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2022-08-11 08:29 作者:CNSA中国航天文化  | 我要投稿



01

句芒就位

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2022年8月4日11时08分,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在各方的共同关注下成功发射,由网友票选并命名的“句芒号”正式升空!



这位神话中的木神、春神将在未来的日子里,遥瞰着祖国的绿水青山,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句(gōu)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东方之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与祝融齐名,象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责任。“句芒号”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06公里、倾角97.4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通过激光、多角度、多光谱、超光谱、偏振等综合遥感手段,实现植被生物量、大气气溶胶、植被叶绿素荧光等要素的探测和测量,将广泛应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大气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中气溶胶作用研究等工作,还将服务高程控制点获取、灾害监测评估、农情遥感监测等需求,显著提高我国陆地遥感定量化水平。
越来越多的卫星、航天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续国家航天局将持续开展“我给卫星起名字”活动,用中式浪漫的航天世界,让大家了解更全面、真实的中国航天。

小编简评

“句芒号”卫星工作模式比较复杂,按照载荷工作模式组合计算多达47种。除了碳汇测量外,“句芒号”卫星还能够完成其它多个领域的任务。


据小编了解到的最新消息,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数据。三次接收任务总时长25分钟,数据量约306GB。

02

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2022年8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这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18次执行发射任务。


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其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

小编简评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是指可以重复使用的、能够迅速穿越大气层,自由往返于地球表面与太空之间,运送乘员和有效载荷;也可以指较长时间在轨停留和机动、完成各种任务的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推进飞行器、行星着陆器、航天飞机等。2020年9月4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03

中国长征火箭成功完成100连射 只用了821天

8月4日11时08分,在太原卫星发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乃至世界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还以侧壁搭载方式发射了和德二号G星、闵行少年星两颗小卫星。这是一次看似平常的发射,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以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821天的时间里,已连续100次成功执行宇航发射任务!


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5吨。


本次任务中,长四乙火箭搭载了飞行诊断控制单元,这是国内首次动力诊断和重构平台的飞行验证,验证充分成熟后将推进工程应用,以提升运载火箭对动力系统故障的主动补救能力,提高火箭飞行可靠性。


另外,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史上的第430次发射。

小编简评

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20种型号。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


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25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

04

满满“心”意!“吉林一号”卫星带来七夕礼物

2022年七夕节,“吉林一号”卫星从太空传回了三亚蜈支洲岛、张家界茅岩河天坑心湖、稻城亚丁五色海、阿尔山心形天池、中沙群岛等独具特点的卫星影像。从太空俯瞰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爱心创意,处处皆是世间美景,处处皆为人间浪漫。借着大自然的独特浪漫,把最真挚的怦然心动,送给身边最爱的她(他)吧。


小编简评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在建的核心工程,预计2025年左右,“吉林一号”将实现138颗卫星组网。


目前,吉林一号对全球任意点的重访周期低至1.4-1.2小时,一天可以进行17-20次重访,可以对全球进行高动态监测。当完成60颗在轨卫星组网后,可实现全球热点地区30分钟内重访能力,每天可观测全世界范围内800多个目标区域。

05

 因宇航服存在安全问题 

NASA叫停国际空间站所有太空行走任务

当地时间8月5日,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由于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外工作时,水漏进头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叫停国际空间站所有太空行走的任务。


宇航员头盔进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类事故在3月份的舱外活动中也发生过,这可能会危及宇航员的生命。NASA现在使用的宇航服已经有40多年,这让人们对几十年前的太空服的安全性感到担忧。



早在2013年,欧洲航天局宇航员卢卡·帕尔米塔诺由于头盔内进入1.5升的水,导致呼吸困难,被迫提前结束了太空行走任务。2015年,同样的老化宇航服被用于太空行走,并差点淹死另一名宇航员。NASA宇航员特里·维尔茨穿着3005号宇航服完成太空行走后,发现头盔里有自由漂浮的水滴。


据了解,2019年,NASA推出了新宇航服,并用于该机构即将进行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登月任务,但因资金短缺推迟了宇航服的部署。因此,目前NASA希望宇航服的使用寿命延长到2028年。

小编简评

航天服(spacesuit)是航天员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时,为保障生命安全而穿着的特殊服装,包括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载人飞船中的压力应急救生装备,一般在待发段、上升段、返回段、变轨、交会对接过程中或飞船出现压力应急时使用,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活动时使用的个体防护装备,相当于小型航天器,用于生命和作业保障。除了航天服之外,航天员系统还为航天员专门配备了舱内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等多种服装。

06

小羊肖恩将搭载NASA Artemis I 任务前往月球附近

ESA于当地时间周二宣布,英国著名的定格动画电视人物—小羊肖恩将登上新太空发射系统(SLS)的首次飞行以启动Artemis计划。据悉,该计划是将宇航员送到月球表面。



Artemis I最快将于8月29日从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NASA的SLS已经遭受了多年的延误,这使得以SpaceX为首的整个商业太空产业遍地开花并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真空。 

小编简评

NASA的工作人员宣称,Artemis I是该航天局的一个巨大里程碑。它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火箭,而且是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开始。Artemis I任务可能不会被安排真正登陆月球,但它将证明猎户座飞船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那么人们有望在未来10年内看到人类重返月球。

07

韩国首个月球轨道探测器升空

韩国首个月球轨道探测器4日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开启韩国探月之旅。


据韩联社报道,这个探测器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火箭,于格林尼治时间4日23时零8分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探测器名为“Danuri”,重678公斤,配备6台仪器,包括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观测任务的仪器。探测器采用一种节省燃料的飞行方式,预计于今年12月抵达月球轨道,执行为期至少一年的绕月飞行探测任务,包括寻找月球着陆点和测试太空互联网技术等。“Danuri”号的绕月飞行轨道距离月球表面100公里。


这是韩国首个探月飞行器。据路透社报道,韩国由此成为全球第七个开展月球探索的国家。韩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

小编简评

据小编了解到,“Danuri”号将于12月16日许进入月球轨道,并于同月31日开始在月球100公里上空绕飞。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外太空中飞行4个多月后才切入月球轨道呢? 


“Danuri”号最高只能提供120牛顿的推力,又为了节省能量,无法直飞月球,只能使用“弹道月球转移(BLT)”慢慢转移到月球轨道,是节能的一种方式,不过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需要四个月左右。


08

印度小型卫星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失败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7日发表声明称,当天发射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未将搭载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印度媒体报道称,这意味着印度小型卫星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失败。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当天上午在位于印度东南部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小型卫星运载火箭,计划将两颗小型卫星送入近地轨道。此次发射任务的前段过程均按预期执行,但在最后阶段出现数据丢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随后发表声明称,运载火箭未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已不再可用。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7日发布的信息显示,印度小型卫星运载火箭可以将重达5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面500公里的近地轨道。该火箭配置了简单的模块化接口,可以在3到4天内完成组装,并在7天内完成发射准备。

小编简评

SSLV(Small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火箭长34米,芯级主体直径2米,长细比达到17,显得“高高瘦瘦”,是印度现役长细比最大的火箭。SSLV是一种四级火箭,SSLV火箭首飞时,前三级发动机均正常工作点火分离,最后液体修速级VTM开机工作后发生遥测信号丢失。

09

遥控手术机器人MIRA

将登上国际空间站进行零重力测试

据CNET报道,周二,来自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发明的小型手术机器人(MIRA)将在2024年登上国际空间站进行零重力测试。最终,该团队希望MIRA能够陪伴宇航员飞向火星,并在无人涉足的外太空运行。



“随着人们在太空中越走越远,有一天他们可能需要做手术。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努力,”Shane Farritor在一份声明中说。Farritor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工程教授,也是MIRA背后公司Virtual Incision的联合创始人。

小编简评

据小编了解到,MIRA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地面的外科医生对太空中的宇航员病人进行远程工作。NASA宇航员 Clayton Anderson在休斯顿约翰逊航天中心控制着机器人,成功引导MIRA在900英里外的内布拉斯加大学医疗中心的手术室执行手术任务。

10

 发射遇挫:

Astra决定战略转向并放弃当前的Rocket 3轻型火箭

Astra 首席执行官 Chris Kemp 周四向投资者披露,该公司将不再使用其当前的 Rocket 3 轻型火箭来发射有效载荷,转而采用仍在开发中的更大型号火箭来重新做演示。对于 Astra 而言,这显然是一个难以被忽视的巨大战略转向。毕竟该公司的业务运营,全靠客户愿意冒着一定几率的火箭失败风险,以提升发射节奏并降低成本。


小编简评

Astra是美国加州航天初创企业,成立于2016年,联合创始人克里斯·坎普(Chris Kemp)。Rocket-3是一款小型运载火箭,从2020年9月12日至今,它共进行了7次发射,其中5次都失败了。2021年11月,Astra公司第4次轨道发射挑战终于成功,首次入轨。2022年3月15日,Rocket 3.3在阿拉斯加太平洋航天港成功发射,也是首次成功送有效载荷进入近地轨道。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