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乔纳森·里尔《弗洛伊德》笔记——心智功能的原则

2022-04-15 21:35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心智功能的原则

  1. 在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当中,神经症患者的行为以及想象活动通常是充满矛盾的,由此弗洛伊德做出了一个推断,即精神活动或者说是心智功能本身也充满了矛盾。弗洛伊德认为心智功能的目的就只有一个,即缓解无意识愿望压抑所带来的心理紧张,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心智原则中最为显而易见的原则:快乐原则。快乐原则即心智会趋向于快乐,会利用快感来缓解压抑,带来满足。它的运作是一种初级过程,它与自由联想或是梦的运作方式一样,其中的意象之间的联系是没有逻辑且与现实无关的。但光光依靠快乐原则,通过想象活动是无法带来长久或是真实的满足的。因此心智必须要考虑到现实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得到了第二个原则,即现实原则。现实原则与快乐的原则的目的都是要获得满足,但是现实原则是通过现实来获得满足,且往往是不愉悦的。现实原则得运作过程是次级过程,与思维得运作方式类似,是具有逻辑性的,想法之间有合理的联系快乐与现实原则通常不会单独运作,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出现,共同作用,有时还会相互影响。

  2. 在此深入地探讨一下快乐原则对于现实原则的影响。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得临床中得出一个结论,即神经症患者总是逃避现实,沉浸在幻想之中,但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在此,神经症患者得现实原则,即对于现实的检验与认识能力遭到了快乐原则,即想象的扭曲。我们在这里列举一个现实原则被扭曲的案例来加以分析:一个只对得不到的女人感兴趣的男人。这个男人总是认为如果他能得到那个女人,他就会幸福了,而没能意识到正是这个女人的不可得才让他对其产生欲望。这个男人实际上是将这个女人当作了他想象中的作为禁忌的客体,这个想象活动中的位置来自于其孩童时期的三角关系,在其中乱伦禁忌给男人带来的沮丧感不断重复,乃至于使得男人能够在这种沮丧感中得到满足。由此那个女人处于他想象中的禁忌的客体位置正是他欲望她的真正原因

  3. 而神经症患者的现实原则被快乐原则扭曲,不断地逃避现实,沉浸于幻想之中会导向一个后果,即一种结构化的生活。这种结构化的生活与美德所导向了创造性结构是很类似的。美德,例如勇气是在心智对于世界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进行认知后才产生的,并在某个情境中表现出勇敢的反应,且面对任何事情总是会回到如何去勇敢地生活的问题上。而神经症患者的生活结构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心智对于世界的认知被想象所扭曲而变得僵死。例如在《移情》一章中提到的多拉案例,她无论体验到什么样事情,总能够用此来加强或者归结到自己孤独生活的结构上。

  4. 但是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之间并不能解释一切,比较典型的例外就是战争所引起的神经症。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总会在夜里不断地做重复的噩梦,而这种梦就不能用获得满足或是想象扭曲现实原则来解释了。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噩梦不仅仅是梦,其中还包含了一种积极的扰乱,即心智试图通过修复做梦的能力,使其做梦带来焦虑(有准备地面对),从而来修复神经症。但是这种修复的尝试往往都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梦总会遭到干扰,从而产生了另一种创伤梦,造成神经症患者的惊吓(没有准备地面对)。由此,弗洛伊德对理论进行了转向,认为存在着一种比快乐原则更为原初的原则,即强迫重复原则,这种原则的目的就是其本身重复,从而使原本令人不悦的情景以梦的形式再现,减少了不悦

  5. 本书作者乔纳森里尔并不认同弗洛伊德的重复原则,认为其阻碍了有关现实的解释,将过多现象都归结于重复原则。乔纳森放弃了这一原则,从而从弗洛伊德的转向处(即梦总是受到干扰成为噩梦)提出了两种对于战争神经症的理解一种心智试图通过做梦来抚平创伤,但是这种尝试总是以失败告终,因此所谓的强迫重复只是修复失败所表现出来的样子,这一原则实际上只是一种失败。另一种是这是心智对梦所带来的焦虑进行的防御,心智对自身进行破坏,从而来避免面对焦虑。这两种理解分别对应着两种重复第一种用于满足的重复结构,如同移情或梦一样;第二种则是对精神活动,移情或梦的中断,这种中断就构成了一种重复,起着对焦虑进行防御的功能

  6. 撇开乔纳森的异见不谈,弗洛伊德在强迫重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原始驱力的概念,这个概念即死亡驱力。弗洛伊德首先从人的冲动开始谈起,他认为冲动实际上是保守的,它并不驱使着我们去寻找我们没有的东西,而是驱使着我们去寻找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使我们回到生命的原始状态,那个最初生命因为外在压力而离开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永远都无法回归的,因此心智只能不断地围绕着它进行强迫重复,例如人的侵略性冲动,即死亡驱力的外化,为了延迟自我的毁灭,使自身短暂地生存下去,而不得不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


乔纳森·里尔《弗洛伊德》笔记——心智功能的原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