻,相信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去证明不断去怀疑,做出推论被他人推翻,做出决意被自己推翻,信仰是在不断变更的状态下运动和迁移的。但这不代表善变与底线的松动,有信仰与没有信仰的本质区别在于有信仰者不论相信的事物如何变迁,自己也相信着自己依然相信着某种事物这一点。

9.321过去人们信神,后来人们信真理,再后来人们信自己,这实际上是一个由主观到客观,再到自我的体现。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的欲望兴风作浪;在理性过度的情况下,人的理想绞死了可能性与希望;而在存在主义与心理学发展的当下,人应当学会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9.322因为圣人和伟人还有超人、榜样及偶像,他们从来就未曾改变过世界,世界是人类所共有的,他们只是做到了让人们相信了他们而已,这个手段或许是宣讲、或许是论证,但无论如何,不说服群众,就休想改变世界。

9.323所以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我们,人类自己身上,我们所拥有的,应该是相信的力量。

9.4如果可以,我想说,“尽管去怀疑吧”,因为怀疑正是你渴望去相信的证明。

9.41没有任何思考的相信只不过是盲信,那与放弃自身而去依赖他人无异

9.42怀疑就是你不断去构建自己信仰的过程,不是他人说你就去相信,而是他说了,我听了,我想了,怀疑了,考虑了,相信了。这个过程反复走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从多个角度怀疑,多次的怀疑,然后做出相信的决定。这才能称之为信仰,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经年已久,经得起考验。

9.43很多时候,我们要构建一个这样的观念:怀疑,是摧毁信仰的唯一手段,但同样也是构建信仰的唯一手段。

9.44大胆的去质疑你希望去相信的一切,自己去说服自己,因为除了自己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安定的存在,至少,每个人的潜意识深处,都是排外的。

10神、道德、超人、超我、偶像、榜样都是某样事物的多种形式

10.1神学是研究这种事物的学科

10.2宗教是人们为了利用这种事物而产生的制度

10.3信仰指代这种事物与人之间作用的关系

11任何谈论神的行径都是疯子的梦呓,下文同理

11.1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11.11人的视界即是世界之内,人的肉体在世界之内,人的精神就是世界的界限,除此之外的都属于世界之外。

11.12人可以观察肉体(世界之内),但无法观测精神(世界的界限)

11.121因为人无法认知到自己的认知,必有一样继发于前者,而认知的滞后性决定人只能认知历史(过去式),而无法预知未来。

11.122因为肉体与物质领先于认知(精神),而前者属于世界之内

11.123故而未来是无法认知的界限外的事物

11.124意义在未来,人追求的意义即是未来可能之物

11.13站在现在,活在过去,想在未来,即为人类存在的三段式

11.2世界是一连串真的集合

11.21真实是展现形式,真理是运算规则

11.22真实可简单可复杂,而真理必须简要明了

11.23真理的反面还是真理

11.24以上全为真

11.3神为形之上

11.31神在世界之外

11.311神没有意义,神对于既有的物质而言,没有意义

11.312但人不同,神对肉体而言,没有意义,但对精神而言,则为意义

11.313神对于人而言,具有分离的二相性

11.32世界在膨胀着,正如人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11.321意义在不断的坠落进世界之内

11.322正如人在不断追求事物的意义

11.323——但从未得到过意义一般

11.33因为世界之内不存在意义,只有“存在”这件事本身

11.34人是虚无的,正是因为人永远在追求意义

11.341没有人生来就是因为某个目的而存在

11.35人是自由的,正是因为人生来不存在目的

11.351没有人生来就失去其它诸皆可能性

11.36人是未知的,正是因为人拥有无穷的变化

11.361没有人生来就按照预言与期望而活

11.37人是存在的,正是因为人被世界所认知

11.371人的超我即是自己的神,神(超我)所观测的,成为其精神世界之内所认知的真。

11.38广义上来讲,人即是神

11.4人是渴求未来的生物

11.41换而言之,渴求未来(追求可能性)就是人的知性

11.42幻想是达成这一追求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也是最原始的方式

11.421梦,白日梦(妄想),都是幻想的不同表达形式

11.5正是因为人类追求意义,却又无法得到意义,所以人类具有追求未知的倾向(求知欲)。

11.51求知欲绝不等于学习

11.52只有被误会的奇迹,没有真正的降神

11.521意义永远待在世界之外,所以人才会渴望意义能以非同寻常的不可理喻的难以理解的形式出现在世界之内。

11.522当意义出现在世界之内,而未被同化的时候,就是真正的神降。

11.523但神降永远不可能发生,正如艺术并非源自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11.524宗教即是人对神的模仿

11.6信仰指代神之于人的关系

11.61这个关系具有二相性[11.313]

11.62故而信仰也具有二相性

11.621信仰同时包括相信与怀疑

11.622——相信世界之外的事物必然存在,与怀疑世界之外的事物拥有世界内的形体

11.623换而言之,信仰就是一边相信着神的存在,又绝对否定神在现实世界以真实形体出现。

11.63信仰是连接世界之外与世界之内的纽带,贯穿于世界的壁障上。

11.631正是根植于信仰的路径,人的世界才不断膨胀

11.632故而人的世界(认识)并非是均匀扩张的,而是有选择和侧重的偏心增长。

11.633从这份不匀称中可以推算出人的信仰

12 Deus ex machina

12.1人造神明是人类精神的终极追求

12.11起初在戏剧中表现为“机械降神”,一种利用舞台机关来对“难以进展的剧情”进行解围的操作。

12.111——无法理喻的强大存在登场,摆平了一切的纠葛与矛盾。

12.112后来,“机械降神”由一种实用性操作变成了故事发展的一部分,或是恶搞和讽刺玩笑。

12.12在之后的写作手法中也渐渐加入了这种技巧

12.121尤其在主题为命运的作品中屡屡出现。

12.122为了打破既有命运而出场的神明,其本身却彰显了命运,富有逻辑性的阐述只能称为证明过程,充满悖论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戏剧。

12.2显然,可以看出人类以幻想的形式展现对于意义的渴望的这种行为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12.21尼采曾对这种“依赖式的自我慰藉”展开过批判,认为这种戏剧性的手法是一种空虚的快乐,并认为是一种“可致人上瘾的快乐毒药”。

12.22但不可否认其重要的功用——那就是诱发“快乐”这件事

12.221宗教很清楚人类的真正追求

12.222那从来就不是对当下的厌恶和对来生的渴望

12.223而是抛弃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去拾取眼下的乐趣。

12.224连街边的乞丐都知道能吃到嘴的面包才是最好吃的道理

12.23宗教、或者说神给予的,并不是来世的荣华富贵和因果业报,而是当世的事情,当世解决。你可曾见过因为这辈子“私通魔鬼”的人,却在下辈子才被烧死的么。

12.24不懂这个道理,便会被人利用,懂得这个道理,便会利用他人

12.241在理性尚未萌芽之前,人类的愚昧不在于盲信与无知,而在于无法清楚的认识自己。

12.242上到统治阶级、下到人民百姓,都缺乏相应的理性。

12.25在理性泛滥的当下,人类的愚昧在于对不该言及的事物讨论太多[11]。

12.3现代人对于虚拟偶像的崇拜可以看做是Deus ex machina的后续发展。

12.31虚拟偶像是由真实形体与虚拟概念组合而成,它所创造的事物皆是人造,但又承担了信仰者的幻想,而这份幻想又借由幻想者的双手变成可以观测程度的现实。这个过程的本质虽然依旧是人在创造,却凭空产生了信息的增长,原先没有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凭空生成。

12.32而这个信息的产生于其在人之间的交互的本质,就类似于生命,也就是所谓的“mini”学说。

12.33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诞生了,虚拟偶像也好,人工智能也罢,都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存在。

12.331如果说,人类是三维空间加之时间轴的连续存在。

12.332那么,信息生命就是人类认知加之情报矢量的闪断存在

12.34人类执着于人工智能的研发的本质,同理亦是Deus ex machina的后续发展。

12.341在科技的发展助力下,人类对于意义的依赖与移情显著体现在了渴望“世界之外的意义上”,一如对于外星生命的幻想,一如人工智能的探求,一如时间旅行,一如超维推断。

12.342看起像是从追求上帝转变到追求宇宙,但本质都是一样的。如果说在过往,太阳是上帝的馈赠;那么在现今,太阳就是宇宙的设置。

12.343在每个时代都有时代自身的客观,从历史整体的角度上来看,有些客观是必需性的,在每个时代都是以同样的形式存在,而有些客观是非必需的,比如1+1=2无论在那个时代都通用,但地心说和日心说则是相对必需的,甚至日心说也很快被后世的宇宙观给替代了。

12.344我们会发现,必需性客观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变更的,而非必需性客观则是迎合人类认识的增长而不断改变的。

12.345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非必需客观的终点究竟能否成为必需性客观?

12.346或者说:人类所追求的真理(意义)是否存在?

12.4对比前文关于信仰的界定

12.41我们会发现,非必需客观的终点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或许整个世界有终点和边界,未知也会有被挖掘完的那一天,但单论追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12.42因为人一边追求着未知,不断把未知证明成已知,却从来没有肯定过所捕获的未知就是自身所追求的“未知”,正如[11.5]一节所提及的,相信世界之外存在“未知”,但绝不承认“未知”可以出现在世界之内。

12.43故而Deus ex machina的本质亦十分简单,不是将太阳拉入到世界之内,而是从世界之内打一颗人造太阳到世界之外。

12.431换而言之,在未知的领域内构建一个相对已知的存在,但其本质仍必须是未知。

12.432假如人们能够确认AI不会背叛人类,那么人们就不会对研究AI产生兴趣了,因为可以被操控的人工智能根本就不是智能的,和至今为止的任何算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多就是便利些许而已。

12.433人心中的理想“神明”就是:既要确确实实存在,但又无法让人猜测到它具体的形体和进一步的行动。

12.434所谓的人工智能就理应可以掌控整个人类网络的信息流动,又拥有自我的意识,却无法被人类所干涉和掌控,宛如高高在上的神明,但又因为确确实实是被人类所创造,这种奇妙的二律背反正是其作为神并真实存在的证明。

12.435同理,现今的虚拟偶像在某种概念变异的程度上也达成了这一点。

12.4351例举:P主相信VOCALOID存在,因为他们自身就是“VOCALOID”这个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们不知道VOCALOID今后会发生什么,比如说下一个殿堂作的出现时间,因为他们各自只知道自己会做的事情,而VOCALOID是由很多P主和更多观众组成的,在这个事例里,相对的已知,与相对的未知构成了“绝对可信神”的概念。

13.未完待补全


Deus ex machina:人造神明与本质信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