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九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十九天
上节课进入了第四讲,就是感性社会和物质生产。
为什么要用感性社会这个概念——它包含了对西方、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对社会世界理解的批判。
社会关系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纯粹思维(超感觉)的能力,认识到人格,纯粹思维的对象。对我的认识是双重存在。把人格拿掉只有自然关系。
康德很有说服力,但我们不得不问的是:人格和它身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把身体拿掉,社会也不成立,是天使的世界。灵魂与灵魂打交道的唯灵论世界。
感性活动是改变自然物的活动同时又创造人与人之间感性关联的活动。消解了现象界和本体界之间的二元分离。判断力批判,把两者沟通的前提是把两者分开,这分开有根据吗?
对生产关系作范畴的抽象,就成经济关系了。其实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掌握生产资料的人拥有对他人的生命时间的支配力,这是感性的,是不需要观念的。
什么是理论的抽象?把感性关系抽象为范畴之间的关系。经济学的前提是西方近代哲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的前提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总是要把经济关系还原为生产关系来讨论,所以资本论不是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
要看到事情本身而不要看到所谓事实,事实是被建构起来的。
我们不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成两种不同的东西,他们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生产方式就其作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叫生产力,生产方式就其作为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叫生产关系。绝不是两个孤立的东西发生因果关系。两种互不脱离。
货币自身是不能升值的,货币只有购买生产资料才可能作为一种权力购买劳动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才是财富的生产。(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空转,它下不到实体领域,这是危机)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同时也就表明当人在改变自然的活动当中在建构或改变人与人的关系。
假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生某种质的变化,它同时就意味着生产关系的变更。
第二节 感性社会的异化
为什么要用异化这个概念?异化就是一个事物产生出否定自己本身的力量。儿子控制老子。
感性社会本身表明人与人之间在感性存在上彼此创造彼此需要。
单个的人是无法作为人的人存在于自然界的。
如果说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有什么明确的说法,只有一个——人的本性就是社会性。
于是自然的东西变成人的东西了,两性之间的互相吸引是生物现象,作为社会性存在叫爱情。自然的东西如何成为社会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马克思的唯一的指认,除此之外他不去讨论抽象的内容,善恶、利己利他,那种抽象的人性论。什么是人性,就是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在感性存在上彼此创造彼此需要。
人要实现自己的社会性存在,但这社会性的实现方式却以反社会的方式,以社会性的对立面即社会对抗来实现,这叫异化。
我们对货币的需求说明我们对他人劳动和文明成果的需求,否则要货币干嘛,否则就是自满自足。
不需要他人就不需要货币。货币本身表明了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但货币同时表明了,人以彼此对抗的方式来实现相互需要。
在我口袋里超出个人消费需要的货币就是感性社会的异化,即social power 社会权力,是我统治和奴役他人生命的力量。
第一讲就说过发现整个社会的基础是非理性的。社会权力是社会关系,自然界没有权力,权力不是自然现象。为什么社会权力这种社会关系是非理性的?因为它要求消灭敌人,人类战争的根源,除非把战争也认为是理性的活动。理性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因为理性而平等。我思故我在,你能思,我也能思,真理是彼此共同的事业,所以我们彼此尊重。实际呢?倒是要求消灭敌人。利益是最讲究实际的……哲学革命正式发动了,对黑格尔的信念应当被清算。
私有制
私有制意味着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私有制,土地所有权意味着支配农奴的力量。私有制怎么起源的呢?根源于人的本性吗?人们总是这么想,每个人都有利己的本性并且还贪了,自己想拥有的更多。在物质财富的领域里,我们有一种贪婪的本性。所以人们就不能想象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不可想象私有制的扬弃,所以对共产主义很深的怀疑,以为是乌托邦,想想私有制千古不变。人们的想象是找到最合理的私有制。于是资本主义是不朽的了,因为他摆脱了等级的特权对他人的支配,摆脱了ᰀ蛮的压迫。资本主义的原则是平等,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政治权利。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中,资本就是社会权力。只不过人们认为他不可能消亡,这根源于人的本性。所以国民经济学家的前提就是根源于人利己的本性。所以马克思在《1844》中说:国民经济学所驱动的两个绯闻来解释经济现象,一个叫贪婪,一个叫竞争。这里好像和佛教的贪嗔痴一致,当然佛教认为如果戒定慧克服它们,实现了就。梁漱溟读了共产主义说这就是儒道佛。儒家理想大同社会,道家绝对把私有财产看成身外之物,佛家更是。人类为什么有这种理想?因为资本意味着社会权力。
但如果看马克思讨论私有制的起源,就看清楚了。因为我们在事实上发现人的两方面都有,所谓利己和利他。人类利他的一方面和利己的一方面例子同样的多,所以不能从人的本性角度探讨私有制的起源。
私有制起源于自发分工分工是必然的。人类要取得对自然界的自由,人首先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即自然差别,体力天赋性别(自然界规定的男女分工)。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男人是动物,女人是植物。有差别是好事情,这可以发展我们对自然界的自由,每个人为文明作贡献。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用同一个
标准衡量所有学生,非常恶劣。
分工产生了一个巨大问题。劳动必然使用工具(否则是采集生活资料和动物一样)。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工具的生产,两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让生产工具的进步成为可能,(意味着人类有一部分必然去生产不可吃不可穿的生产工具)。但他们要吃要穿,所以另一部分不仅为自己的生活生产,还要多生产出很大一部分供给他们吃穿。于是这种分工是根本性质上的分工。
我们人类赢得对自然界的自由,始终要求着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我们劳动产品在当下被所有社会成员消费掉了,没有任何剩余,那么我们人类只是简单的存活于自然界,我们不可能赢得对自然界的自由。所以在任何历史阶段上,剩余劳动都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剩余劳动要越多越好。
剩余劳动的几个必要性:1.维持社会运作所需要的生活资料。2.预防自然界灾害。3.推动劳动的进步,赢得更多的对自然界的自由(生产资料的大大发展)。
这种分工的发生就导致了私有制。因为这种分工不是在人们的自觉协商下实现的,并不是最初的人类开圆桌会理性协商。自发分工不是自觉分工。自发分工本身就包含了私有制。因为分工就意味着交换,那交换的前提是由于是自发分工导致的商品交换,他一定先把产品看成属于自己的。他具有私人占有的属性,然后才发生交换。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才按照这样的原则,社会才在它的旗子上写下这样的口号: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样扬弃了自发分工,把自发分工转化为自觉分工才能做的事。
历史的起点绝不是自觉分工。自发分工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包含着从事专门的生产活动的人对自己生产产品的私有权,在这私有权上才发生交换。这种交换是否仍然可以是平等的交换呢?找到媒介货币。货币产生的非常早。五张床等于一间屋是无法确定的事情。5和1的等同已经隐藏了货币,完成形态的一般价值形式。以货币为中介完成平等交换是不可能的,因为剩余劳动的积累的必要性,生产资料的生产远远优先于生活资料的生产。于是这种不平等一定发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随着与这种自发分工(division of labour)同时出现的就是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女是丈夫的奴隶。在家庭中,这种诚然还是非常隐秘的原始奴隶制,是最初的私有制。但是就是这种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家所下的定义,即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是同义语,是同一件事。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分工(division of labour)。
对私有制的起源的讨论概括为一句话:自发分工与私有制的统一。
一定要清楚,马克思没有把私有制追溯到人的本性,而是追溯到人的自发分工的不可避免性。而这自发分工一定是私有制本身。
追问历史演变的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为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生产工具的进步,误解。假如历史唯物主义归因于生产工具的进步,这就成了历史唯心主义,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展,瓦特聪明的头脑。
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胎胞里面,形成起第三等级新的感性意识,指向个人自由劳动和动产的自由,这才是动力。
历史是人的自我诞生的过程,这种活动是有意识的扬弃自己的产生活动。但这个意识不是指纯粹思维纯粹意识,不是指哲学宗教,是感性意识。
《1844》: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但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因而它作为产生活动是一种有(感性)意识的、扬弃自身的产生活动。
这个意识指感性意识。感性意识是对生产关系的意识——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基本的层面。对这种关系的意识就是感性的意识,它首先不是理论、宗教、科学。它表现为对新的感性需要的意识。历史进步的动力其实是新的感性意识的形成,这才是真正的推动者。
与此同理,如果资本主义要灭亡,前提是在无产阶级当中形成新的感性意识——要奔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个人联合的劳动。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还没看到这种新的感性意识:当下的工人们只是争取自己更好的经济待遇而奋斗,没有向往一种未来的社会原则,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马克思在他的哲学中预言了新的感性意识是可能的,无产阶级每个无产者作为偶然的个人终究要恢复自己作为有个性的个人的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只要感性意识还没有起来,这一个阶级还就不能成为革命的主体。第三等级因为有了新的感性意识,他们成为了社会革命的主体——这时候意识形态才来,把他们的要求上升为宗教的学说或哲学。宗教,马丁路德;哲学,笛卡尔。像马丁路德的宗教这种基本原理,先前被表达过,但对历史进程没有发挥作用。你在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里就能读到新教的基本原理,没用,因为那时候在社会的基础层面里没有形成新的感性意识。新教的原理这时候被表达出来只能成为一个异教。马丁路德身逢其时。商人的感性意识终于在宗教中得到了表达,于是我们会倒过来看问题:以为宗教改革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其实不能倒过来看,而是因为已经有了第三等级的感性意识,宗教改革才能成功,新教原理才能被普遍的接受,我们才能知道欧洲第一批资本家都是新教徒。不是新教造成了第一批资本家,而是第一批资本家要求、需要新教。因为他们的感性意识要上升为自觉的宗教意识。
奔向个人自由劳动的要求得到了宗教合法化的表达,然后在哲学中获得合理的表达。
生产方式的必然变更是因为人对自然界的劳动每一步所达到的成果都会产生新的感性需要。人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已经取得的文明的果实。但如何保存既得的文明的果实呢?不能用那个取得果实的方式。
马克思写给友人:“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经是唯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在行会制度及其规则的保护下,逐渐积累了资本,发展了海上的贸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们如果想要把这些果实赖以成熟的形式也保存下来的话,他们就会失去这一切果实。所以就爆发了两次霹雳般的震动,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英国)。”洛克三权分立的学说在1688年实现了。
革命为了什么?为了保存既得的果实,而这个成果是在旧的形式当中形成起来的,但是如果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些形式,果实会再度丧失,人们不得不改变果实在其中形成起来的那个形式。这叫辩证法。(中国人老早就知道这个原理:马上得天下,并不能马上治天下)
当然是感性的辩证法。
感性辩证法
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作的序言,后来被称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这样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成的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什么叫历史必然性: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的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1.任务本身。2.任务的提出。
提出任务是观念,是意识。在什么情况下任务被提出了?
什么是任务本身?任务本身就是要克服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冲突来了,克服冲突的需要就来了,这叫任务本身来了。任务本身被自觉地提出,这叫意识形态来了。
任务产生和解决任务的力量是共生的——什么情况下任务本身产生了?解决任务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正在生成过程中,这任务才会产生。
如何理解共生?我们总是以为任务来了不知道怎么解决。
例如恐怖主义。马克思的这个逻辑就是感性辩证法的逻辑:感性的对抗产生了,克服对抗的力量本在感性的对抗中存在着,因为感性的对抗只能用感性的力量来消除,不是用观念的力量来消除。《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自身中包含着它的冲突,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冲突将采取更高级的形态,也就是更严酷的方式,这种更严酷的方式表明克服这种方式的力量也同时具备。资本主义是自我否定的。
在马克思那看到的是两种东西:一个是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无产阶级是物质力量,世界各地大量流动,工人没祖国),另一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逻辑是非自洽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四种内部界限,不是外部给它的,比如第一个界限:劳动力的价格是剩余价格生产的界限——企业家尽可能降低劳动力成本,他却同时希望从他那走出去的员工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购买力。二:货币是生产的界限。马克思心中的货币是金本位。
《资本论》:黄金并非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一个国家发行货币的量要对应于它黄金的储备的量。但现在都突破了,没任何一个国家没突破金本位。不得不脱离,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一旦爆发,资金链一定断,张三欠李四钱,李四欠王五的钱,大家都还不出来,整个产业链断掉。为了重新恢复生产不得不在链条的开端处注入货币,让这个人先还债然后再恢复生产。资金链修复是通过突破金本位印发大量货币,让金融资本主义不得不脱离金本位。每一次对这一界限的突破会带来新的更大的灾难(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越是展开,越是准备好否定自己的全部物质力量,这叫感性辩证法。不是观念的辩证法不是概念的辩证法。辩证法就是冲突,辩证法就是革命的逻辑。那么在感性辩证法里,感性的力量只能用感性的力量去摧毁。如果各位不信,是因为各位有善良的愿望,因为我们是人道主义者。但现实就是如此,今天各国都加紧军备竞赛,秀肌肉。摆在架子上的核弹,是感性的冲突不是观念的冲突。社会形态的演变是感性辩证法。有人了写了这本书,我们今天要告别革命,这样的人也许心地善良。但革命是告别不了的。
第二节
第四个方面 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1844》: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
并不是人在开端处人就作为自己成功了,整个一部历史是人作为人的自我诞生的过程。
1859: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
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真正的人类社会开始。
原始部落阶段,家长制,隐秘的奴隶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都是社会对抗的形式。
人对自然界的每一种自由都是以社会对抗的形式来实现。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古希腊灿烂的文明。所以柏拉图那么伟大的思想家也不能想象社会没有奴隶制怎么可能。迄今为止的历史中,人类的类的进步始终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因为社会对抗是进步的形式。
为什么马克思敢断言: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对抗形式的最后一个形式?
资本主义扬弃后可不可能又有一种新的私有制出现?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完成的是一次政治解放,但不是人类解放。
人类解放是要在感性的领域里面完成一次变革。不是扬弃某种特殊的私有制,而是把资本主义扬弃掉的时候把所有私有制扬弃掉了,我们不能重返一种非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根据在哪?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即抽象劳动的积累与扩大,使得社会生产达到其最充分的社会性。人类的社会生产不再是以地域的方式存在,民族地域的疆界都被打破了。今天的全球化,每个人都相关联。从而使得对这种社会性的占有最终突破私人占有的形式。所谓资本主义的被扬弃是站在当代社会生产社会性的一面,最终实现这个社会性本身,于是私人占有没有任何必要。资本主义会发展到这一天,无偿获取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件事情成为多余。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不仅准备好了否定自己的力量,也准备好了否定一切私有财产的力量,这叫人类社会史前时期的终结。
马克思实际上在哲学上也完成了对共产主义的论证,在哲学上进行存在论论证才能说服我们。下节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