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近视手术是否安全,诺贝尔奖告诉你!
关于近视激光手术是否安全这个问题,许多人无数次的问过,许多人也无数次的答过。然而这依旧是众多想要摘镜朋友最顾虑与担忧的问题之一。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毕竟是在眼睛上做文章,小心谨慎好过草率将事。
今天,就让福州眼科医院与你详细聊聊激光近视手术的发展史,消除你的顾虑与担忧。
人类致力于近视的手术矫正已有许多年历史。由于组织的生理特性,角膜总体约有4300度的折光能力,很小的角膜形状改变也会产生大幅度的屈光状态变化,而且在外眼进行易操作,因此近视手术大多是在角膜上进行的,有的方法是把角膜切开,有的是在角膜内放植入物……直到激光应用于此,近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得到广泛认可。
近视激光手术简单说,就是通过激光切削角膜不同位置,改变厚度,进而产生形状上的变化,来矫正不同的近视、远视度数和散光,从而改善视力。
美国首先把用于集成电路的光刻蚀技术移植到近视眼治疗上。1983年,准分子 激光设备被发明,1987年用于人眼,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临床试验, 1995年10月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通过。我国卫生部1993年批准引入准分子激光治疗仪。
激光应用于眼科屈光手术走过了整整30年,一直在变迁、革新之中。激光光斑从大光斑到小光斑,让切削更平滑。扫描频率从50赫兹到100、200、250、500、1050赫兹,乃至飞秒(1×10-15秒),让手术时间逐渐缩短。激光扫描时从无跟踪到主动、被动跟踪,从瞳孔跟踪到虹膜识别,从平面到三维立体,让激光定位的准确度不断提高。激光切削的形状从球面到非球面,再到个体化扫描,让视觉效果不断优化。手术部位从表面到基质层,从大切口到微创,视力恢复得快了,舒适度提高。这一系列的变革,都是为了近视治疗的安全和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超快的飞秒激光利用短脉冲、小能量强聚焦能力,完成了生物组织内的精确切割。早期的20年间,飞秒激光主要应用于近视矫正手术中制作角膜板层瓣,并不真正矫正度数,所以也被称为“半飞秒”。随着以脉冲放大技术为基础的全飞秒激光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新手术——全飞秒手术。它利用激光直接在角膜浅层做出一个带度数的薄层组织,再在周边划出一道形如微笑的2毫米切口,把该薄层组织取出,手术即可完成。手术时间短,角膜切口小,恢复快。

2018年的10月2日,在全飞秒手术应用10年之后,啁啾脉冲放大技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该技术就是全飞秒手术所使用到的。手术无瓣、微创,舒适度提高,且临床观察视力恢复远期效果稳定。(据《我国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手术规范专家共识(2018年)》)截至目前,全球全飞秒手术已超过500万例,在角膜激光手术中,已成为主流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