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000年来超霸气的一幅草书,内行看了想膜拜,外行看了想骂人!

2022-08-26 09:33 作者:墨点课堂  | 我要投稿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

纸本,手卷,草书,

92行,纵33cm,横72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诸上座帖》是黄庭坚为友人李诸上座帖(局部)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诸上座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所得,后献给国家。



      此书学怀素的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






《诸上座帖》书法特点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博约取舍,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草书结体风格。我们在临习时需要注意分析,找出其变化中的规律。


一、体势左低又高,歇侧明显,字与字上下左右的配搭若分若合、若即若离。在临习的时候甚至在这些特征上可以适度夸张。例如:"落"字,三点水呈上迎之势,中间部分空出,各字与相呼应,把落字的动态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中宫收紧,收放自如,富有气势和想象力。例如:"佛"字,右部弗字的弓部省写,笔画重叠,而竖画大跨度的拉伸;"声"字,左下撇与右上的横折弯钩呈呼应之势,如箭在弦上,欲射而未发,气势非凡。



黄庭坚自云:"在矜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焚道,舟中观长年荡楽,群了拨掉,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


三、善于用点,作点随意性很强。经常是服从于整个章法的安排,而不固定于某一部首、偏旁的简省。三点水、四点水的排列,或者长横、短掠,或者笔画较多的字,常以点划穿插,调节节奏。


黄庭坚对一些下面巧有四点的字,写时都将笔画连续,成一道波浪形。


四、有意突显出长画,长横横贯。例如,"也"字长横有如天梯,直入云霄,"行"字的长竖跌岩起伏,有如老树枯藤,"佛"字长度、量字长横都表现出一种收放自如的洒荡境界,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黄庭坚独特书法观


      黄庭坚在书法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黄庭坚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取法很广却不纷乱,用功精勒而不落刻板,能明晰古人的短长而为我所用,在张芝、张旭、怀素之外振奋狂草并发扬光大。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類有句名言:“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实,黄庭坚一直特别重视笔法。他说:“ 学书欲先知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五指倚笔则有力。”“凡学书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黄庭坚善于从古人名迹中体悟笔法,总结出一套完整有效的用笔方法,体会到驱笔成字,而不为笔所役,达到用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特别重视临墓的作用,“ 学书时时临慕,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可见临摹古人不是目的,而为了“入神”。


完整高清大图欣赏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卷》


写在文末


黄庭坚说“ 学书时时临慕,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现在学习书法,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临帖,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字帖显得尤为重要。


1000年来超霸气的一幅草书,内行看了想膜拜,外行看了想骂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