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生的智慧》 笔记3

2022-03-23 22:24 作者:懐かしさ  | 我要投稿

◆ 第二章 人的自身 

◆ 个人生活和理智生活


>> 仅仅依赖闲暇时间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充沛的剩余力量才能过上这种生活


>> 塞涅卡说:“蠢人的闲暇就相当于死亡,它把人活活地埋葬。” 


>> 根据剩余力量的多少与强弱,理智生活又可分为好几个等级,从收集制作昆虫、鸟类、矿物的标本,到创作诗词歌赋、研究哲学命题,都是这一类生活的体现。这种精神生活既可以抵挡无聊的干扰,又可以帮助我们避开无聊的破坏,比如它使我们远离坏朋友,帮助我们防范危险、不幸、损失和无用功,而那些把幸福全部寄托于外界的人,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些苦恼。有一个例子就是,我的哲学虽然没有给我赚得一分钱,却替我省了不少花销。


◆ 精神富有是真正的富有 


 >> 一旦失去这些或者对这些心生失望,他们的幸福也就没有基础了。换言之,他们的关注点不在自身,而是随着每个欲念不停转换。


>> 普通人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中,而且不会任由这种研究占据整个生活 


 >> 只有那些具有极高智慧的被称为“天才”的人才能做到这种程度。他们把整个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全力表达不一样的世界观,或者用诗和哲学来表现他们怎样看待人生。安静的独处是他们完成作品所急需的东西,所以他们偏好独处,最爱闲暇时间,其余的一切非但没有价值,还是负担。 


>> 这类人的关注点都集于自身,所以他们是极少数人,即便性格友好,也不会把很多热情和兴趣投注到友情、亲情或者社交方面。他们只在乎真正的自我,而对其他一切都无所谓,这一点让他们的性格显得孤僻。


 >> 主体因素比起客观环境,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客观环境是起间接作用的,需要主体因素来当媒介。 


 >> 卢奇安认为:“精神富有是唯一真正的富有,其他的财富带来的危害可能大于它带来的好处。” 


>> 精神富有的人只想拥有宁静和闲暇,而不需要外在的物质财富,因为他们需要闲暇时间来完善自己的智慧和享受宝贵的精神财富。 


>> 《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里,亚里士多德这样评论:投身于哲学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他还在《政治学》里说:“能够自由地运用任何种类的力量就是幸福。” 


 >> 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是怎样说的:“如果天赋才智能自由地施展,那么在施展的时候,这个人是最幸福的人。” 


◆ 没有精神需求,就没有精神幸福 


 >> 他们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因为“没有真正的需要,就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 他们不断追求现实中的物质来弥补空虚的心灵。然而,现实中的物质总是有限的



 ◆ 第三章 人所拥有的 


 >> 幸福论者伊壁鸠鲁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被划分成三类。不得不说,他的划分很明智。第一类,天生而必不可少的需要。例如饮食和衣服。这些需要是基本的,而且容易满足,但是如果不满足它们,就会造成痛苦。第二类,天生但不迫切的需要。例如一些感官上的享乐。这里附带说明一下,第欧根尼·拉尔修曾记录了伊壁鸠鲁没有明说是哪些感官,所以这里对伊壁鸠鲁学说所做的阐释会更明确一些。第二类需要更难被满足。第三类,非天生又不迫切的需要。例如对奢华、铺张的需要,对盛名和脸面的需要。这类需要就像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也很难满足。 


 >> 如果只看人所实际拥有的数量来衡量他的幸福,而忽略他期望获得多少,是毫无意义的。 


>> 对于需要的东西,人有自己的视线范围。如果他有把握获得视线范围之内的某物,他就会感到快乐;但是如果无论如何都不可得,他就会极度苦恼。在视线范围以外的东西,对他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 财富就像是海水,越喝就越感到口渴,名声也是同样的道理。 >> 这种膨胀让人感觉快乐,不过等到膨胀的胃口得到了满足,快乐也会消失不见,因为我们会适应膨胀后的状态。 


>> 一旦了解到人类的需要多如繁星,了解到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就不会好奇为什么比起外界的其他东西人们更看重财富,为什么财富被当成无上的荣耀;我们也不会好奇为什么有的人会把敛财当作毕生的事业,把其他不属此类的比如哲学,弃置一旁。 


 >> 其他任何事物都只能满足一个需要:食物是饥饿时最美好的东西,好酒对于爱酒的人是美好的东西,药品对于病人是美好的东西,火炉在寒冷的冬日是美好的东西,爱情对于年轻人是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都是相对的,只有财富具备绝对的好处,因为钱既能满足某种特殊的需要,又能满足抽象的普遍的需要。 


《人生的智慧》 笔记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