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何以为家》浅析儿童生存问题:电影中的情景正在“上演”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成年人做了某些决定,这些孩子就像牵线木偶一样任我们摆布,无论我们提出要打什么仗,或者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系统性混乱,最后来承担一切只有这些孩子们。
01
“我想起诉我的父母”。
“为什么?”法官问。
“因为他们生了我”。
前不久,一部名为《何以为家》的电影在国内上映,而这部电影就以这样的独特开场揭开了难民困苦生活的一角。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为了躲避叙利亚战争,12岁的赞恩与父母及兄弟姐妹不得已“移民”到黎巴嫩。但由于一家七口都属于非法移民,因此全家只能挤在一个破旧不堪的小阁楼里生活。
正因为这个特殊原因,孩子就成为了这个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黎巴嫩政府规定,外来务工妇女必须放弃生育权,只要怀孕,就立即丧失一切权利被遣送出境)。
在平时的生活中,12岁的赞恩用自己的能力撑起了这个家庭,他除了要在一家小卖店打零工,同时还需要和弟弟妹妹们上街贩卖手工果汁。
另外,他还要兼顾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甚至还要帮妹妹偷卫生巾、清洗沾满血渍的内裤——因为他知道,一旦此事被父母发现,妹妹就得被迫接受“结婚”。
然而,妹妹最终未能逃过一劫。为了抵交房租,父母将“已经成年”的11岁妹妹“嫁”给了房东阿萨德。赞恩拼命阻止,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带走。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
而当赞恩再回到家时,发现妹妹由于大出血已经离世,就这样赞恩为了给妹妹报仇用刀捅了阿萨德而获刑。当赞恩在监狱再次见到自己的母亲时,却发现父母并没有因为妹妹的死和养育孩子的经济负担而放弃生育——母亲再次怀孕。
于是,处于绝望边缘的赞恩将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
我希望法官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皮带,我听过的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据了解,这部电影在国内上映的名字为《何以为家》,但它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迦百农》。
该影片导演拉巴基(Nadine Labaki)在谈到电影名称时对英国广播公司文化专栏(BBC Culture)记者表示:
“迦百农(Capernaum)”实际上是圣经记载的一个已经荒废的村庄,电影之所以用“迦百农”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想借助电影镜头描绘出那些极度贫困的儿童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忽视的苦痛、不堪和混乱(法语:Capharnaüm)。
同时,她还对于电影创作的灵感进行了讲述:
我想拍这样的一部影片已很久了,是从叙利亚难民危机时期开始的。你在黎巴嫩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工作,卖口香糖,拖着瓦斯罐沿街叫卖。这时你会感到非常沮丧,然后又觉得那么徒劳无功。
我记得之前在土耳其海滩上看到一个三岁的叙利亚难民(2015年随父母经地中海偷渡欧洲时溺亡)的时候我心想:如果这个小孩没死,他能告诉我们他经历的事情吗?

拉巴基在那天晚上画了一幅素描,《迦百农》的灵感就此诞生。
“那是一个张大着嘴的孩子,他用尽力气向周围的成年人大喊:‘我不属于你们的世界;我不想在这里’……现在我看这张图片,就是影片中赞恩站在众人面前说:‘不要再这样了,你们根本不配拥有孩子。’”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会和我一样,脑子里会有两个想法:
1、影片中的赞恩及其他孩子相较于很多和平国家(地区)的成年人更加成熟和勇敢。
2、真的希望影片中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但遗憾的是,影片中的一切或许就在你看这篇文章时候、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正在发生。
也正因为这样,像赞恩这样本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却被迫“长大”的孩子才会越来越多。
02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在本月19日最新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中显示,如今全球范围内被迫逃离家乡的难民人数之多创近70年来的新高。截至去年年底,全球超过6,85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为躲避暴力、冲突、迫害或者破坏人权的行为而背井离乡。
这就等于说每天共有4.45万人被驱离家园,而每两秒钟就有一人流离失所。
联合国负责难民事务的高级专员格兰迪(Filippo Grandi)对此表示:"这些数据表明,逃离战争、冲突和迫害者人数在逐年增加。"
同时,他就难民问题表示:
在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和处理上,世界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2017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并即日生效第13769号行政命令,禁止包括难民在内的中东、北非七国公民进入美国,后改为八国,被暂缓生效后改签署第13780号行政命令,剔除伊拉克,后加入朝鲜及委内瑞拉。
中东小国黎巴嫩仅有400多万人口,但自叙利亚战争8年多前爆发以来,却接纳了100万叙利亚难民。在危机最严重的2011年至2015年, 每天进入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超过1万人。
另外,在这份最新的《全球趋势报告》中其实还有一个数字值得我们关注:就在这6,850万难民中有53%是孩子,许多是无人陪伴或与家庭分离的儿童。这些真实的例子在《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的众多演员中,也比比皆是。

影片中的出演“赞恩”的孩子其实真名也叫赞恩,他的名字是赞恩·阿尔·拉菲亚(Zain Al Rafeea),同时,他是一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
2012年,他随父母和兄弟姐妹离开了在叙利亚南部达拉的家,来到黎巴嫩,住在贝鲁特最贫穷的一个社区。

影片中饰演赞恩妹妹萨哈尔(Sahar)的埃赞(Haita Izam)出生于叙利亚阿勒颇(Aleppo),同样也是一位叙利亚难民。据了解,她在拍摄这部电影期间曾一度被拘留。
还有,饰演尤纳斯的一岁女孩班科尔在电影结束拍摄后和母亲一起被驱逐至肯尼亚。

很多人可能会这样认为:这些孩子过上如此悲惨的生活,主要是因为他们出生的国家发生战乱,才导致了如此的不幸。
其实,这只是部分原因,更多的情景或许更像是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赞恩的父母不顾家中的境遇而放肆生育,让更多的孩子走上悲惨的人生。
2017年10月27日,法新社发布一个报道,报道称在孟加拉罗兴亚难民营中拥挤着90万人,其中60万是当年8月底从缅甸逃出来的。
据达卡当局统计,当时在罗兴亚难民营中,有两万名妇女正在怀孕中,另有600名妇女刚抵达难民营即产下孩子。
另据当地社会工作者介绍,罗兴亚穆斯林可拥有多名妻子,有的难民家庭拥有19名孩子,还有的妇女已当祖母,仍在继续怀孕。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很多人明知自己已沦为难民,却还要继续生育?
孟加拉考克斯-巴扎尔(Cox‘s Bazar)计划生育负责人巴塔查里杰(Pintu Kanti Bhattacharjee)或许给出了原因。
他向法新社表示:很多难民由于“愚昧”和未曾接受过性教育,因此导致有些妇女将节育当作罪恶,同时很多人将性生活当作唯一的娱乐看待。
另外,还有难民表示,不断怀孕可避免被强奸,或者他们需要生产很多很多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回到祖国继承房产和土地。
通过以上的原因,我们是否也可以推导出一个结论:
这些母亲由于种种原因怀孕,直至生下孩子,但她们并没有想过当孩子出生之后将怎样养育孩子,或者想着直接把孩子交给政府。
于是,当这些孩子自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们不公的悲惨生活。
那么,是否只有生活在战乱中的孩子才会如此不幸?
事实证明,即使身处在和平的国家(地区),这样的情况同样在发生着。
03
2016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则新闻,新闻称在四川省遂宁市蓬南镇三台村有一对贫穷夫妻,因为坚信“存钱不如存人,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希望”的执念,从1996年开始,陆陆续续有11个孩子在这个家庭降生。
但是,之后的日子并不像夫妻二人想的那样美好,随着家里的“顶梁柱”父亲获罪离家、老大女儿的离家出走,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更加雪上加霜,更不要说保证几个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质量了。

很多人看完这则新闻后,或许会认为这就是所谓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的确,从表面上看,贫穷家庭更容易生更多孩子,原因是很多人普遍认同——养儿防老(这个观念即使很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也有),将孩子当做经济未来。
基于这个原因,却又不知道到底哪个孩子会有出息,于是就会生好多个孩子,正所谓“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筐里”。
那么,这是愚蠢或者无知的体现吗?其实,这个认知的背后或许有一套清晰的经济学逻辑。
印度经济学家班纳吉和法国经济学家迪弗洛为追溯问题的根源,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通过对很多当地很多家庭生活事例的调查分析,耗时15年,出版《贫穷的本质》一书,并获得2011年《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最佳图书奖”。

两位作者在经过多年调研后,认为贫困地区多生孩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观念落后,而是一种理性思考。
在很多贫困地区,生育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基本很低,因为当孩子出生后并不需要接受教育。当孩子到六七岁时,就可以帮助父母从事放羊、拾草、砍柴、收粮等劳动,这些对于家庭是有收益的。
而且由于每家每户并没有多少地,有的农妇一年中将近有半年的时间是无事可做的,因此农业收益很低。而生育和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为零,也就是说生育孩子没有什么损失。
就这样,这些地区就产生出一种强劲的人口生育动力,而且越穷的地区,生育和抚养的成本就越低,而当孩子长大之后的收益越高。
其实,像这样的地区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故事也并不是都以悲剧收场,或许某一家孩子真的出人头地,让一家人一夜之间走进“小康”生活。
但是,更多的,正因为家里的孩子太多,以至于孩子根本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一生都没有走出过大山。

那么,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境遇是否会更好一些?
实际上,情况也并不乐观。
2012年2月28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2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城市化世界中的儿童》中就做出警示:
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亿万儿童无法享受最基本的服务。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东尼.雷克表示:
以前,当我们想像贫困的情境时,脑海中会浮现出乡村地区的儿童画面。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中贫民窟和棚户区的儿童已成为世界上最贫困,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无法享受最基本的服务,被剥夺了健康成长的权利。
据报告统计,印度全国约有9700万人居住在城市贫民窟中,占城市总人口的25.7%,其中约有760万为6岁以下儿童,占城市儿童总数的13.1%,即每8名6岁以下儿童中就有一人生活在贫民窟。
另据巴西社会救助组织估计,在巴西各城市里,街头流浪儿超过2万人,其中16%是不满6岁的幼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流浪儿童大多因为贫困被遗弃或离家出走,许多流浪儿早早学会了吸毒和抢劫。
2016年4月10日,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一份报告表示,全球发展中国家中,19.5%的儿童及18岁以下未成年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也就是日均生活费只有或者不足1.9美元。
报告同时表示,全球日均生活费在1.9美元或以下的极端贫困人口总计高达7.67亿,其中儿童及18岁以下未成年人3.85亿。
这些孩子由于国内冲突、家庭离异及其他原因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早年无法接受教育导致智力发育不良、缺乏生活和工作技能,限制儿童今后作为成年人的生产力 ,并且会把贫困传给下一代。

虽然很多孩子很幸运出生在城市中,但还是有很多孩子是受到战乱的影响而流离失所,而且还有更多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或者抛弃,早早就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
就像是电影《无人知晓》中描绘的那样:
一位单亲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生活,但是除了长子之外,其他三个孩子并不为人所知,因为母亲也不知道这三个孩子的爸爸是谁,所以也无法给孩子上户口。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着,到了某一天,母亲留信说要暂时离开一段时间,请长子照顾好弟弟妹妹。就这样,12岁的长子明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直到母亲嫁给另一个男人放弃了她所有的孩子。

04
最后这部分,我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其实,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起了去年写过的一篇文章《(复盘)和平时期,无辜的生命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在这篇文章里,我写道:就各国政府为了各自的利益得失而在一些地区发动局部的战乱,导致其地区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
在一场又一场的大国博弈下,最后成为牺牲品的还是每一个普通人,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孩子。
然而,即使在和平的国家(地区)里,仍然存在着危险、虐待和遗弃,而承受这些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孩子。
正如《何以为家》导演所说的那样:
很多时候由于我们成年人做了某些决定,这些孩子就像牵线木偶一样任由我们摆布,无论我们提出要打什么仗,或者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系统性混乱,最后来承担一切只有这些孩子们。
好在,这个问题在近些年被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意识到并且正在做出改善。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有关全球儿童状况报告,而这份报告也会根据每年世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主题来关注全球儿童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至于督促全世界各国进行关注和解决。

同时,世界各国也会在每年发布本国针对儿童发展现状的报告,以便于解决由国家文化等因素导致的异质化问题。在中国,每年中国发展基金会也都会发布《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来关注国内儿童的发展现状。
在电影《何以为家》的结尾处我们同样看到了希望:
在影片中饰演赞恩的孩子赞恩·阿尔·拉菲亚和他的父亲一起成功移民挪威,开始了新的生活。

走出影院,想想我们自己能够在安全和充满阳光的环境中成长、并且接受到教育,真的需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毕竟,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并非理所应当。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参考资料:
1、专访|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迦百农》不是“演”出来的.澎湃新闻.2018.6.28
2、《迦百农》:“热泪夺眶”的儿童悲伤电影.BBC.2019.2.28
3、全球难民人数首次突破7千万.德国之声.2019.6.19
4、2017年全球被迫流离失所者超6,800万,全球契约至关重要.联合国难民署.2018.6.19
5、孟加拉当局在难民营推节育措施,缓解过度拥挤问题.缅华网.2017.10.31
6、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移徙过程中的难民和移民儿童及青年的权利遭受严重侵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12.8
7、“越穷越生”----正确!“越生越穷”----错误!自由之光
8、【专题报道】揭示难民困境的真实电影——迦百农.联合国新闻.2019.1.30
9、穷人为什么喜欢生孩子?越穷越生是什么心理?法库娱乐网.2017.8.20
10、为什么越穷越生孩子 越穷越生背后原因剖析.南北工贸网.2018.9.19
11、农村的贫穷思维:越穷越生,孩子是希望.融360.2016.11.9
12、《无人知晓》,越穷越生的年代,和永远自以为是的单亲妈妈.豆瓣.2019.4.7
13、四川夫妻生11个孩子家境贫困 丈夫:存钱不如存人.中国新闻网.2016.4.6
14、民政部:遗弃儿童现象大幅减少 收养登记呈下降趋势.新华网.2019.1.25
15、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旗舰报告关注城市中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2.12.27
16、世界儿童生存现状和发展问题.人民日报.2012.6.1
17、《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最弱势儿童生存面临威胁.中国新闻网.2016.6.29
18、Uprooted: The growing crisis for refugee and migrant children.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9.17
19、黄开丽. 社会法视角下儿童遗弃事前预防研究[D].福州大学,2017.
20.、建弃婴岛不如加大儿童福利保障?[N]. 大连日报,2014-02-19(B02).
21、尚晓援 ,伍晓明 ,李海燕.社会政策、社会性别与中国的儿童遗弃问题[J].青年研究,2005(04):1-5+36.

文章作者:康斯坦丁FL,《读者》签约作者、简书、知乎专栏主理人;
微信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为作者本人原创文章,版权所属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作者,站内私信我或者微博:@FlyLevine,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