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伤寒论2 脉诊第一
平脉法1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肖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桂林本开始是平脉法的内容,与宋本伤寒有差异,这个部分虽然存疑,但是却是很重要的,通过面诊可以知道病情轻重和五脏的基本旺衰,通过舌诊可以看出水火在体内的情况,却无法探究病位及邪气的程度,通过脉诊便可以更加细微的辨别这些差异。
诸多古代的经典都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的,以前我也觉得很奇怪,为啥都要这样去记录,现在我知道了智慧在问答中产生,并不是像说明书一样去分门别类的记录,我相信绝大部分开车的人很少去看汽车的说明书,使用电脑的人也很少去看电脑的说明书,有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去网站搜索答案,难道是因为说明书不详细吗?恰恰相反,我要解决实际的问题,都是从一问一答中解决。如果你还不了解,那么可以去读读客师的三问,我想会对你有帮助。
李时珍的频湖脉诀把脉诊分门别类分为28种,为啥是28种,不是36种,也不是12种?伤寒论把为啥把人体的疾病分为6大类,而不是8类或者12类?这慢慢接近重要的核心内容了。

我这图不是在描写阴阳,也不是在讨论周易,只是最近的分类方法,一分为二,二分为三,然后三再分二,下面可以无线可分。那么就会出现,1,2,6,12,36.72等等,当然这并不能完美的去抽象这个世界,但已经概括大部分。
然后是里面的内容,只需要用简单的阴阳去填充,然后把阴阳分为三个阶段就可以了。现在有个疑问,为啥不一直分为二呢,为啥要中间插入三呢?先挖个坑。
如果大家有数模转换的基本认知,这其实就是一个微积分的过程,通过控制采样数据来感知所需要的变量。天地,人体,莫不是处于变化之中,而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无法用短暂的生命去衡量天地的变化,虽然也可以从圣人的记录中感受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难以体会,而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感知力去总结这个世界,比如把一天分为白天,晚上,把白天分为上午,中午,下午,把人分为男女,把人的一生分为少年中年老年。需要注意的是,天地是不停循环的,而人不一样,有开始有终结。也许天地也有始终,这已经不是我们要探究的了,活在当下才是每个人活着的人最重要的事情。
首先就是抽象了人本身,人又生在天地之中,自然要受到天地的影响,天抽象出来的叫五行,地抽象出来的叫六气。如果这个不明白,可以参看五运六气的内容,我后面也会提到。也就是六经运行在五运六气之中。你可以把人体定义成一个由三阴三阳组成的物体,然后运行在五运六气的环境中。

加上时间以后基本上就可以使用了。一天是十二个时辰,一年是十二个月,六十年一个甲子,从生到死,人也就能活120年到极限了。大部分人去掉小时候和老年,有效的人生时间也就一甲子。将十二长生配到120年里,基本就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了。看不懂的请自行阅读萧吉五行大义。
下面该说正题了,平脉之法,这么多脉的种类,差别又那么细微,是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还是先需要抽象分类。
先把人体简化,简化成最原始的模型,人就是三胚层动物,外面一层皮,里面是内脏,中间一个洞。把其他的东西都模糊掉。横向就可以分为表中里,纵向就可以分为上中下。而支持这个模型生存的主要是能量,信息和传导途径,再抽象能量是火,传导途径是水液。而信息部分由金木构成,因为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他们会产生变化。如果听不懂,建议去看萧吉的五行大义。

去掉了大脑,生殖系统,模糊了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至于为什么,请各位好好思考,医圣也说了,寻余所思,必有所得。把人体简化到这个程度就可以取类比象了。五脏配五行。依次从下往上水木土火金,仔细研究他们之间的生克关系。
下面来说脉的问题,接着抽象。
动脉就是一条管子里面有液体,那为什么凭这些液体的变化能够反应不同位置的病例变化呢?抛弃人体的构造,能够对此产生影响的主要有管子的厚薄,液体的流速,液体的压力,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温度,我想这个五个方面就够了。而我们能感知的浮沉,数迟,紧缓都在这个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