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原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吴志强

吴志强院士 :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义构成与目标
1.自然指的是:覆盖国家全域的领土及其之上下的空间
空间指的是:承载“三生”空间的各个层级(国域,区域,省域,市域,县域,乡域,村域/社区)
规划指的是:对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安排(这里的“健康可持续”,结合下午学到的,“规划是驾驭不确定性”来看,自己总结的话,规划也是一种使人与自然各层面在动态平衡中得以发展的空间治理模式)
2.国土空间规划五大基本要素
①目标愿景:
规划目标上,是 自然与人的良性互动
规划目的上,一是 保护(自然的目标),二是 建设和开发(人的目标),虽然目的上能分开,但在承载力范围内的人类活动也有能力使人与自然互相得到正反馈,或者至少不继续恶化
区分目标与目的,目标可以更宏大广泛,目的则是可量化能实践,每一阶段规划目的实现后,需要不断审视评估迭代规划目标
②路径选择
也即是实践手段,是最考验每个规划师能力与经验的基本要素
③发展动力
是把规划从“墙上挂挂,图上画画,抽屉放放”中解放出来,在单纯物质空间建设外注入居民实际需求,能够落地实施建设与管理的动力
④沟通决策
通过沟通充分吸收与权衡各方利益,形成聚合凝聚力并最终形成正确决策,让各方共赢
⑤评估优化
监测和评估可发现规划失效的因素,保证和提高规划的有效性,也为规划的修正和优化提供依据。(感觉这点可以用那个“驾驭不确定性”的说法)
3.规划的第一要义是: 促进文明的向前发展
而文明与空间的协调与否,需要规划来判断
(以任何一个物种来看,存续都是第一要义,但现在人类经济技术水平的足够高,使得我们在存量时代里能通过集约发展,在消耗资源比以往更少的条件下同时满足自身存续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当然,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要以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复兴为目标)
这需要:
①认识我们的文明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演进
②认识文明与社会的演进与自然空间的 匹配
③解决人类大脑中对文明、社会、自然空间群体认知的协同,达成思维世界的 群落共识
⒋城市不存在规模大小的限制,只存在治理能力的差异(这也是为什么要提治理能力上的现代化)
国土空间是文明的载体,治理能力也是一种文明。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文明程度最高的,一定是在规模最大的那个聚居点(城市)
城市规模的大小考验着文明发展的程度,文明程度决定了城市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