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音”:传统文化复兴,我们走对路了吗?
近年来,经常被我们听见和网络上也时常被提起的一个词就是“文化输出”,另一个词就是“传统文化复兴”。这两个词的核心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说出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声音,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属于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这是随着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上升所产生的必然需求和必经之路,一个繁荣的国家必然要有足够嘹亮的声音和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最重要的一支主干,无疑需要属于自己的,符合新时代的表达。那么,我们走对方向了吗?

误区一:文化意向的选择
现在,请想一下,当我们说什么是“中国意向”,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首先浮现于脑海的一定是那些我们熟知的,经常听到的那些文化意向:毛笔字、中国画、剪纸、春联、舞龙舞狮、饺子、汉服、戏剧、雕梁画栋牌坊建筑等等。这些意向,在我们脑海中构成了一幅有着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红色,喜庆且热闹的画面,伴随着宫商角徵羽的音乐——这也是我们从小熟知的,因为一提起中国文化,教的是这些,民间宣传是这些,地方宣传也就是这些。可除此之外,还能想到有什么文化意向吗?文化意向是一个文明和文化的最直接体现,当提及的时候脑海里所第一时间涌现出的,那就是最根本的印象。但现在的问题是,上述的那一切,都是传统文化意向,是来自于古代的;而有关当代中国,现代中华文化意向,我们脑海里恐怕是全无概念,一片空白。

那么,如果我们提起什么是美国文化和相应的文化意向,所涌现出的无疑更加迅速清晰:牛仔裤、流行乐、连锁化快餐、好莱坞电影、超级英雄、充满科技感的装备、时尚品牌、游戏、电视剧等等——甚至是思想文化。看起来它们似乎没有什么共性,但无疑都融入了我们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离不开它们,也接受了它们。因为,这些意向,都是现代的,是产出于现代,服务于现代,它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急需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使他们并不是都是有益的,是具有明显的特定导向性立场性的。


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说传统文化都是陈猫古老鼠,来自传统的文化固然博大精深,历尽的时间的磨炼且深刻印记于我们的心中和生活习惯中,且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内涵,但那些意向和实体性的表达,它们的根本是扎根于农耕文明的,是基于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构架的,它们是农耕式的,它们与现代社会的构架、思维式分道而驰,越走越远的。可以说,纯粹的提及传统文化,简单的复制和意向化表达,是毫无用处的。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扪心自问,即使宣传再多,有多少人愿意去听京剧、黄梅戏、苏剧豫剧的?有多少人能坚持每年都手写春联的?有多少人会选择剪纸窗花看皮影戏的?有多少人愿意住在传统昏暗的老宅里,每天过着农耕的生活,处在一个大宗族内,被血亲关系捆绑着,去感受那些传统文化意向的?几乎没有。

因为,对于文化复兴和输出,有两点首先需要明确,那就是一、要明确目标靶向;二、要明白文化对应人群载体。
在当代,我们之所以提出“中国文化”,文化复兴也好,还是中国声音也好,就是要把影响力撒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接受,不仅是来自国内的人群,更有着面向国外的人群。相应的,对应的人群是什么?在网络信息化和国际化的21世纪,主力军无疑是年轻人。年轻人成长于工业化时代,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正如在之前的文章中所引用的费孝通在《中国绅士》一书中提到的:“年轻人无法找到一种过度手段作为桥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家乡,没有这种桥梁,来自城市和工业化的现代知识和文化只能悬在空中无法融入乡土的土壤。不仅如此,在长期来自城市化的教育灌输中,青年人所自发性产生的独立性的,理性的,自在自为的,抽象式的思维文化理念同需要紧紧依托于土地,从故乡的景色中成长起来的植物性的乡村文化是完全不同的,现代的青年群体已经很难去接受和适应传统的生活环境了。” 指望用一种乡土性,传统性,保守性,慢节奏的文化意向和方式来吸引和打动年轻人,是完全不可行的。

误区二:买椟还珠
买椟还珠,即买了珠宝之后被花哨的首饰盒吸引了,却扔了珠子,而珠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宝物。这正是眼下我们宣传传统文化最常犯的错误和误区。很多人以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精美无比,博大精深,所以要复兴传统文化,就是复原,恢复传统;天天宣传统方法,古法,要复原。但问题是,传统文化不是白酒,如果这样做,那方向始终是一个闭环,始终没有跳出“传统”二字,是死路。
一定要明确一个原则:如果有什么东西,在当代被称作是“传统”,它就已经是过时的了,不论是物质客体还是思想。如果有什么东西,在当代被称作“遗产”,哪怕是遗产建筑,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它就已经是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了。真正“好的东西”,符合当下大众需要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不会成为“传统”和“遗产”的。那些传统习俗,传统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传统建筑,各类物质非物质遗产等等,已经真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了,完全不适应,不划算,甚至是阻碍。

Source:中国文物网
用年轻人更有感触的例子来说,就跟游戏和电影这类文化产品一样,当需要怀旧卖情怀,从过去的成功中推广和蹭热度的情形发生的时候,那这游戏和影视从那一刻起就在走下坡路了。指望老作品炒冷饭带来新生和恢复曾经的高度和口碑?不存在的。

在这一点上,有两个案例,可以更好的解释。始于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所宣传的口号和纲领就是要复兴传统希腊罗马文化,但那只是一面高举着的大旗,飘扬的大旗之下正是所萌发的全新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是当时当代的兴起的市民阶层的诉求,所谓的文艺复兴,真是恢复古希腊罗马传统和文化吗?自然不是,那只是表象和幌子。
另一个案例不那么为人熟知且有些让人心生愤慨,就是日本的所谓武士文化。武士文化和其背后相应的那种精神表现可谓是日本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最熟知的代表,尤其在西方有很多狂热的拥簇者,非常流行;包括在很多当代西方电影中,只要涉及日本,必然出现相应的表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bushido(武士道),Katana(武士刀)让很多西方人认为这是日本的一种文化精髓,甚至非常敬仰,崇敬。然而这种标志性的文化,其实可以说完全是源于现代的。在日本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的道路让很多传统都被抛弃,包括武士刀的制作技巧。而1920年代开始的军国主义扩张,军部为了推广扩张性好战性不惜死的洗脑精神,假借传统文化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大力复原武士刀传统制作工艺,并几乎是完全再造一个所谓的武士神话,把武士精神同军国主义特征紧密连结起来,虽然最后这种疯狂反噬了自己,但文化目的还是达到了,并一直深刻影响至今(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表示途径的重要性,对这种行为是坚决反对的。)


误区三:外国人会如何看?
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对外传播和扩大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对外文化输出上,现阶段一般而言,我们对外宣传依旧往往停留在传统文化意向的堆砌表达上,比如故宫长城等等,这种前面已经分析过暂且不表。这里想通过一个近来很火的自媒体,“李子柒”来谈一下。李子柒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宣传形象,让中国风的民间田园生活走进世界,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意向表现无疑让工业化消费主义社会下的人们沉迷赞叹不已,因此爆红西方网络,也受到了官方媒体的认可。因此很多人欢欣鼓舞,认为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当代文化输出。当然,这是可行的一方面,很值得肯定,但是,这并不能被称作是一种有效的,对西方具备真正影响力的方式。


西方人之所以喜欢赞叹李子柒的视频(当然包括中国观众),根本而言,是对理想化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叹,视频所流露出的画风和主角非常优美且具有仙气,满足了在西方人思想中对于中国的一切想象:那就是一个农耕小农生活式的,质朴的,远离现代生活方式的中国。这正是他们眼中想看到的,中国式的诗与远方,相对应的,他们并不想看到一个现代化工业化的中国式生活。换而言之,是用一种猎奇性,欣赏性,奇妙的眼光去看待的。
问题是,文化输出是要输出精神思想的,是要适用于当代生产生活的,中国式传统的田园生活能为西方观众带来新的有效的影响吗?因为,你以为视频给他们带来的感动和触动,始终只是来自于他们脑海中,思想中,早已固有的对待中国的想象和看法,甚至是偏见和片面的——那么就完全谈不上“输出”的意义,输出,是需要新东西的,是需要引领和导向性的,是能够改变固有观念的,那才是有效的意义。
有人可能会说,田园牧歌式的中式风格印象有什么不好吗?优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老外看了了解了不会对中国印象加分吗?不会让他们崇敬吗?很遗憾,基本没有。这里用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解读一下。

欧洲,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曾持续过一场“中国热”(China Fever):“中国热”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传的中国文化在欧洲掀起的羡慕、热爱、崇拜、仿效中国文化的现象。它从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在“中国热”的鼎盛阶段,欧洲的国王穿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大臣的夫人乘轿子,戏园子里演出中国的皮影戏,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中国热还对英国园林、家具和装潢设计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法王路易十四还于1670年在凡尔赛建成的特列安农瓷宫。然而,正如有学者王晓华所指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意象是背反性的:一方面,它是被发现、打量、观照乃至即将征服的对象;另一方面,她又以其巨大的国土、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明令西方人震惊。后者造就了“中国热”,前者则注定了“中国热”的阶段性、过渡性、悖论性。

Source: World Heritage Journeys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梁启超口中的“老大帝国“,只不过是西方手里的一个随时可以被攫取利益的玩物和肥肉,华丽的服饰表面掩盖着的只是小丑的身躯,只是看笑话和新奇而已。换而言之,西方国家和人根本打心底里就没有也没意愿去接受中国的思想文化,去接受真正的内涵,去崇敬和学习,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和今天有很多人看待非洲或者其他地区原住民原始部落文化类似。正如笛福在1705年出版的《凝想录》和1720年出版的《鲁滨逊感想录》中,他借鲁滨逊的口说,‘但我所注意的,不在乎他们艺术上的技巧,而在乎他们在宗教事体里所表示的愚蠢,和可笑可鄙的冥顽,我竟以为最蒙昧的野人,也比他们略胜一筹了。’

这里所举的这个例子,就是一定要明确,不要以为表象能够产生影响,真正产生影响的,还是现代精神内涵,是能够让人在当代背景下产生崇敬的,可以学习和利用的,产生改变的文化精神。

旧瓶新酒酒亦香
那么传统文化复兴究竟如何走呢?
如果是研究挖掘传统文化习俗,传统建筑,那么我们要研究和推崇的不是它过去有多好,而是要努力去让他们现代化,适应当代;是为了改变和改造提升那些已经陈旧和被遗忘的东西,让传统陈旧的变成全新的,让遗产适应当代,而不是让当代回到过去。当遗产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遗产“,那就成功了。
如果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比如近来愈发进入大众视野的复兴汉服运动,去研究去穿去玩去参加活动,都是很好的途径,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穿汉服,不是为了宣传古代有多浪漫、古代文化社会有多好,迁客骚人,公子哥大小姐有多风雅;也不是搞党同伐异,批判这个汉服不正统那个圈子是低端产品,史实复原党瞧不起影楼装党等等,而是要宣传我们所有人,中华文化享有同样的标志和起源,是与子同袍,这一服饰代表的是包容、开放,是海纳百川的,是不断进化演变的,吸收其他文化和服饰特点的,只要是泛汉服圈的,都很好,这也是汉服最大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也是汉文化的核心魅力所在。

同理,传统武术、中医等也是如此,在当下饱受争议的这些话题,核心其实根本不是”中西之争“,而是”传统和现代之争“。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想要真的复兴,绝不能一定要分个这个是中国的,那个是西方的,两者大相径庭水火不容,更不能抱残守缺,而是只有一条正确的途径,即拥抱现代化体系,更要在内涵立意上现代化。这也是未来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就是逐渐趋同化,逐渐国际化。
因此,要想真正复兴传统文化并做到文化输出,路子一定要对,目标和核心价值要找准,那就是展望未来。那应当是借助传统文化的外壳,而其内部应当是全新的,是当代的思想,是现代的精神人文内核;在表现上,它会是工业化的,体系化的,科技化的,更加具有当代社会建构性的。传统文化只是一个精美的匣子,用一种更平稳,易于被接受,具有一定衔接性的方式,将里面所盛的全新的当代文化和创新精粹所凝结的那颗宝珠,递交到受众手里,那颗珠宝,熠熠生辉着,它闪耀的方向,就是未来。想要真正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做到文化崛起的那一天,必然是“向前看”。
参考资料:
https://new.qq.com/omn/20190110/20190110A04I7F.html
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20/03/06/69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