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关于成长>
我的成长大致是最普通的那种,我察觉我和朋友们并没有太大差别,一样的工薪阶层家庭,一样的独生子女,一样的从县唯三的小学到唯二的初中到唯一的高中,是典型的小镇青年。几乎流水化的成长环境使我们的思考方式、观点态度、处事逻辑都没有本质区别,那些自以为个性的地方与宏大共通性相比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不同。
其次我又是相对独特的,因为毕竟我所处的环境不会跟其他任何人一模一样,我必然有自己的特殊性。
我的家庭、学校和友谊各方面都没有缺失,所以我的情感还算是相对完善并不贫瘠。我的全部看法认识细细想来除了这些教育,就是我自己看的一些闲书了。幸运的是可能由于性格保守,加上没有其它渠道,所以我没有看过很多网络小说、爽文之类现在看来极其没营养的东西,只从书店里中外经典的架子上和课堂推荐的书目中一本本的看。想来每本书都多少撩起过我的些许思考,但这其中对我影响最重大的是雨果、欧亨利、罗翔老师和苏轼,还有各色的历史故事,在这些字里行间我是有代入感并且有情绪波动和立场视角的。但这样也同样带有问题,我始终在小镇中做题,成长中很少有东西是从书本外的实践中学来,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我的很多观点都像是未经现实打磨的空中楼阁,所考虑的因素缺少与实际情况中的细节相结合,想象中的和学习了解到的苦难替代不了亲身经历,所以我认为我之前其实一直处于天真烂漫的温室内。在高考完之后的下午,阳光像酥油一样包裹在手臂上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会有光明的未来,直到大学快要结束。
具体到大三之后,我察觉到原来生活是这样!有些事竟是如此沉重,一个个悲剧说来就来,密集到丝毫不等人缓冲。最初是听闻幼时的同学得了白血病;中学同学的家庭支离破碎成员被捕;然后是要好朋友的父亲心梗猝然离世;从小的玩伴被诊为轻度抑郁需要药物心理辅配治疗;表哥竭力买的房子忽然价格跳水然后又不能交工开始烂尾;外婆病情日益严重;还有全社会要共同面对的新冠。 当这些事不再是新闻报道不再是饭后谈资,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离我那么近那么清晰的时候,它让人没有丝毫有效抵抗,尤其是朋友父亲的离世,前一天还叫叔叔笑盈盈的人下一天就没有了,不禁悲从中来。
这些事直接摧枯拉朽地改变了我相当多的看法。与此同时我研究生独自一人到了大别山腹地,虽然以前跟家里参与过扶贫,见过贫困是怎么样的,但是那里还是会让我惊讶:地理的偏远;物质的稀缺;疫情的打击,我害怕要是那些事发生在我的家庭该怎么办,我的抗风险能力压根就敌不过命运的嘲弄,这样一场现实的社会实践比任何说教都有用。自此我收敛了盲目的热血激情以至于又有点畏首畏尾,考虑问题时开始有利己的偏向,我不知道这算是长大变得成熟了,还是算变得太现实没有热情了。
研究生,我重新看了历史尤其是宋代史,我因此看到了苏轼。我学着东坡先生的心态,我的乐观又加深了,我意识到当改变不了现实的时候,幼稚一点傻一点豁达一点也许是与自己的和解,更是自己不屈服的一种方式:各种困难可以把自己打败又碾得粉碎,但到底也消灭不了人的精神存在,苦中作乐,表达出自己依旧热爱着生活。“此心安处是吾乡”,“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我难以想象这是他在那样的处境中以什么心情写出来的句子,不过我知道这是我追求的也是可能永远达不到的境界。(这绝对不是自欺欺人的阿Q胜利法,也绝对不是懦弱的简单逃避)
这是我已有的短暂过去中几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初中我遇到了我主要的朋友们,我们共同成长,从此步入正轨没再有大偏差;高三我遇见了班主任,她引导着我,逐渐变得完整;大学末和研究生我看到了我自己,独自在路上,朝着成熟走去,且并未停止……
(顺便一提,大学以来的经历让我一方面变得很是现实;一方面又很珍视理想,愈加坚定。内心更加想要去投身基层,去能够影响一个贫困村或者一个家庭哪怕一个人,也算是有些意义不枉此生了;但又有同样强烈的要谋取足够多物质利益以先保障自身的想法与其匹敌。有些矛盾哈,能够兼顾那当然是最(牛B)优解,否则我必须找一个平衡给自己一个交代,我需要成长的地方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