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老师写给明年考生的一封信:拒绝焦虑和浮躁,理性、高效备考!
我在辅导的过程中,看到太多的考生付出了和目标不匹配的代价。要么是目标要求并不高,但是付出了远超目标需求的时间和精力。要么是目标其实不低,但却过于浮躁。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管综考试具有明显的历史变革性,同时考生需求差异大。
近年的命题风格和往年有很大差异。但是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照顾到分数要求高的考生,比如逻辑考点本来就不多。市面上的教材和很多练习题革新的力度并不大。
考生分两类:MBA等国家线需求的考生和MPAcc等高分需求的考生。
这让分数要求低的考生做了大量低频考察的题目,耗费了本不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即便是分数要求高的考生,由于不具备鉴别能力,也花费了很多时间纠结一些早些年质量本就不好的题目。
二、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个人不合理的预期
管综考试侧重能力的考察,很多思维素养良好的考生,即便裸考,也能拿到及格分。但是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的考生,如果没有受到系统科学的、持续的训练,是很难考得理想分数的。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不顾分析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不加辨别地购买课程。甚至只听课,不做题,最终收效甚微。还有的同学在考前内心焦虑,盲目相信各种考前突击技巧,过于浮躁。
往年觉得我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大家即可。但是人的认知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发现在巨大的信息洪流面前,我的一句话并没有什么卵用。
于是,我觉得有必要在今天这个时刻,提前给明年的考生写这封信:
下图是考前一周我给宁波MEM串讲班的讲义。他们的情况是基础非常薄弱,但同时又需要系统学习。可以看到我大幅删减了很多内容,只保留了最关键的。真题出来以后,也再次证明了二八定律,甚至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占到了95%以上。是的,在考试中,甚至可以说20%的内容可以涵盖95%的重要考点。

讲义中,形式逻辑不是侧重,而是只讲了复合命题,而其中假言命题是重中之重。像是直言命题、模态命题就砍掉了。今年的真题昨天出来了,完全没有模态命题,直言命题涉及到了,但是靠假言命题的思维,也能解决。
分析推理,我说侧重和假言命题的结合,结果13个分析推理题全部和假言命题结合。
论证逻辑我说关注三大主流题型,侧重对论证结构的分析,不会考察逻辑很难懂的题目,结果确实论证逻辑比较简单。并且今年各个老师的答案没有任何争议。虽然以往也强调没有争议题,但是确实有的题目细节很难把握,而今年的题目答案都非常明显,也许是命题人出题也越来越成熟了吧。
写这些,并不是来说明我多厉害。任何一个合格的老师都必然精通归纳法,能够总结和把握以往真题的规律。只能说逻辑确实没有出现小概率事件。
我们备考,永远拼的都是大概率。决策靠的是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即便出现小概率事件,也并不能因此而去花大量时间去关注低频考察的内容。
比如今年的数学就出现了小概率事件,甚至有同学说刷了近10年的真题,也没有用。但是明年的学生难道因此就不去看近10年真题了吗?况且,其实每年都有学生说难,自媒体上的声音又能代表多大人群呢?
对于分数要求不高的考生,题难了也没影响,尤其是数学。不夸张的说,即便中等难度,也得有些题靠蒙猜。
对于分数要求高的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仅是刷题,更重要的是在刷题过程中形成了底层的数学思维和迁移能力。只是题目难的时候,也不免多错几个。(偷偷告诉你,其实这个时候写作这样的主观题作用就在起协调作用)。比如数学高分时,可能写作最高也就是40分。而今年数学难,写作的最高上限便会拉高。
最后,大家也需要了解,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归纳法有致命的缺陷。
有一个“火鸡理论”,说有一只火鸡很聪明,它发现每天只要听到农妇的脚步声,就意味着自己要开饭了。所以每天它都满心期待着农妇的脚步声,一年364天都是如此度过的。可是到了这一年的第365天时,当火鸡再次听到脚步声的时候,它十分欢喜地以为自己又要开饭了,可是没想到的是,农妇大步走过来之后,一把扭断了它的脖子……
所以,要有合理的预期,开放和理性的思维。同时,结合自己的目标,去做最优的策略。
明年,备考走弯路的历史依然避免不了重演。但是,我相信,因为有了这篇文章,因为遇到我,至少可以让看到这篇文章的有缘人能够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