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逆向构建和存在偷换和机器人》
从语言上的主语谓语构成句子可以看出,人需要构建一个主体来发出行为与情感,主体之外的客体则需要虚构一种区别于“我”的“他”来发出动作与行为。 简单来说,如果我是一个小朋友,我发出的动作就是在我手上的气球,他是一个小朋友,他在我眼里的动作就是他的气球。气球代表的显现有无数个,但是作为主体的我和作为客体的他各自只有一个。 客体显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需要构建其存在。主体小朋友无意识中是确定自己的存在的,但是我对于我所看见的客体是否是存在的——即我在意识中构建的客体小朋友是否存在是无法直接确定的,我们必须通过显现的排布来推测其存在。就像客体小朋友躲在高墙后面,我不能看见他的真身,我只能看见他显现的气球,我必须通过他头上飘的气球的分布来推测他的存在。 这反映出,人对于客观事物在自己意识中构建建立在显现与捆绑之上,就像C#语言中的class是建立在其中的数据与函数之上的集合体。也就是说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存在构建是通过观察显现来实现的,我们用显现来锚定一个客体的存在,就像高墙后面的客体小朋友的坐标被他的气球逆向锚定了。 但是先有客体再有显现集合,先有客体小朋友再有气球集群。通过气球分布来找到小朋友的定位,我们逆向构建的实际上是类似于存在与显现因果逆推的过程。我们意识到客观事物的过程即逆推的过程。 但是主体觉察的过程是一个无意识顺推过程,从存在到显现的过程,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逆推过程,就容易用显现集合来代替存在。也就是显现集合与存在被偷换了。 所以现在在机器人意识上研究逻辑和情感算法的都是没搞清概念,用灵魂的显现集合来代替存在灵魂主体。如果没有搞清楚主体,再多的算法都像栓在消防栓上的气球,再多都没指向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