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黑科技,换来宋辽百年和平

在中国古代,有不少次成功刺杀敌军主帅的行动,但没有哪一次,比得上公元1004年的这一次有爆炸性:一支弩箭从天而降,终结了宋辽四十年战争,换来宋辽一百年和平。

公元1004年秋(北宋真宗年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担任辽军伐宋统帅的是名将萧达凛(也作萧挞览),他连战连捷,生擒宋将王先知,连破祁州、德清等地,率三路精锐兵临澶州城下。
澶州也称澶渊,在今天河南省濮阳西,距离宋都开封只有二百多里!宋廷震惊之下,一片混乱,宋真宗赵恒甚至起了迁都南逃的念头,但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还是决定亲征澶州,和辽国一拼。
但是,没等宋真宗抵达澶州,发生了戏剧性的一件大事:辽军统帅萧达凛被宋军一支巨弩,射穿了脑袋。

当时,萧挞凛自恃勇武,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旗帜显明,暴露了行踪。守城的宋军立刻做出反应,数十支巨弩射向萧挞凛。据《宋史·寇准传》记载:“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
张瑰,山东寿光人,澶州守将李继隆部下威虎军头(低级将校),凭这石破天惊的一箭,青史留名。这件事,可能朋友们觉得蹊跷,身为军事统帅,萧挞凛怎么连守城弩箭的射程都不会计算?像个活靶子一样被射死?
因为,射死萧挞凛的床子弩,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是宋代的黑科技产物。
床子弩,俗称床弩,是古代军队早在汉唐时代就广泛使用的重型远程武器。据史料记载,最强的三弓床弩能够射穿三匹并排站立的战马。宋代,是我国在弓弩制造规模和质量上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时代,从兵器特征来说宋代是“弩之帝国"。

《宋史兵志》称:“工署南北作坊及弓弩院,每年造铁甲三万二千,弓一千六百五十万,各州造弓弩六百二十万。其中床子弩射七百步。”宋朝为何这么讲究弩箭?还不是宋朝开国之初,就丧失了华北、西北的大草原,没有养马地,宋军没有骑兵。
宋朝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西夏和蒙古骑射厉害,在野战中优势巨大,缺少骑兵的宋朝军队难以支持。不得已,宋军野战的策略是“以步制骑”,而城池防守战中,远程弩箭自然成了首选武器。
此后,还有神臂弓、马黄弩、神臂弓、跳镫弩、床子弩、独辕弩、突火枪等高科技兵器不断涌现。宋朝“黑科技”立功了:一支穿云箭狙杀敌帅,换来宋辽百年和平军事积弱的宋朝,能抵抗住那么多骑射巅峰期的游牧民族,靠的就是不断创新的新科技,不断研发的新武器。


说了半天,射死萧达凛的床弩射程有多远?威力有多大?《武经总要》载有北宋多种型号的床弩,其中最厉害的三弓床弩(八牛弩),力道非常大,要八头牛之力才拉开,所以号称八牛弩,拉开这种弓,最少需要30个壮汉,力度最大的,则需要70个人。这个力度是相当恐怖的,据专家还原,八牛弩在1500米外还有杀伤力,比现代有的步枪都狠……
当时的守将李继隆是紧急调任的驾前东西排阵使,先于真宗前往澶州,而张瑰的床弩特种部队是他从开封带去的。床弩“木干铁翎”的箭矢也是很夸张,也称“一枪三剑箭”——粗壮的木箭杆,铁制的锋利箭羽,三棱的铁镞,大小和标枪差不多。
倒霉的萧达凛,曾经威风过。大家对杨家将的故事肯定耳熟能详,杨业被擒自杀一段最悲壮——杨业撞死李陵碑是小说,正史上是兵败被擒,绝食而死。擒获杨业的辽将就是萧达凛。杨家将同时代的辽国名将,最厉害的有三位: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萧达凛。耶律休哥智勇双全,死于公元998年;耶律斜轸一直是萧达凛的上司,指挥击败杨业,死于公元999年。
萧达凛出身辽国贵族,萧太后萧绰的同族兄弟(萧绰父萧思温的族侄),一辈子都在打仗,伐宋之前刚刚征讨了高丽,被封为兰陵郡王、南京统军使。因为骁勇善战,所以被萧太后委以伐宋统帅,率军一路打来,连战连捷,不料在澶州遭遇黑科技。一箭夺帅,辽军士气大减。
《续资治通鉴》记载:敌大挫衄,退却不敢动。萧太后听说本家兄弟萧达凛被弩箭所杀,悲痛不已:“太后临其轊车,哭之恸,辍朝五日。”

而另一方面,萧达凛这边才死,宋真宗一行文武却正好抵达澶州。当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时,“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辽史》载:“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统帅萧达凛之死,让辽军“失倚”,不得不走到了谈判桌。事实上,当时如果打下去,辽军虽然三面合围澶州,但统帅新死,士气低落,而且辽军补给线太长,兵势已疲,很难攻破澶州。
而宋军虽然防守坚固,要收复失地取得太大战果也不容易,更为关键的是,宋真宗一心求和,哪怕付辽岁币一百万也在所不惜。和平,在一支从天而降的穿云箭帮助下,水到渠成。著名的澶渊之盟,就此诞生。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一向以“花钱买和平的城下之盟”被正统的史学家耻笑。这个合约的签署,意味着宋朝对幽云十六州的收复之路告终,从此只能和北方政权各自为政。而且,这个条约虽不伤体面,但伤银子。
不过,如果考虑到宋辽战争期间的花费,这点钱只是九牛一毛。当时,宋辽战争的每年军费高达五千万贯(岁入约1亿贯)。
三年后,宰相王旦就说:“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赐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最重要的是,这个合约的签署,使得宋辽两国结束了长达近四十年的战争状态,保证了此后100多年的和平。
签约之后,朝廷省下了大笔的军费开销,赔给辽国的岁银不但从开设的边境贸易市场赚了回来,还有顺差。可惜大宋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不急需的东西上,比如称霸世界的水运仪象台,自然造成了国势衰颓。
令人惋惜的是,宋朝灭亡后,我们的老祖先仍旧没有摆正对技术的态度。中国的科技慢慢落后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让人叹息之余,不能不为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