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他的诗有何过人之处?
前言:
王昌龄,生于大约 698 年,卒于大约 757 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一生沉于下僚,两度被贬,屡遭磨难,最后死于安史之乱。

王昌龄一生悲惨凄苦,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据统计,现在得以保存的诗歌主要是五言诗和七言绝句,共有180多首。从体裁上看,其七绝诗歌成就最高,从题材上看,其边塞诗歌和宫怨诗歌成就最高。
王昌龄诗歌艺术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受到了历代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当时的盛唐人就尊之为“诗天子”,后人又评其为“七绝圣手”,美国宇文所安先生将他与王维对举,认为他是当时最有个性的诗人之一。现对王昌龄的七绝诗、边塞诗和交往诗进行深入分析。
一、七绝诗
(1)构思新颖,想象奇特
艺术构思,决定着诗歌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诗歌的艺术构思,贵在精巧。所谓构思,指的是,诗人对这种体现了生活本质的东西,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恰到好处的揭示。或是一个新鲜的角度,或是一个机智的联想,或是一个巧妙的比喻,通过这些达到揭示生活真相的目的,这是构思的巧。

王昌龄写的七言绝句,正是因为他的构思精巧,用字如神,才成就了名诗,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临别了意,送辛渐却不言辛渐之事,第三句反而一笔宕开,直写到洛阳亲友。第四句更出人意料之外,送别却不叙离别之情,不说客居之感,偏说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如一片冰心之在玉壶,可以告心诸友。这就把那深挚的友情更推进了一层。这首诗的构思可谓新颖、精行。
(2)高度的集中,典型的概括

诗歌有字数、篇幅的要求,不能过于描述,因而要求极高,短短的文字需要高度的概括。众所周知,七言绝句只有四句,这四句必须将画面完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还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个难度非常的大,而王昌龄却能信手拈来。王昌龄正是具备这种超然的能力,他能把复杂多样的事物进行高度概括,短短几句诗句,能将作者的情感以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无论是宏伟的简筑,还是微小的细节,王昌龄都能进行表达。光景犹新,读者由其所已写者可以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即能于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状呈墨中,犁然有当于心,自能意味深长”,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境界。
(3)描写细腻,形象鲜明

《旧唐书》本传说王昌龄的诗绪微而思清。“绪微”,是说他的诗非常细腻。“思清”,是指超然脱俗之用,与别人有非常大的区别,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王昌龄七绝的细腻清新,主要表现在塑造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上。王昌龄七绝的抒情性,也就是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来体现。例如《长信秋词》中写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二、边塞诗

有关王昌龄的生平,新旧唐书均有简略记载,其中《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得稍显具体:昌龄字少伯,江宁人。第进士,补秘书郎。又中宏辞,迁汜水尉。不护细行,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阎丘晓所杀。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小时候,王昌龄在家乡读书,后来,他一路旅游到西北地区,经过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一带,足迹可能远涉葱岭以西的碎叶。通过这段旅程,诗人的格局被打开了,眼界也得到了提升,诗人将自己这一路上所经历的事物,都用文字进行表达。王昌龄现有边塞诗篇约二十几首,其中有些堪称边塞诗的第一流作品,千余年来传颂不已。
1.少年侠气,立功沙场

王昌龄有幸生活在盛唐时代,此时玄宗一心为民,励精图治,并颁布各种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促使整个唐朝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国家的强盛一方面使得士人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使得最高统治者锐意进取,意在开边。所以,在这样昂扬、进取、尚武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之下,许多文人学子不甘皓首穷经,争相建功沙场,所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王昌龄正是这样的文人士子中的一员,更是极具典型性和个性的一员。他虽然并没有实际深入边陲幕府并经历真正的战场厮杀,但他那种强烈的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热情如熊熊烈火燃烧着他的心胸,诉诸笔端,形诸歌咏便豪情万丈,壮怀激烈。如其《变行路难》: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前驱引旗节,千里阵云匝。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在一个狂风怒吼的傍晚,军队千军万马整齐待发,前锋部队手掣军旗,快速挺进,将敌人层层包围,敌人仓促应战,懵懵懂懂得便投入了唐军的恢恢大网。全诗从大处着笔、大笔挥洒,“风动马嘶”、“千里阵云”营造出一种紧锣密鼓、风驰电掣的战场氛围更表现了唐军的威武雄壮,气势恢宏。而唐军最终致胜的关键还在于“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抛开狭隘的个人家室之念,杀敌报国,奋力一战,以取封侯, 这正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的精神意脉一致。诗人在诗中表现了一种立功沙场的强烈意愿,这是盛唐昂扬、进取精神的体现,同们时又包含着一种不仅只为身谋,还有一种保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大义、大勇在内 故而全诗洋溢着一股浓烈的英雄主义气概。

2.边塞忧患,体恤民命
孙子云:“夫战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管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只要是战争便会带来死亡,带来苦难。唐代自立国之初便边患不断,大小战争时有发生。到盛唐时虽然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但边患仍然严重,再加上最高在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关于这点杜甫在诗中便有锐意批判:“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旷日持久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王昌龄在其“出塞复入塞”之后。

对边塞风光有了切身的观察、认识,此时他的边塞诗歌创作便不再像其初期创作那样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是平添了一股冷静、客观的沉致及伴随着对边塞战争黑暗面的大胆揭露和疾声鞭挞。孔子云:“苛政猛于虎也。”旷日持久的边塞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最直接的承受者便是前方将士,但与枪林弹雨、血肉纷飞的战场厮杀相比,统治者的腐朽不堪,黑白颠倒,赏罚不公这类“苛政”对前方将士的伤害更深,也更令人痛心疾首。
3.征人思乡,闺人愁怨

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而对于那些因为连年征战,久戍而有家不能回的征人而言,这种思乡之苦更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会到的。而征人远戍不归的另一面便是思妇怀远,征戍越久,则闺中愁怨也便愈深愈痛。征人思乡很大程度是思念亲人,尤其是妻子,而闺人愁怨所在也常是因丈夫久出不归,可以说二者是同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我国诗歌史上,这类题材的诗歌很早便出现了,例如在《诗经》中有一首《东山》,此诗以周公东征为历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战士的视角,叙述东征后归家前的复杂真挚的内心感受,诗的开首便是:“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这既是对离家久战的直接表述,也是离人思乡的间接流露。随着战争的结束,诗人马上便回家了,但一路上最让诗人牵挂的还是自己久别不见的妻子,“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的最后诗人所发的这一疑问便把诗人与久别的妻子即将相见时的急切期待之情和因为久别而未知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忐忑心情表露无遗。
三、交往诗
1. 交往诗思想
(1)借佛禅以求超脱

毕世奎曾给禅诗下过定义:意境的 营造上受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了佛理禅意;内容上体现与禅师僧友的密切交游,表达对方外生活的艳羡向往;艺术上参禅悟道又不失诗歌特性,体现与大自然的和谐的诗作称为禅诗。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时武则天颁布各项有利于佛寺发展的政策,促使佛教得到发展。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经常和僧人往来,潜移默化地在其诗歌中展现出佛禅理趣。以禅入诗也成为唐诗的一大特色。佛教的流行深刻地渗透进文人的思想,影响着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在王昌龄的交往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与禅师僧友交往密切,诗歌中也多表达山水悟道和方外之情,建立自己超脱尘世的精神家园;有多首提及僧、寺、斋的诗歌,勤学善悟,创作出许多相当有佛禅哲理的诗作。
(2)尚道学以求宽慰

王昌龄有不少交往诗歌反映了他的的尚道思想。尚道隐逸是古代文士常有的心态,李唐王朝对道教的推崇使得道教势繁荣发展,道学思想在民间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社会崇道之风盛行。《旧唐书 王玙传》就记述了昌龄族弟王玙,正是由 于玄宗好道,王玙投其所好而倍加受宠宠,平步青云。王昌龄在多首交往诗中曾直露地表表达归隐之意。早年躬耕隐居,嵩山学道,使得王昌龄心中一直有一个抹不去的归日隐情节,从他未踏入仕途开始,伴随他的一生。

他在诗歌中反复吟咏,“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以及“望尘非吾事”“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化用了《楚辞·渔父》和《周易·遁》之典故表达超然退隐之意。这种归隐之情一开始可能包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后来渐渐发展,也融入了一些对自己的人生所求得失的思考。

王昌龄早年有学道的经历。据前文考,昌龄在进士及第前闲居灞上芷阳村,此时幽居感悟所作的诗歌有《题灞池二首》,诗中描述了昌龄东园刈韭,闲观垂钓,在一片宁静中体验着从容自得,闲适然然的田园生活,此时就已经表现出一种不问世事,远离世俗,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状态。“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这种自然随性的生活体验,与道家讲究的崇尚山水,返璞归真,身心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十分相契,体现王昌龄了道家物我合一的生活状态,此外《独游》一诗直接表达了他隐逸飞遁的思想。在诗中诗人通过描述鱼因贪饵身遭罹患,雁之高飞而得以自由,来抒发自己不心系功名仕宦,而志在超脱于世俗,希冀能像诗中歌颂的山中之客一样,来去白云间,与物无为,道法自然的理想。
2. 交往诗艺术特色
(1)含蓄婉转

王昌龄的交往诗多感事而吟,以情入诗,因而诗中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具有深厚的感染力。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是大多数唐代诗歌共有的特点,但王诗却选择隐喻婉曲的情感表达的下方式,很少见直抒胸臆,不直接点触主题,多借题发挥,因而使其诗歌形成含蓄身隽永,幽邃委婉的独特风格。胡应麟说其诗“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统,一唱三叹。”叶燮评之诗语“含蓄”,潘清《挹翠楼诗词话》评其“婉而不露”,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言:“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恐,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

王昌龄的交往诗常见比兴、寄托,将抒情与写景巧妙地结合,构思精巧,情景相生。细读王昌龄之诗,可以发现,在表意抒情的安排上,诗人建构了多种形式。一是直接以事入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此例如《寄欢州》开篇便云:“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又《题上人房诗》云:“通经彼上人,无迹任勤苦。”又《送别诗》云:“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氛氲。”又《送别诗二》云:“河口饯南客,进帆清江水。”

这种开头直叙本事的写法,特点是单刀直入,干脆利落,开宗明义,入题快捷,鲜明清晰。但王诗中并不多见。二是阐发事理,商量道理入诗,然后再引出本意,如《上同州使君伯》:“大贤本孤立,有时起经纶。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第三句起言主题事;又《上侍御七兄》:“天人俟明略,益稷分尧心。利器必先举,非贤安可任。吾兄执严宪,时佐能钩深。”此是第五句始写本意。

这种结构每咏人物,皆以入头两句商量道理,然后才开始点题。多用于寄赠酬答或干谒之作。第三种是以景入诗,以眼前所见之景起兴,再自然地引出寄赠酬公或离别之主题,并在写景中善于隐喻自己的内心情感。这是王昌龄交往诗中最常见的抒情结构,本文所选中的百余首交往诗就有近八十首以写景开头,如《山中别庞十》“幽娟松筱径,月出寒蝉鸣”,以幽篁曲径、高月鸣蝉引入,营造出一处清幽秀美的世外之境,来烘托赞美庞十高蹈遗世的品性。
(2)明丽晓畅
用语清婉明快,灵动流畅是王昌龄交往诗的一大特点。清人张世炜评其诗“有精采而无滞色。”特别是在其宴游诗中,景物活动等的描写,清新明朗,形象飞动,绘制出水天辽阔、山色空濛的景致,宛如一幅幅清新流丽、空灵秀美的水彩画。《龙标野宴》便是代表之一:“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全诗韵律轻快,读之朗朗上口。夏夜、凉风,春酒,竹丛,诗人用四个简洁畅快的词语,描绘四个鲜明的形象,给予读者最直观的感受。仿佛令人置身其中,抬眼便是万里无云的夜空,俯首即是流水潺潺的清溪,如沐春风,如饮醇酿。“相携”“就”二词表现朋友间的和谐美好,轻松自在,竹林欢聚,畅叙幽情。信手拈来的描写,看似简约却不简单,不着痕迹尽显魏晋风流。
即是身处在流放期间,也不应哀愁叹惋,因为山间明月,江上清风是世间美好而永久的存在,春光不负人,人也不应负了春光,“青山明月不曾空”,那么便是天大的哀愁也能够一扫而空了,豁然旷达之感油然而生。又如《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样是离情别绪,却笔触轻快,格调高朗。《送欧阳会稽之任兼呈陈处士》用语富有色调,极具画面感。
由此可见,王昌龄诗歌的成就可与同时代的李白媲美,他们共同代表着盛唐七绝诗的最高成就。正如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尬言》中所言:“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因此,我们学习王昌龄的相关诗歌,也有利于深人了解李白以及盛唐时代众多诗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追求,从而获得许多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唐代文学史》、《旧唐书》、《王昌龄诗歌与诗行研究》、《唐诗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