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教育学原理?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学习辛苦了,每一个追求理想的人都是在负重前行,学习的过程必然伴随焦虑,但是只要坚持和忍耐,我们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有成效。
我们刚刚发布完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即将为大家发布教育学原理的课程,教育学原理一定是我们所有科目当中最重要的课程。
考试特点
从考试特点来看,教育学原理所占的分值最大,而且考试难度最高。如果我们单纯看大纲给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从量上来讲,没有外教史和教心多,从难度上来看也不大,那就好像背了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原理就不对了。
如果我们去看一看教育学考试的真题,不论是333的真题,还是非统考学硕的真题,还是311的真题,当你们看到分析题的时候,甚至一些辨析题的时候,一定会皱紧了眉头。因为你会发现他好像已经不按你背到的知识点来出题了。
确实如此,分析论述题的出题特点是有可能链接知识点,同时还要高于这个知识点,有可能完全不链接知识点,而是天马行空的随便找一个教育问题当中的相关例子来让你谈谈你的看法,这就加大了我们原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真题展示
下面为大家展示一些历年考过的真题。请同学们注意,我在讲教育学原理这个科目的时候,几乎是积累了12年的教学经验。从07年一直到2019年的真题,每一年我都很详细的看过去。所以就比较了解今天的教育学原理,它是多么注重逻辑性和思想性。
北京师范大学曾经出过这样的题:你对全纳教育的理解?什么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出题:关于最新的教育方针,你对它的内涵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几乎每年都会考你对校本课程的了解?以及目前问题以及解决现状?
西南大学会给一个材料,讲一段虎妈严格教育孩子的故事,问你怎么看待?
首都师范大学会列出中外的小学生守则,让你谈谈对不同守则的看法。
还有无数非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他们的考试分析题也是很有思想性的。比如说新课程改革新在哪里?你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对当下素质教育落实不够景气,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待?如何进行我国的学生减负?还有诸如此类很多的问题。
应试分析
可以从这些问题上我们归纳不难发现,分析题的出题有三个特点。
第一,你了解中国教育的国情吗?
第二,你关心教育学学者研究的前沿问题吗?
第三,你对任何一个信手拈来的教育事件能有自己的看法吗?
从我刚才这三个问题上,同学们就已经能感受到了。教学原理在分析题的出题方式上就是想突破,死记硬背这样的“考试机器”不予选拔。
所以我们在学教育学原理的时候,仅仅从应试的来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拥有一种教育学素养。
所谓教育学素养就是:你能清晰地发现一个分析题就是一个缩略的小论文。它要求你能表达对教育事物或者事件的理解,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分析,有这样的能力才能考上研究生。
可能讲到这一些同学郁闷了:“老师,我觉得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是不是我就该放弃考研了?”
我们每个人在追梦的过程当中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不会一场考试让你背,背了就答上那么简单的,我们是在考高学历的考试。如果你想让硕士的帽子最终戴在你的头上,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情,别怕困难,努力锻炼自己,教育学素养和思维锻炼起来也不难。
只要通过这半年的时间:一是听课,二是我们自身的思考和消化,包括我们广泛的阅读会给我们很大的助力的。
所以作为老师,我要想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听到教学原理的课程之后,感觉在丰富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教育学素养,同时还对我们的直接的考试能有帮助。
那么在我看来,这样的课程就需要做好一个宗旨就是:丰富的知识性,既要有框架,又要有拓展,争取每一分钟都给大家干货。
所以我可能在讲课的过程当中,继续会发挥思想性强,知识量大的特点。请同学们不要厌弃这样一种特点,或许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跟今天的教育学原理的分析题出题难度相匹配,也就是说与我们的考试难度相对接,学得太简单,对我们的考试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但这里的难不是说让我们听课都听不懂,只是拓展了我们对教育学丰富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教育学只需要背就能考好的偏见,放活自己的思维来听课程,你会感受到教育学原理的有趣之处,或许会真正爱上教育学原理,感受到原理是一个非常有现实价值和作用的科目,也许你会有一个想法,我要扎根在教育学领域里,这一辈子都不离开这个学科了。
实际上我们未来考研不是为了好考而来考一个学科,而是为了我工作的时候有乐趣,我愿意在这个领域工作。
强化班课程特色
所以我可能往往对自己的课程有一个要求,就是既要为同学的考试服务,又希望能带大家真正入门,能带大家喜欢上这个学科,能够有一种教育的情怀,从而未来再去从事我们的工作,让我们的人生更有高度。
接下来回过头要说一下,凯程教育学原理的课程特色,为了对接,硬是也为了扩展丰富,我把教育学原理的课程按章节来讲授,同时分为两个层次来讲授。
第一个层次,解决背了我就可以答的题。在第二个层次,要解决的是知识的高度和丰富性的问题。
课程的第一个层次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层次,要想让同学们感受碰见这个名词简答,我就知道答哪几条哪几点,我是从三方面来做的。
第一方面,知识框架的清晰和细致。
第二方面,讲述经典的例子,增进理解,尤其是深化对教育学各种理论的理解。
第三方面,说明提醒以及答题要点,突出应试的需要。
课程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怎么突出我们课程的广度深度和丰富性的,或者说高度与丰富性,我也想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第一方面,旁征博引,丰富原理,关心的当下中国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我甚至希望同学们用别的颜色的笔做做笔记,通过做笔记,哪怕是记录那么几点,给我们留下一个耳音,答题都会与众不同。
第二方面,基于知识点的扩展,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你一定会开成喜欢凯程拓展当中的这样几个部分,在我看来也是整个课程最大的亮点。
比如说关于新课程改革,它的历史沿革,包括当下最新变革特点,最新变革特点,考试都会出,可是它不体现在我们的大纲当中,学习却要深化下去。关于这块讲解,是我今年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
再比如说关于师生观、学生观的问题,再比如说德育与师德的问题,再比如说教学新观念的问题,再比如说关于当下教育学常见的热词和学习的问题,甚至在专硕上,我也给大家拓展了一些热词和重要的一些观念。因为在我们专硕的试卷上也是会考到的。
第三方面,和我们考试知识点无关,而每一章在结束之处,有引申的新的热点和政策。很多同学会很有疑问:“老师,这些和我们知识点不相关,为什么你也要讲?我觉得你这么一加还让我觉得每一章的量更多了。”
大家把这些内容去听一听就会很好,因为它在锻炼我们的教育学思维,而且通过我们去年的出题趋势,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教学考试完全可以不链接知识点,只就按照当下最新的政策热点来出题,它的意图是你可以谈谈自己的思想。
我想当我把课程分为这两个层次来讲的时候,应该就是一个逐渐去提升大家思维锻炼的时候,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一个课程,就让大家感觉拿过来一道原理的题我都会做了,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
所以未来在真题班,我们的原理分析题题型我都会分为两个层次来讲课。常见的分析论述题,也叫常规分析题和开放性分析题、材料分析题来讲解。
这种方法就能把整个真题的讲解,拉伸它对同学们考试的切实需要。在未来的冲刺课上,我们的课程还会讲解基本知识串讲与热点讲解。考前为同学们总结一下热点是非常必要的。
学习建议
由此对于同学们该怎样去听课,我也想像往常一样给出一些建议。除了我常规要给的建议之外,我想强调这么几点。
第一,请摒弃背会了就能考上的思想。
第二,请接纳知识量大的课程,让我们敢于去丰富自己的认知。
第三,请先预习,只要预习看老师的框架就不会觉得难。看老师的关键词就能理解。
第四,请分层次学习。希望同学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在用详细的框架解决基本知识的理解问题。老师再用丰富的拓展再帮我们积累教育认识的问题。
第五,请分颜色做笔记。关于大纲知识点,请用黑色做笔记。关于老师旁征博引的东西,请用绿色或者红色做笔记,让我们知道老师丰富了哪些,我对教育学当下的国情认识了哪些。
第六,请用逻辑推理来记忆。请学会用关键词来记忆,答题的时候靠我们自身无形形成的思想来进行阐述。
第七,请拒绝机械背书,逐字逐句背书,敢于谈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当年我在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的时候,他在很多的武侠故事当中都讲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武功很高强的人,他们好像看似有很多的招式,实际上他们在真正出招的时候会忘记招式,是会灵活的运用各种招式,见招拆招,最终成为武林高手。
也就是说我们不会看到一个武林高手,他是死死地,把各种招式记下来,那么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达到的过程。
当大家听完凯程的原理课程的时候,我希望我们可以基于框架来背一背,但是我也希望同学们不要死板地认为,我就必须按老师给定的这些要点,或者这些层次或者这些步骤来答题,我们可以基于基本知识的情况之上,往往在看到这个题的时候,迅速锁定老师讲过的哪几块内容,综合作答,这样的话才会更有帮助。
这是一个逐渐训练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答题高手的过程。武林高手是这么练就的,你作为答题高手也可以练就出来,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每一天积累的进步。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凯程的教育学原理课程,能够感受到干货满满,能够感觉到跟真题的对接性。谢谢大家!
更多内容关注“徐影老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