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本关于原生家庭的,人生自救指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借用了童话的设定,用轻松的氛围和读者讨论严肃的心理学。极少有说教意味,更多的在引导读者思考,心理医生苍鹭问蛤蟆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觉得呢?”
这句话同时也是说给读者听的,我们跟着蛤蟆先生在一次次心理咨询里学会独立思考,自我剖析,和平复情绪,解构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看完这本书,相信很多人能做出多多思考的尝试。
作者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儿童状态”“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
蛤蟆先生就陷入了儿童状态里,父母从小的严苛和贬低,使他自卑,对身边的长辈“獾”言听计从,一面反感的同时,又对獾极度依赖。像儿时取悦父母一样,取悦獾,时常承认错误,博取同情。蛤蟆冷处理自己的愤怒,长此以往,被遗忘的怒火成了耻辱感,击垮了蛤蟆先生。处在这样环境里的他,变得低自尊,给自己打上了受伤者标签,对方只要不离开自己,做什么都行。变得自怜自艾,忽略美好,对方一旦表现出排斥,蛤蟆先生就像赢得了一场心理游戏,露出“我就知道会这样,就知道你会这样对我,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的嘴脸。
我无意贬低这类人,只是想强调“自省”的重要性。这本书也在教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在一种负面情绪占据大脑时,理性评估自己的行为和会导致的结果,往往就会得出最优解。我也是个情绪不太稳定的人,但是我在试着按苍鹭说的,做出一个决定时问问自己,我接下来的冲动会导致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否是我所能够负担的,就能稍稍获得平和。
这本书没有提出特别新奇,特别前卫的想法,童话的载体在我看来有些无趣。但是,在冲动悲伤占据大脑时,像苍鹭那样自我“我觉得呢”,往往就是一场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