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自尊

“自我”
自我意识提升时,我们会更多地规范自我以符合社会道德。例如,超市放置亮眼的灯光,使得购物者的我们有很高的自我意识,所以可以减少偷窃;而在KTV中,灯光昏暗,自我意识是模糊的(酒精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我们更可能放飞“自我”。
自我意识的存在使得我们开始思考死亡,而思考死亡又使得我们不自觉地想要回避,抑制自我意识(在实验中表现为,死亡启动,即让被试想象死亡情境会让其更少地待在满是镜子的屋子中,因为镜子能够显著地增强自我意识)。
在加工与自我有关的信息中,会有两种动机,一是积极偏向动机,即倾向于对自我的积极信息加工;另一个是准确性动机,即为了减少不确定性而寻求更为准确的评价。
研究发现,在积极的情境中(如表彰大会),积极偏向比重更大;而在消极情境中(反思大会),积极偏向也有,但准确性动机更强,也就是说,在消极情境中,虽然人们依然有对自我积极面的夸大,但面对消极的他人评价时,会更仔细、更谨慎地求证这形容是否妥当
自尊的本质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自尊是人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评价,包括三个模型:
(1)逐项增加模型:从吸引力、智慧、受欢迎程度和运动这4个方面打分,分数综合即为自尊。
(2)重要性加权模型:吸引力、智慧、受欢迎程度和运动这几个方面的权重不一样,按照加权后的分数累加才是自尊。
(3)自我理想模型: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构成了自尊。
从情绪的角度出发,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感受,包括归属感和掌控感。
(1)归属感指自己被无条件喜欢和尊重时的感觉,如“不论做得好与不好,我都觉得自己很有价值”。与之相对的是反射性评价,即有条件的,依赖于外界的价值评判,如,考试考得差便觉得自己很差劲(考好是得到“积极自我感”的条件)。
(2)掌控感是指对日常生活施加影响的感觉,是过程取向的,注重在行动的过程里体验到的愉悦感,如“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好它,但我很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知觉的胜任力,是结果取向的,往往表现为“我觉得我很擅长/不擅长做这件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自尊分为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
(1)自上而下的自尊,指的是先有个体对自己的爱和接纳,才发展出个体在与世界因应过程中的积极自我感。自上而下的自尊更偏向于情绪的自尊定义,注重过程(我是否享受这一过程)。
(2)自下而上的自尊,则是指现在某个领域获得了积极评价,才使人产生了高自尊。自下而上的自尊更偏向于认知的自尊定义,注重结果(他人对我的评价如何、在某个领域我是否有足够优秀的表现)。
从来源看,自尊可以分为个体内自尊和人际间自尊。
(1)个体内自尊是内源性的,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2)人际间自尊则更重视别人怎么评价自己。
自尊还可以分为个体自尊、关系自尊和集体自尊。
(1)个体自尊倾向于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如“我觉得我是个聪明的人”。
(2)关系自尊则是把个人放置到关系网中,于关系网中确定价值,如“我认识某某大牛、我是某某大佬的学生,因而我也很厉害”。
(3)集体自尊则是将自我放置于集体中确定价值,如“我是中国人,我骄傲”。
误区:低自尊并不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消极。人普遍存在自我信息的积极偏向(对自我信息加工时更倾向于夸大积极的方面),高自尊者存在明显的积极偏向,而低自尊者也是普遍积极,只不过没有高自尊者那么夸大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即低自尊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更准确)。不过,低自尊的个体对社会拒绝非常敏感(对人际交往中的拒斥有更多的注意偏向),低自尊个体在加工负性自我相关的信息时会投入更多的注意。
来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当代心理学进展》(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