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口译的主要技术
同声口译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项:
1. 双耳分听技术
即所分析过的语音的内心填补“完形”、双耳语义配合互补、双听熟练度等策略性技术,它是译员得以将发言人的原语语音声学形式与自己的译语语音声学形式区分开来的生理学意义上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任何其他技术都是无法存在的。
2. 同传代码转换技术
即译员利用瞬时记忆对听辨到的原语语言声学符号作出语义査检,同时利用短时记忆立即进行代码转换的技术。它包括一般性的原语词汇,也包括重点的数字、术语、专有名词等。与交替口译不同的是,交替口译中译员根本不顾及原语一般性质的词汇,但同声口译中译员对这些词汇也需要传译,否则将造成大量空白,形成“冷场”。不过译员的这种代码转换只是一种填补空白的言语,它还在不断修正、改进,因而并不是最终的译语形式。
3. 试译技术
即译员利用短时工作记忆在听辨→查检→代码转换的积累过程中串联一定的、符合语境和常识的意义,然后视情况对已经译出的不合精理的地方作出修正的技术。此时译员可作出译语修正,可利用一些不同的语句重复原语某些特定信息,也可以酌情不译, 或对前面已经传译过的句子再作一遍解释性重复传译,并可大量加入诸如“这也就是说”、“关于刚才提到过的那些问题,我们的看法可以说是这样的”、“还是这样讲更为合适一些,我的意思是”等具备过渡性语义信息的句法组织结构,以便使得这一等待原语中可提示理解的信息的阶段不被“纯”代码转换切割成令人头痛的七零八落的琐细句断。一名好的同声口译译员在这一技术运用阶段中是不会给人以过多的断续之感的,而且,他的语调、语气等同样也不会给人以信心不足的感觉。这两种外在表现可被视为该技术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志。
4. 切分句技术
包括两方面的技术,即切分理解技术和切分传译技术。译员在同声口译时,因很多原语话语表现为念稿发言,所以经常可能遇到十分冗长的复合语句,此时译员可以先对语句进行切分(+综合)理解,即先査检原语词汇语义并尽董将它们串联成具有正常意义的信息链条,然后不等待原语冗长语句发布完毕,立即进行短句“切分”传译:译员可使用代码转换十意译十解释性传译等相关技术,先利用短句传译过去一部分信息。再等待合适的机会逐步加深理解,积累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译员可有限度地保留少量句法提示,但要抛弃原语绝大多数语言形式并搜觅可提示意义单位的“闪光点”,为最终理解作准备。
5. 意义单位建立及译语修正、组织技术
包括对原语内容要点、隐性关键词语的摄取,对这些信息“顿悟”性质的提炼,以及译语传译方式的确定,等等。广义上讲还包括对原语尚未发布的句法结构预测,和对原语尚未发布的语义信息的预测。此时译员可综合已有信息,迅速纠正误译、漏译、理解偏差,加快自己的传译语速,建立起正确的、基本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传译方式。正是这最后的表达阶段,传达着原语真正所要发布的内在信息,因而它是同声口译工作交际效果的最终体现。该技术是在先前的各个技术基础之上方得以实施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技术,则此技术无从谈起。
同声口译还可以有一些辅助性的技术或“技巧”,如:
a. 控制嗓音柔和、平稳地传送的技术;
b. 数字、专有名词的即时传译或边记边传译技术和技巧 (注意不要落后一个以上的数字间隔,最好能与同传箱内的同伴合作,一人记数字,由另一人照着记录下的数字视译;
c. 跳过不懂、不会译的原语词语,在下述话语中酌情传译的技巧(可与同伴配合,一人查字典一人继续进行口译,当然也可视情况不译);
d. 监视会议厅内发言人副语言信息和听众反应的技巧;
e. 与同伴在自备术语表中配合査找术语的技巧(可事先准备,单列在一张大的白纸上,注意不要用正、反两面,并且最好只用一整张大一些的纸)。有些同声口译译员还可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仍有待于我们左发现、总结。
不过,即使国内外口译界工作人员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而最终解决了复杂智力活动的“双作业”问题,并继而发展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以改善“代码转换”式的同声口译状况,但事实求是地讲,同声口译所消费的人体能量依然是相当大的。因此,国际会议组织者一般安排译员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如汉语、阿拉伯语)、每半小时休息一次。考虑到念稿发言的信息量难度和口译对脑力的消耗,有经验的、具有良好管理素质的会议组织者一般事先还克眼种种困难,将发言人的所有稿件均复印给译员,其中有些译员出身的组织若还很“内行”地提供头衔、专有名词(即发言人、主持人简介)和术语(如某种历次会议资料汇编)等、从而大大减轻了译员的负担。
同声口译技术的精髄之处尤其反映在“意义单位”构建与传译上,因此它与交替口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看一个同声口译译员水平高低,意义单位的构建和传译技术应该说是最为关键性的。据称有些人曾试图以行为主义的“剌激一反应”学说来解释同声口译,看起来这种努力很难令人信服地解释本节所列出的同声口译的所有那些复杂的表现,更很难解释“意义单位”的构建和传译这一关键性质的同声口译技术实施过程。
转自译聚网

声明:本账号转载此文章是出于传播行业资讯、洞见之目的,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我们将及时调整处理。谢谢支持!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微信公众号“语言服务行业”,致力于语言服务行业资讯、洞察、洞见~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