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le the waves 2 海军模拟游戏战报——法国1900(3) 艰难起步
政治局面
国内外的政治斗争是法国的魅力所在,不得不品尝。德科斯少将如今对此深有体会。
德科斯任期的第一个五年里,还未完全施展他在舰船设计领域的才华,便随着法国海军势力一起被卷入了一系列国内外的政治事件中。幸运的是,虽然法国内阁经常易主,但在参谋长迪布瓦上将的庇护下,法国海军还未出现过剧烈的人事变动。

务实的投机者
1900年8月,内阁总理瓦尔德克-卢梭对英国殖民政策的评论被媒体挖了出来,英国外交使节对此公开表示不满。
迪布瓦的处事风格是明哲保身,避免与国内外政治势力的无谓纷争。海军参谋部对此事统一口径,在外交场合替总理开脱,避免与英国的关系恶化。经过此事,内阁对海军好感大增,总理私下表达了感谢,并答应设法增加一些军费。不过海军对外“软弱”的言论也再次招来了质疑。
迪布瓦私下嘱咐德科斯,不必担忧海军公信力的降低——民心总是在变,但海军当下可是实实在在地收到了一笔拨款。
德科斯在参谋部会议上对于这笔军费的分配方案提出了建议。一方面,他提议追加建造一艘“比若”级防护巡洋舰,并很快得到了批准——这种通用型的军舰总是多多益善。另一方面,尽管本年度科研方面还没有取得进展,德科斯继续争取增加科研预算,最终其比例占到了海军全年预算的12%,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他将预算的一部分拨给轻型舰艇研究,意图保持法国在护航舰艇上的优势。
1900年12月,增加科研投入的措施终于初见成效,科技领域的成果出现了小幅度的井喷。表面冷凝器的改进使舰船机械重量得以缩减,双像重合测距仪的发明增加了射击精度,液压反冲装置则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德科斯感到十分欣慰。在此后的数十年内,尽管法国海军的经费相对英美等强国要拮据不少,但科研水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混乱时局
20世纪的前几年中,世界颇不平静,大战不打小战不断。各国多次举行国际会议,希望共同裁军,不过各国代表在会上都只是夸夸其谈,会议最后多半无果而终。
1900年秋,萨摩亚群岛爆发动乱,部分舆论认为法国应该派兵进驻,以图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不过英国显然也对这个南太平洋的岛国虎视眈眈,为了避免国际局势紧张,海军参谋部向内阁建议对此置之不理。不久,美国趁委内瑞拉国内动乱,出兵将其占为己有。海军参谋部同样建议不作干涉。
1901年10月,反间谍部门发现美国正从法国窃取穿甲弹技术。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德科斯作为装备技术部的负责人对此表示十分愤怒,并义正辞严地谴责了这一小人行为。自然,这一表态是在迪布瓦的支持下做出的。两国关系转冷,但美国自知理亏,因而并没有进一步动作。这也成为了法国海军在几年内为数不多的强硬表态之一。
1901年,法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突然恶化。5月,迪布瓦参谋长命令部队开始对炮击和鱼雷战能力进行训练,以应对潜在的敌人。11月,日本似乎计划重整军备,令处于封存和预备役状态的舰艇重新入役。迪布瓦参谋长力主避免战争,为此建议法国不作直接应对,而是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交涉。这一软弱言论再次招致批评,但成功缓和了与日本的关系。
1902年5月,巴尔干地区的盟国受到战争威胁,请求法国援助。法国军界一致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目前局势,争取和平解决这场争端。各国在会议上并未达成共识,不过法国与英、意、奥等国的紧张气氛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至于盟国……列强纷纷表示不予出兵,由该国自行解决与邻国之间的矛盾。必要时,可以考虑对其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国际形象”的代价
1902年6月,瓦尔德克-卢梭总理因健康原因请辞,激进社会党在选举中获胜,此前与德科斯有过一面之交的埃米尔·孔布上台组阁。孔布参选时的宣传口号是“改善国际形象,关注人民利益”,上台不久后便提出削减军费,用于社会改革。考虑到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和国内民众对于高额军费的不满,海军部勉强同意了。
这样一来,法国海军很快面临财政困难的局面,而1903年1月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更加剧了这一问题。海军部不得不将多数主力舰转入预备役或封存,并停止了炮术和鱼雷战的训练,以此应对军费的缩减。法国海军的军费开支不仅被英、德、美等列强落下不少,甚至已经快要被意大利、日本等国赶超了。

由于政府成功的外交手段,与英、德、奥等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不过,尽管欧洲各国目前与法国关系良好,美国和日本两个远隔重洋的国家与法国的关系反倒逐渐恶化。
1903年3月,在孔布总理的倡议下,法国作为东道主召开阅舰式,并举办竞赛等活动,以提升国际形象并缓解紧张局势。法国与美、日等国剑拔弩张的国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然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严峻的财政压力又一次压在了海军头上。
4月,孔布总理借法日海军友好交流之良机访问日本,并提出缓解紧张局势的提案。事实上,法国军方一直在尽力避免与日本产生争端,主要原因并非忌惮日本的实力,而是考虑到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并不明朗,担心法国主力尽出的时候后院起火。

安地列斯独立之战(1902-1903)
1902年12月,法属安地列斯群岛爆发叛乱。瓜德罗普和马提尼克两岛是法国的海外省,这不仅是两个面积一千多平方千米的岛屿,更是法国在加勒比海地区仅有的领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容有失。同时,情报部门报告,除了拉丁美洲其他独立国家有所参与之外,日本也在暗中支持当地的叛乱。
迪布瓦当即命令从大西洋舰队中抽调两艘“加利利”级防护巡洋舰,前往当地协助平叛。不久,又增派“蒙卡尔姆”级装甲巡洋舰“尚西”号以及4艘鱼雷艇前往加勒比海地区。
尽管海军大力支援,安地列斯群岛的叛军还是于1903年2月击败了法国驻军,并宣布独立,成立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共和国。迪布瓦对此深感失望,命令从加勒比海撤回所有舰船。政坛的勾心斗角和友军的无能已经使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将心力交瘁,尽显疲态。

水下力量
研究已经证明潜艇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武器。不过,直至本世纪初,法国的潜艇技术还只能满足在水下航行的需求,而并不能用于实战。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可靠性不佳,常有艇毁人亡的事故发生。
1901年5月,德科斯注意到试验型潜艇在耐压壳体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增加了潜艇的可靠性。不过法国潜艇仍存在科技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柴油机和电动机的组合效果仍不稳定,导致试验型潜艇的动力系统一改再改。
7月,奥匈通过某种渠道得知法国研发出耐压壳体一事,前来求购。不过海军部对此态度谨慎,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理论上,潜艇能够以很小代价对敌方造成重大损失,与奥匈的海军政策颇为相称,向其出售潜艇技术无异于引狼入室。
1902年春,科研部门报告他们已经接近掌握沿海作战潜艇的设计方法。德科斯命令增加潜艇研发部门的预算。不久,早期潜艇已发展到可以投入实战的水平。德科斯大喜,命令先行建造一批共5艘小型作战潜艇,进行测试。
1903年8月,五艘外形奇特,不伦不类的小型“近海潜艇”被建造出来。
在潜艇设计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德科斯提出,应新成立一支试验性的潜艇部队,便于管理这一舰种。在他的推荐下,居斯塔夫·布律埃斯少校(Gustave Brueys)成为潜艇部队指挥官,主管其实验和作战安排。布律埃斯此时年仅30岁,和德科斯一样是科班出身并通过战功晋升。他此前的军事生涯都在鱼雷艇和护卫舰上度过,当前职务是地中海舰队中一支护航分队的指挥官。德科斯认为鱼雷艇和潜艇均可以通过鱼雷“以小搏大”,击沉体量较大的敌舰,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
布律埃斯到任后,立刻选拔了一百多名水兵进行培训,随后安排他们投入潜艇的测试。这也成为法国第一批正式的潜艇兵。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潜艇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潜艇部队是直接由装备发展部门管理的。换言之,德科斯从这时起就是布律埃斯的直接上级了——这一关系后来持续了数十年。
11月,潜艇部队司令布律埃斯向德科斯提交了一份报告。目前对于潜艇的测试已经初见成效,但投入试验的潜艇只有5艘,且时不时发生故障,他请求再建造一些潜艇用于测试新型装备。德科斯批准再建造5艘近海潜艇。

造舰工程
1900年底,内阁的新任海军部长提出应当建造20艘鱼雷艇。这位海军部长并没有在军中服役的经历,对舰船设计也并不了解。显然,他是因为看到英国的大规模造舰工程而眼红。
鱼雷艇技术目前没有进步,海军部也没有建造老式鱼雷艇的计划,但德科斯不得不作出应对。他尝试说服部长将这一数量减少至12艘。德科斯心知,由于政坛的不稳定,自己的上司也将时常更迭,此后他很可能会多次遇到这种棘手的要求。他命令开工12艘迪朗达尔级鱼雷艇。由于已经得到部长的批准,建造这些小型舰艇只须动用他自己的职权即可,而不需大费周章地请示上级。
1901年6月,海军部长前来视察,看到在建的12艘鱼雷艇,认为德科斯忠实执行了他的命令,十分高兴。
德科斯本来只打算做些面子工程,不过在相关研究没有取得进展的时候,“迪朗达尔”级作为一种掩护主力舰的鱼雷艇也堪堪合格,海军部长的这一要求也算是歪打正着。
在这几个月内,船体结构设计取得进展,可建造鱼雷艇的最大排水量也达到600吨,然而实验表明,目前更大的排水量未必能带来更佳的性能,于是设计部门暂时未设计新的方案。

1901年夏,德科斯上任伊始便主张建造的6艘“巴约讷城”级大型巡防炮艇陆续完工,参谋部开始派遣它们进行殖民地巡航,取代担任这一工作的3艘防护巡洋舰。
1902年初,三艘比若级防护巡洋舰完工,海试过程中发现其极速达到了24节,超出预期。此外,部长要求建造的数艘“迪朗达尔”级驱逐舰也完工了。
德科斯利用手头预算订购了第二批6艘“巴约讷城”级殖民地巡逻舰。不久,某造船厂由于缺少订单而向德科斯求助,希望再新建一艘。德科斯认为这种小型功能性舰艇多多益善,当即批准。这批舰艇于1903年陆续完工。
1903年8月,研究部门表示已经实现防御性雷区的布置。德科斯意识到,既然能够通过布雷进行防御,必然也会催生相应的扫雷技术。他命令对扫雷舰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很快,设计部门提交了一种基于“巴约讷城”级大型炮艇的改造方案,配置基本与原舰相同,撤去了用于殖民地巡航的各种设施,而加装了扫雷器具。德科斯将该级简单地命名为“巴约讷城-扫雷型”,并试验性地建造5艘扫雷舰。

他意识到这种战舰相对较大,建造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并不适应战时快速补充的需求,此后还需要设计更小的扫雷舰以缩短工期。

1901年6月,三叉戟级战列舰“孤拔”、“查理·马特”双双完工交付海军,腾出了船台空间。随着其他国家的战列舰陆续开工,德科斯意识到设计一种新式主力舰已是迫在眉睫。
很快,在贝尔坦的指点下,设计部门以“三叉戟”级战列舰为蓝本进行改动,提交了一种新型战列舰设计方案,命名为“布韦”。德科斯命令将其投入验证。其排水量为17000吨,远超任何在役的战列舰。该舰相比前级重点增强了防护。
尽管法国的干船坞还可以容纳更大的船体,设计部门也建议继续增大舰体,但德科斯并未响应这一提议。他敏锐地意识到,直到目前为止,战列舰的发展还缺乏一些必要的基础技术,过早地建造大型军舰,一旦过时,付出的代价也更大。在相应的技术有所突破之后,再去大力建设也不迟。
布韦级战列舰(1904年入役)
本级共2艘:“布韦”、“可畏”


该级舰的特色在于采用24门单装6寸副炮,而非此时其他国家纷纷采用的双联炮塔副炮。其防护水平不如后者,但也避免了不成熟的机械传动装置带来的故障问题。此外,其主装和炮塔装甲厚度提升到12英寸,足以抵挡同时期几乎所有口径的舰炮。该级舰无疑是同时期最强大的战列舰,很可能也是历史上性能最优异的同类战舰之一。
当然,一味堆砌火力或许能带来实力,但并不能满足审美需求。迪布瓦参谋长看到设计图后,皱着眉头表示这艘船实在是奇丑无比,德科斯也表示赞同。
“布韦”级战列舰方案很快设计完成,当即开工2艘,分别命名为“布韦”号和“可畏”号。1901年的海军手中尚是资金充足,由于政府时不时会检查冗余资金并将其收回,有必要将这笔资金花掉,而两艘新锐战列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
德科斯注意到,尽管“布韦”是当下法国海军吨位最大,最先进的战列舰,预计工期也达到了两年半,但单舰造价仍不如“特雷维尔”级装甲巡洋舰——很显然,“特雷维尔”级试验性的动力系统在其造价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904年4月,两艘布韦级战列舰完工,但德科斯似乎并没有继续建造战列舰的打算。他敏锐地察觉到现行战舰设计方案存在的种种问题。在他眼中,一种火力更强,功能性更好的新型战舰已经呼之欲出。

1902年3月,船体设计部门实现了侧舷布置主炮的设计方式,可以安放单装或双联装主炮。然而,主炮塔的重量会随着口径增大而快速增加,过重的侧舷主炮会对船体结构造成较大的负担。经过测试,法国目前能建造的最大战列舰船体也只能安装10寸以下的侧舷炮塔。
德科斯起初明显对这一技术不太感冒,他当着技术人员的面抱怨道:“等到侧舷炮塔和战列舰主炮口径相同,这一技术才有应用空间。”显然他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技术只能用于战列舰,而当时二级主炮无法统一控制的弊病已经逐渐显露了。然而副官萨瓦里提醒他,法国装甲巡洋舰的主炮就是这种口径,这意味着大型装甲巡洋舰能以联装炮塔的形式将更多主炮布置在侧舷。德科斯恍然大悟,连声称赞萨瓦里的机智。设计顾问贝尔坦得知了这一独特思路,也赞叹不已。
1902年6月,两艘“特雷维尔”级装甲巡洋舰:“特雷维尔”和“圣女贞德”均如期完工,但由于设计漏洞,在海试中只能跑出22节的航速,严重影响了其功能性。德科斯大为光火,要求严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追责。最终调查组发现,这一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设计方案,而在于执行部门的疏忽。
事实上,早在1900年,德科斯就发现法国在建的“弗里昂”号防护巡洋舰存在储备浮力不足的隐患,幸而在测试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该舰完工时,德科斯表示自己任内设计的战舰一定会尽力避免出现缺陷。没想到短短两年后,造舰部门就打了自己的脸。
德科斯给现任造船总监留了面子,并没有多加责怪他。很快,他以健康原因为由主动请辞。德科斯遂重新起用经验丰富的贝尔坦为造船总监。
德科斯提议设计一种新式的装甲巡洋舰,沿用特雷维尔级整体设计思路的同时,采用副官萨瓦里的创意,在侧舷增设主炮,提高侧舷火力。当月,设计部门便提交了新装甲巡洋舰“克莱贝尔”的设计方案。这一战舰的排水量比特雷维尔级增加了1000吨,达到了与布韦级战列舰相同的17000吨,堪称装甲巡洋舰中的“怪物”。
克莱贝尔级装甲巡洋舰(1904年入役)
本级共3艘:“克莱贝尔”、“迪普莱”、“光荣”


初见“克莱贝尔”级的人,即便根本不懂舰船设计,也一定会感觉其外观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该级舰是贝尔坦设计团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的最佳体现。
该舰的装甲布局几乎和特雷维尔级完全相同,而多出的排水量主要被舯部侧舷增加的两座双联10英寸主炮所占用。这两座主炮与该舰前后炮塔的构造并无区别。同时,为了发扬主炮火力,该舰略微提升了主炮的弹药量。相应地,该舰的副炮火力与前级相比打了折扣,只保留10座6英寸副炮,而更多地装备4英寸速射炮来弥补。由于6寸炮造价高昂,本舰的造价反而低于大量使用6寸副炮的前级。
严格意义上,这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全重型火炮”思路设计的战舰。尽管其分类为装甲巡洋舰,但对于此后数十年间世界上各类无畏舰和重巡洋舰的设计都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1902年8月,该级装甲巡洋舰开工,首批共两艘,分别命名为“克莱贝尔”和“迪普莱”。
1902年10月,尽管财政紧张,海军仍然设法追加建造了一艘“克莱贝尔”级装甲巡洋舰,命名为“光荣”号。不过,由于资金紧缺,德科斯于1903年初暂停了“光荣”号的建造,直至当年7月该舰的工程才得以继续,也因此拖到1905年初才完工。
贝尔坦忠实执行了德科斯的要求,该级舰上没有发生“特雷维尔”级的航速问题,甚至超出预期,各舰的航速都达到了24节。
两节航速在实战中的影响或许并不大,但以结果而论,这两级舰艇的命运从此却大不相同——特雷维尔级虽然成为了强大的威慑力量,但作为装甲巡洋舰,在实战中却始终碌碌无为;克莱贝尔级则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屡次大放异彩,甚至成为了德科斯时代法国海军的象征符号之一。当然,后来特雷维尔级二号舰“圣女贞德”以崭新的面貌重返现役,并以独特的方式为法国海军立下汗马功劳,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科研进展
1902年3月,舰炮设计部门研发出14寸口径主炮,并实现了较高倍径技术,目前新研制的14寸炮可靠性要好于此前已研发的13寸炮。1904年下半年,15英寸主炮试验也宣告成功。德科斯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建造过主炮口径超过12英寸的战舰,他决定对此加以考虑。
海军参谋部成员深切意识到舰队战术的作用。在战场上,单舰发挥作用或许更多地依靠随机应变,但大规模舰队作战中,战斗指令的正确下达和执行都必不可少。为此,海军于1902年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专门对舰队采用的战术进行研究,并拨给充足的资金。
1903年底,火控研发部门实现了中央火控技术。这无疑为德科斯的统一口径和射控思路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德科斯命令在即将完工的两艘“布韦”级战列舰上加装新型火控设备,验证这一技术。此后建成的克莱贝尔级装甲巡洋舰也进行了这项改造。
由于海军部门的重视,法国造船业蓬勃发展,至1904年,造船船坞容量已经扩展至25,000吨。德科斯认为这一吨位目前已经足够了,便停止了扩建工程。

虽然法国海军这一时期在财政上受到掣肘,但并没有放松对科技的研究。不过,适时出售一些科技专利也是可接受的。1903年10月,奥匈提出购买船体高强度钢技术,这一议案被交予海军参谋部决议。德科斯指出,法国已经在此领域取得进一步的进展,加之目前海军经费也不充裕,做这笔生意是稳赚不赔的。海军参谋部最终通过了议案。
12月,意大利提出向法国售卖先进的3英寸火炮技术。德科斯认为3寸火炮在未来数年内都将有所应用,从长远考虑应当购买,遂拍板买下。
1904年1月,德国提出购买侧舷二级主炮技术,德科斯建议海军部做成这笔交易。他认为德国对于这种技术的应用很可能与他的第一印象一样,用于为战列舰安装二级主炮,而忽略萨瓦里提到的安装在装甲巡洋舰上,实现统一射控的思路。二级主炮的设计是德科斯一贯反对的,因此他认为即便让德国得到这一技术也不足为惧。

敌人与盟友?
自从法国在安地列斯地区失利,迪布瓦参谋长就很少出现在镜头前,德科斯等参谋部成员成为了实际上的代理发言人。由于德科斯在参谋部成员中显得最为年轻而富有激情,又常常语出惊人,很快成为了媒体的宠儿。
1904年2月的一次采访中,有记者询问德科斯对于潜在的敌人有何看法。德科斯毫不避讳地回答,他认为意大利是近期最可能开战的国家。

当然,这并非德科斯一时的冲动之言,海军部对于这一提问早有准备。意大利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还是略为弱势,其战舰数目与法国相差不多,但单舰素质明显逊于法国。同时,意大利此时与法国关系较差,开战的可能性也最大,即便这一表态会激起其不满,也不会对事态发展造成太多的影响。而这样的声明也能够防止法国与其它国家关系进一步恶化。
果不其然,刚刚向法国兜售了3英寸火炮技术的意大利感觉遭到了背叛,立刻表示抗议。
1904年3月,巴尔干地区某国政要被暗杀。孔布总理要求惩治凶手,并将矛头指向意大利。意大利果然反应激烈。
由于与意大利关系紧张,法国海军于1904年下半年将众多封存的战舰重新投入现役,并重新开展炮术和鱼雷战的训练。
6月,情报部门获得意大利装甲巡洋舰“普利亚”的图纸,德科斯认为这一型战舰的设计思路与法国巡洋舰接近,但实力依然远远不如“特雷维尔”级。

1904年的下半年,各国紧张地进行着战前准备。在与意大利开战的威胁下,政府适当增加了对海军的拨款。同时,内阁也向军方咨询外交方面的建议。德科斯等海军参谋部成员都认为应当寻求盟友,并建议设法与目前关系良好的英国结盟。
此前,情报部门于1903年获取了英国在建的“壮丽”级战列舰图纸。虽然该舰的纸面实力与法国在建的战列舰相比仍有差距,但采用了许多试验性的先进技术。若能与科技发达的英国进行技术交流,显然会对法国的造船工业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此前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英国也愈发力不从心。欧洲其他各国近年的高速发展使英国政府忧心忡忡,而在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由于其变本加厉地扩充军备,原本亲密的英德关系也逐渐转冷。多方因素之下,英国不得不考虑在欧陆寻求新的盟友。此时,法国总理孔布的到访无疑正中他们下怀。
英法两国一拍即合,于1904年9月签订了盟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