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反唯科学论》(by:黑格尔吧吧友Kritik)

2020-12-16 16:56 作者:莱茵河自动化控制affair  | 我要投稿

(原文链接:https://tieba.baidu.com/p/4380672389)


科学本来是将人类从中世纪神学的枷锁中解救出来的伟大存在,而如今却有人想用它禁锢人类的自由。

 ——题记

我不是一个热衷于时事评论、观察近期新闻之人,寒假期间自然也是把自己锁在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我,按理说该是不会接触到外面正发生的什么大事的吧。


然而,还是有一些特别的消息能够传到那些最不关心时事的人耳中——比如,引力波的发现。
笔者曾有幸结实过几位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受引力波之发现鼓舞最大、最为兴奋的大概就是他们了吧——引力波被发现当日,笔者的空间、朋友圈便是被这几位先生刷屏了。


纵观这几位先生刷屏的内容,无外乎是些赞美爱因斯坦、感叹科学之伟大、畅谈物理学之未来的言论,从他们那种浓浓的实证主义味道里,我似乎是想起了一直被称作“唯科学主义”的东西。大概他们的那些说说本没有明显的“唯科学”意味,但结合着日常接触中的许多微妙感受,我却是立马想到了“唯科学主义”一词——那些说说起到的应该是一种“触媒”的作用吧。


仔细回忆起这些“唯科学主义者”(这样的称呼应该是恰当的)的言论,我发现其中大约有如下几点纲领:唯有能够实证的学科才能为真;一切学科最终能够被归为物理学和数学,人文学科的提法是笑话;现行人文学科只是尚未成熟的科学,实证化是它们的必然趋势;哲学是无用的空谈。看着自己提炼出的这些纲领,我却是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了——这些纲领中的许多观点,不正是违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吗?科学需要的是实证,而且是有力的证据,不仅仅是端倪,可是现在既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人文学科一定会实证化,也没有证据证明一切都可以按照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更没有证据表明哲学是毫无意义的。


我想我是反对唯科学主义的论调的,但这自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观点与他们信奉的科学精神的矛盾,而是因为更为重要的原因——唯科学主义会抹杀人的自由。我想这个观点可能会遭到一些反驳和攻击,因此便抢先在这里做一些阐明:科学研究的根本范畴是因果性,而人的自由意志最本质的特征是一种原因性,这并不是说人的自由与因果性矛盾,自由意志并没有推翻因果律(尽管它本身绝不服从因果律),只是它并不消极、被动地服从其他外在的原因,而是能够自发地产生出一个原因,进而产生出一系列的因果链条来。这两者本来是能够得到调和的,但按照唯科学主义的论调却不能,因为他们否认了处于科学规律约束范围之外的存在,这也便是在告诉我们:自由意志也是能够用科学规律加以解释的,或者更恰当地说,自由意志也是科学规律支配下的结果。这无疑就破坏了自由意志的原因性,将之归结于外因的简单机械作用,也便成了“人是机器”的庸俗论调。


这种庸俗论调对人类最大的危害在于其中隐藏着的虚无主义。因为“如果一切都是科学的,人便没有价值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既然不存在科学规律之外的存在,那么一切都是受科学规律支配着的,也便是说,一切其实都是科学规律决定好的,这就成了宿命论或者说机械论。而既然什么都是科学决定好的,人没有丝毫的自由和选择的余地,那人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这不是价值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呢?


早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所著《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对人的思辨理性(即是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理性)进行了详尽的批判。他先是通过形式逻辑引出了现象—本体的二元对立,指出科学处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为它划下了界限,并留下一些不可知的看似消极的领域(即本体,或物自体),为的就是确保人的自由——既然科学规律只适用于现象界,那人的自由作为一个不受其约束的物自体当然是可能的了。康德的年代与我们很有几分相似,那时候牛顿建立的统一物理学同样是发展迅速,各类宿命论、机械论、科学主义论盛行一时,康德在当年便敏锐地看出了科学瓦解人类自由的潜在危机,通过一本厚厚的《纯粹理性批判》来批判人的思辨理性,留下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虚无作为人类自由的位置,而在《实践理性批判》讨论人的道德实践(这就是自由的一种体现)。所以说在三大批判里面康德最看重的还是第二批判,第一本《纯粹理性批判》不过是为其所做的认识论层面的铺垫。


前面谈了一些对唯科学主义的批评,那么关于科学本身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现代科学家最普遍的认识就是“哲学跟不上科学的步伐”——霍金就是这个论调嘛!可是笔者的观点却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科学的方法论已经几百年没有得到过更新了,它始终是一个经验归纳的学科,现在的科学家在本质上与弗兰西斯·培根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前者的观测仪器先进许多而已。或许有人会说,孔德不是提出了实证主义吗,这不就是方法论的更新吗?可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根本就是归纳法的后代,最多算个变种,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归纳法有什么缺陷吗?恩格斯说过,“归纳法本质上是一种值得怀疑的方法,因为它永远也得不出绝对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从经验来的东西当然不普遍,对于从经验中归纳出的理论我们只能说:就目前我们所经验到的来看,还没有什么异常。为了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结论,人类大概观测了几百个星系,结果都符合——但又怎么样呢?相对于宇宙中无数的星系,这几百个星系的情况完全可能是巧合——符合相对论的巧合。有人或许会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经验归纳,我本不想反驳这种庸俗的论调,但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我还是略略加以说明吧。“经验”一词不能狭义地理解,爱因斯坦学习牛顿力学、他思考牛顿力学在光速运动时的矛盾,这些都是爱因斯坦的经验,而相对论正是建立在这些经验上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科学不过是建立在一种“值得怀疑的方法”上,它根本达不到普遍性和必然性,“天文学家观测结果推翻相对论”“根据最新观测结果,现今的物理学全部被推翻”这种事件的可能性永远存在,因此笔者看不出科学工作者自信的根据在哪里。另外,笔者最近在一篇学术杂志上发现,一些德国的物理学家正试图用康德哲学中现象—物自体的区分来解释量子力学,可是“物自体”的概念早就被费希特、黑格尔等康德之后的哲学家扬弃了,而科学却还要求助于它,这不正是说“科学远远跟不上哲学”吗?


最后,我想借用R·G·欧文的观点来结束这篇文章——唯科学主义是一种偶像崇拜,唯科学主义者不过是把科学当成上帝的基督徒罢了。



《反唯科学论》(by:黑格尔吧吧友Kritik)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