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天气之子》看批评的意义

2022-11-01 10:05 作者:月光如水照缁衣  | 我要投稿

*本文写于 2020-06-03


最近看了三部动画电影,其中一部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气之子》。

记得这部影片上映之初,差评似乎不少,可是这次我看完全片,在b站检索相关资源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能找到的差评少之又少,仅有的几个,都是一出现就被口水瞬间淹没了。

这让我感到有点奇怪。难道不少介绍、报道中说的“收获了不少差评”是歪曲事实的说法?假如像眼下的各大平台上存留的信息一样,大家都是一边倒的好评,那么,为什么“不少差评”这个说法没人反驳呢?这点在逻辑上就说不通啊。


《天气之子》这部片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最大的疑惑是:新海诚到底想讲什么??

假如就是一个“男孩遇到女孩”,然后两人相恋了这样的故事,那么,我认为这个故事讲得完全不及格;假如想走得远一些,透过这个爱情故事表达一些更深远的东西,我更是没看出来。

首先作为爱情故事来说,两个萍水相逢的人最后走到一起,能建立“感天动地”的情感羁绊的契机是莫名其妙的——两人一见钟情吗?似乎不是;是斯德哥尔摩模式的反转、欢喜冤家吗?明显也不是;是时间带来的情感缓慢沉积吗?好像也不是。。。那么,两个人之间迅速产生的爱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觉得,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导演的意志!

(情感契机对于一个浪漫爱情故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我一直这么认为。两个人之间产生“爱情”这种化学反应,总会有一个“决定性瞬间”,那么,抓住并提炼这一瞬间,做美学处理,进而在作品中尽可能完美地呈现,是每一个创作者应当着力去做的。)


对比新海诚自己以前的名作,无论哪一部,讲述男女之间的微妙感情,都没有这一部来得生硬、粗糙、莫名其妙。假如你说,感情不是重点,感情背后的天气才是,那好吧,通过天气,新导又想传递什么信息呢?在这一点上观众之间产生了最严重的分歧,我认为这一现象体现出导演本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还不成熟。


在我看过的新海诚的作品中,最喜欢的只有秒五。秒五中包含的日式美学可谓出类拔萃。其中的故事也带给我最大的感动、激起最大的共鸣。在这之后的作品,我认为新导是明显地一路下坡了。以至于这次看《天气》,我会中途丧失耐心。。


上述这些其实并不是我写这篇文字想讲的重点。


我想抛开“新海诚”、“天气之子”这两个特定化的标签,将焦点放在评论和批评这个问题上。


在说核心内容之前,还得再做一个铺垫——

最近我偶然看到一位漫评人的节目,他把我印象还不错的、有些是很喜欢的作品喷了个遍,比如《异度侵入》、《猪头少年兔女郎学姐》、《黑社会超能力女儿》等等,甚至也包括新《多罗罗》。不过,在完整看完他的评论分析之后,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虽然对这些作品的整体评价我不太认同,但就其中的某些点而言,我觉得的确如他所说,是存在一些问题。


认同不认同,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


要有不同声音!


这里的不同声音当然是指经过理性思考的不同声音,而不是无脑喷、蹭热度的恶意喷等等。


人在生理上有排异的本能,在理性认知上也是如此。

我在课堂上谈到过每个人的知识树、知识拓扑这个问题,即每个人都会D同伐异,天然亲近和自己相同、相近的,排斥打压和自己不同的(“自以为义”在某个角度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同时,每个人的兴趣点会像阳光之于绿植一样,起到一个牵引作用,这样一来,人会陷入到自我的深井之中,只看自己喜欢的、跟自己立场一致的东西,而对于自己认知的盲区,对于异于自己的不同意见会离得越来越远。这样下去,走向谬误就不可避免了。所谓“兼听则明”,不同意见以及西方学术界常常说的“意见的自由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意见领域不应当存在绝对正确的“CORE”、“唯一正解”,应当永远对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同时,更进一步,应当认真对待不同意见,尽可能形成互补。


前述的那位漫评人在自己的一期漫评结尾处,充满忧虑地讲了一段话,我深有感触,他的大意是,最让他感到忧虑的是,眼下一些制作公司,明明有实力能制作出好的动画,但各种原因做了烂作品,然后把精力和资金投向包装、宣传、操纵舆论上,通过一些枪手水军,控制媒体对观众进行洗脑,最终让大家认为这些烂片是好作品。慢慢地,公众也会丧失审美能力,品鉴水准会一降再降,这种恶性循环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等等等等。


我非常认同他的这些看法。


《天气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新海诚多次表达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遭遇各种压力因而有种种无奈,但我认为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像我前面说的,抛开这部作品以及导演本人这些特定化的因素不谈,最应当警觉的是,眼下信息洪流中“批评的丧失”

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点。


从《天气之子》看批评的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