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谈 这是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写信方式,这样可以自在的畅谈我们的思想,一起进步
哲理小谈
这是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写信方式,这样可以自在的畅谈我们的思想,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同时,还可以拿去投稿,我觉得很不错。
——题记
互联网吓人吗?依我看是吓人的,因为真真假假太迷人眼了。
我想到了一个很不错的理论——“晕轮效应”——来形容互联网。由于丁达尔效应,包括日月星辰,甚至路灯这种东西,都能将自身的“范围”,看着像扩大了,但是这一圈实际上是空气,而非光源。
大部分人,会用“爱屋及乌”为例讲解在人身上的体现,但我觉得,不好,不直接。
“晕轮效应”从人身上可以体现为,“看脸”,一个人长得好看,我就会把它往美好方向去想,也因此,很多明星的丑闻、弊端都能用这一点解释,现在的一个活例子就是“蔡徐坤”,b站上的人看到这么帅的一个人,即使丑化了、剪辑了,依然是漫画中的存在一般,你会想什么?你会对他怀有敌意么?应该不会吧,最多就是“玩笑”而非是“嘲讽”,但一开始“蔡徐坤”就是“嘲讽”性质的。
你敢相信几年了,“嘲讽”变成了“争相模仿”么?集体失格倒不至于,但可以说一群人是失格了的,往下说这就是要造“潜规则”,或者说互联网上的规则已经形成——这个我们以后再谈。
透过这个事件,相信你很轻松明白了“晕轮效应”,或者说你已经明白了“不要以貌取人”的原因。其实“晕轮效应”可以有第二阶段,回到我们对“晕轮”这一现象的定义中,小时候,你画的太阳,有波浪么?
结果应该很同意,有,这是第一印象的结果,我们看到的“大波浪”就是“晕轮”,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是很难泯灭的。
第一印象的决定作用,就像一个浑身整洁的农民工和一个满身污垢的白领给你的感觉,明明按例,人们可能会讨厌农民工,但是那一刻你会抬眼的应该是那个白领了但平时,我们生活里究竟是谁受到了歧视呢?——是前者吧。在晕轮下,陷入了一种奇妙的判断,而淡化了其本身。就比如,“毒枭深情”——很多人都说,不可思议,身在禁毒大国,怎能这么说?可,如果角色塑造的性格是惹人爱怜的哪种呢?有人就改变了自己的判断,形成了错误的价值判断。
“晕轮”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想看见本质还是要跨过这一层虚像,互联网的晕轮有多恐怖?
子虚乌有的事情,可以一下子定性——你是不是好人,不需要看你的本质,仅仅一件事,可能很细微,就定性了。
因为这一层晕,可以说颠倒黑白,节奏混乱了,能不恐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