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二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十二天
第二讲的第一部分——唯物主义唯心义对立问题。
新唯物主义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要批判唯心,是因为:马克思认为把意识的主体性设定为世界向人呈现的前提,那么就是把人确定为意识的主体性,当然意识还有客观思维这一层。而人在世界中是在感性的世界。人首先不是唯灵论的存在。
我们要区分物质世界和感性世界。物质世界是抽象,脱离人的。感性世界是感性活动的世界。基础是感性活动(劳动)。一年也不能中断···一切的说明和推论都离不开人。离开人,一切都是无。
人们发明这样难的问题有意义吗?有意义。我们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立场、存在论思想,其实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人怎样对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哲学如果不去讨论人类生活意义的真理,哲学就失去了他的本务。当苏格拉底把哲学拉回生活时。假如接受一切旧唯物主义,人类生活就没有意义。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物质发展的运动的客观规律的体现,体现在人的存在上。当然有客观规律,但客观规律不能理解为和人类生活脱节的规律。历史必然性离不开人,离不开生命意义的诉求。不是主观的意志向生活寻求意义,所以有必然性。但必然性不能导向把人工具化、物化。但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人自为的存在着,领会着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唯物主义要取消掉人自为的存在。这不是纯粹理性上思考的正确和错误。当然要用理性讨论这个问题,但归根到底这个问题的意义在哪里。哲学是爱智慧的,人们爱智慧是要觅取生命的意义。为什么爱智慧,因为人在烦恼之中。烦恼来自哪?来自对存在的领会。烦烦想想就是人生。
在感性活动中被理解的人是感性社会,在感性活动中被理解的自然界是感性的自然界。
感性社会这个概念特别重要。社会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个中介,感性的自然界。
社会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社会是感性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感性的,才可能有观念的。
在每一个人的感性存在中有他人在场,人与人之间的感性的互相创造。毛衣、眼镜……他人都在场。感性的相互依赖相互创造。感性异化的方式就是依赖money货币。所以我们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不过货币代表了彼此间的感性对抗。
在感性的基础上,才有观念的讨论——宗教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必须把一切观念关系本质地还原到感性关系。
感性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个自然界在其中,以自然界为中介的——人改变自然物,人劳动和生产,在创造出感性财富的同时,它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展开。这两件事不可以分割。单个的人不可能成为劳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感性活动的内涵在存在论上的说明:“心”。
我的胃同样也是对象性存在(我对他有不可遏制的需要)。
太阳和植物的关系。
太阳是植物的对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确证它的生命的对象,太阳是其中一个,还有水空气养料。倒过来,植物是太阳的对象,是太阳的唤醒生命力量的表现,否则它就不能叫太阳了,是太阳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表现。它们的本质力量在对象性中表现出来。我能思维,我自己就思维?思维必须要在对象性上得到表现。物理的思维把东西规定成原子,物理学知道这个对象是自己所规定出来的。科学要问自己的思维是对象性的吗?其实不是对象性的。不管是金木水火土还是原子,我们至少知道我们需要它。
有非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和对象性本质力量的关系——非对象性的本质力量来自于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而不能倒过来。不是观念的理解了food才说需要它(营养学的规定),没这种事。food在烹调中向我呈现。烹调能力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让我们加工自然,让它成为人的食品,这里不需要任何科学和理论作前提。东西怎么做才能好吃一点?这绝不是科学。它是人置身于食物这个对象性存在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的自觉。懂了这些才能读懂《1844》最后一部分,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讨论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狮子吃羚羊,这里面没有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但人要烹调。烹调艺术和营养学的区分是什么?后者来自非对象性本质力量对事物的规定性。
盐勺子。现代巫术的工具。消灭宁波菜。总之消灭一切烹调艺术。按科学对营养的认识——我们的胃会萎缩,不会有旺盛的唾液。营养学在生病的时候有意义。健康意味着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的发挥。吃饭还领会着吃饭这件事,而不是科学上领会营养这件事。科学是方便人类生活的手段,但绝对不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不要把手段换成基础。
一个经济学家的丈夫和法学家的妻子。family affairs。not into,只是about。法学经济学(范畴规定)方便调节,但不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哲学的贫困:英国人(经济学家)把人变成一顶帽子(范畴规定),德国人再把帽子变成观念。
李嘉图,看到经济范畴。对象性本质力量被转化成范畴规定。
人只要是自为的存在物,自为的存在着的自然物,它就有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这主体性在于他对于他物的对象性关系有自觉,然后把这种自觉做成实际的对象性关系。劳动本质上就是个这个活动。人把自己身上的对象性本质力量设定为一个在自己之外的对象。这种设定就叫感性活动,这种设定就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就是人对自身对他物对象性关系的自觉。自觉的前提当然是领会了存在。这种自觉导致了人把自身与他物的对象性关系的形式进行创造。这种形式是人创造出来的。
纯粹的动物只是吃掉了食物,但是不对它进行加工。
对象关系的形式之创造意味着把对象性本质力量设为一个异己的对象,在这个对象上看到了人自己,在扬州菜上看到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存在。在烹调中看到了人饮食的存在。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真实含义和精神:象棋史。解数学题,我们发挥才智的时候,其实都是被几何的理性用作工具呢。现实舞台上的历史⼈物都是被历史理性用作工具;拿破仑有感性的特征,但其实根据全在超感性的逻辑。于是一部历史表面上是历史,实际上是逻辑上预先成功。
马克思不是这样: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对自己的在自然界的生活要生产出来。动物不需要生产自己在自然界的生活,它是被自然界规定了如此这般的生活,而人在自然界的存活必须要经人生产出来的,一经人的生产,人的自然存在就变感性存在。我在自然界中存活的方式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一定的方式,不是任意的方式。这一定的方式是历史性的,后来被另一种方式被取代。当人类制造原始的工具,这也是一定的、特定的方式,凝聚在生产工具上。感性存在的演变。演变所标志着生产方式同时也标志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的第一步历史行动是人开始自己的生活资料。下面第二步历史性在哪?在⽣产⽅式。不是永恒不朽的⽣产⽅式。资本主义⽣产⽅式也是⼀定的⽣产⽅式,也会被取代,以前也没有。
马克思把历史性起源于生产⽅式,是⽣产⽅式本身的规定性。拿掉⽣产⽅式,⼈的存在不会有历史性。
人的历史性乃是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私有制被规定为人的贪欲?这是许多人和马克思较劲的一个方面。马克思说私有制终要被扬弃。私有制的时代是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还没开始,我们既在社会中又不在社会中。有些人反驳,不能想象私有制的消亡,人类社会不知道会怎么样。苏联的公有制长不了,人类社会离开人的贪欲作为动力还怎么发展呢?你们只是外在的经验地描述了事情。把现象同样归结为经验的现象(贪欲)。贪欲是⼈的本性吗?贪欲是国民经济学驱动的动力之一(另一个是竞争)。把这一切假定为历史的起点(回到关于⼈性的基本规定),和荀子一样了。怎么把这基本前提批判掉?欲望是自然的,贪欲是社会的,先要搞清楚这点。饥饿有食欲,没问题,生物现象。但现在明明只有一个胃,还要占有很多食物,不占有还不行,狮子可不这样,狮子吃饱了就和羚羊一起散步了。现在不但吃饱了还要把羚羊圈起来,说是属于我的。这是不是人的自然本性呢?这不是自然。圣奥古斯丁偷领居家的梨子——他要讨论恶的根源。关于恶的经验历史和善的经验历史一样的多,究竟孟子对还是荀子对。我们不能从经验上讨论问题,反例一样多。恶是经验,善也是经验,我们要讨论它们的前提和根据是什么。其实奥古斯丁是领会到⼈是要守护存在的,在上帝面前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要守护存在拒绝虚无,这件事是动物不会有的。恶根源于对虚无的恐惧(奥古斯丁的结论)。
马克思不是说世界上没有善和恶,马克思反对把善的本性和恶的本性来作为哲学讨论的对象,而是要讨论前提。把善恶当作本性都错了。
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领袖圣布鲁诺。批判布鲁诺:即使感性被归结为像棍子一样微不足道,它仍然必须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在青年黑格尔派,感性是不足一提的东西。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只是给感性很小的篇幅:感性的确定性是确定不了的,要有一个一般才能确定。微不足道。生产这个棍子的活动就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把人自身作为感性存在生产出来。
生产方式为什么有历史性?为什么总是一定的,而不是不朽的?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的根源在哪⾥?
经济学一定这么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最合理的,符合理性的,自觉的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看成永恒和不朽的,在此之前的生产方式都是人类试错的历史。(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只是一定的。)我们终于回到历史起点的本来状态,所以近代哲学家都虚构自然状态,卢梭。这些其实都是非历史的观念。
生产方式历史性根源
第一个方面:感性需要的必然发展。人类必须存活于自然界,必须以劳动的方式,所以劳动一定发生。第一个需要是肉体需要,以感性活动(劳动)来满足。
马克思说:已经得到了满足第一个需要本身(生存),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了为满足需要的而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人劳动的前提: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对象,不是现成给定的,是他执行自己生命活动的同时,也观照着这个活动及其结果,或直观。
黑格尔对人类劳动的存在论讨论:劳动的前提,推迟直接需要的满足本身。动物发现食物就吃了,劳动的前提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活动意味着人的欲望的推迟、直接需要的暂时的终止、推迟。打磨石器肯定不是直接需要的满足,这叫陶冶事物。
采集花粉不叫劳动。劳动不是人的本能。打造工具在否定天然的石块。对外部自然物有两种否定的方式:1.消耗。2.改变它的形式。2的否定却以对象自身的存在形式恒久地在我面前,对象不是被消灭,而是获得了新的存在形式,可供我们直观。直观石器的时候是看到人自己。
看手表。手表肯定不是天然物,而是看到了人的活动,看到了人自己。对对象的观看,是在人的意识自己。意识获得了自我直观。玻璃、钢、计时器、力学结构、时间之观念。劳动产品作为劳动的结果成为对象持久的形式又放在人类的意识面前,于是人对它的观照在看到自己——黑格尔说我们看到了概念和理性,马克思说看到了人的感性需要的满足方式,并从这观看当中产生新的需要,看到了人的感性的主体性。
这主体性是被理性的表达还是感性的表达?理性的主体性还是感性的主体性?
马克思不否认这里面有概念。问题是这些概念哪里来。概念不是原本的,是派生的。
sensual subjectivity感性主体性,感性意识。在感性活动中就有感性意识,离开意识谈不上活动(假如是纯粹精神的活动就是纯粹意识,假如是感性活动就是感性意识。)
康德在感性了领域里也有纯粹意识,是先天直观形式。空间属于我们主体,不是我们自在的东西,我们看不到空间却把感知的事物都放进空间里。那纯粹的直观形式本身根据在哪里呢?归为球类的前提是心中有纯粹的球。我把它直观为球状物,前提是我心中有个纯粹的球。不是基因的什么的。先天的形式怎么置入⼩孩的内心。把小孩放在童车上,抓球——这个过程意味着三维空间置入孩子内心里。在康德终止的地方,胡塞尔马克思海德格尔来了。
第二讲的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