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读《故事新编》之《采薇》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
在鲁迅那个时代,或许讽刺伯夷、叔齐是一件新鲜事,但是放在当今这个万事皆可解构的年代,什么都算不得稀奇。
我不知道在鲁迅之前,是否有质疑过这两老头的行为,但基本上他们都是以较为正面的形象,存在于诗词中。
比如说王绩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比如说白居易的“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但在鲁迅的笔下,这两个人却像对糟老头子,他们的饿死仿佛是咎由自取。
这两老头的出场,是在一个养老堂。伯夷正坐在台阶沿上晒太阳,这时叔齐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时局变了。而他们也确实听说了商王无道的事实,但总觉得以下犯上,是不合先王之道的。
另外一个潜藏的隐患是,他们每天吃的烙饼也小了下去。
世间越来越不平静,周武王伐纣的甲士队伍路过了养老堂。而刚还在打太极拳的伯夷、叔齐,不合时宜地过来拉周王的马嚼子。还以不孝不仁的名义,来劝说姬发。
这篇小说创作于1935年12月,和前一篇《理水》可以说都是鲁迅生命黄昏时期的作品。但是对于传统仁、孝的反对,却是贯穿了鲁迅的一生。按照这两老头的行径,很有些前清遗老的感觉。
当伯夷、叔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早已有大刀将砍下他们的头。但姜子牙却阻止了他们。这里鲁迅并没有交待姜太公释放他们的原因,我想,应该是这两人成不了气候的缘故吧。
而故事的发展也确实如此。伯夷、叔齐接连听到周师和纣王大战的消息,纣王战败、奔上鹿台自焚,周武王砍了纣王的脑袋,又接着砍了他的小老婆……
这里很有趣的一段描写是,当“正经人”叔齐听到路人从皇帝的头,讲到女人的脚,就“双眉一皱,连忙掩住耳朵”。显然,这是鲁迅在用笔墨讽刺那些道学家。
而后,这两老头就决定离开养老堂。本打算去华山,没想到碰到了华山大王小穷奇,但这本想打劫的拦路客嫌他俩啥也没有,便放走了之。
两人又转而到首阳山,但本想找茯苓吃,却没有;想找苍术,又不认识。做松针面吃,太苦太粗。在这里虽然鲁迅并不是直言讽刺,但却将两人的狼狈、可笑用隐笔展现了出来。
好在还有薇,他们做各式各样的薇吃。但伯夷不老实,却将两人的事迹传了开去。一些百姓就纷纷来做了看客围观,两老头吃薇的画面,自然是不好看。
鲁迅安排了两个人物,促成了伯夷、叔齐的死。一个是首阳村第一等高人小丙君,是个喜欢弄文学的诗人,还做好了一本诗集子。我疑心多少有些影射。
这人本想和二老谈诗,但发现了他们三个问题,“第一、是穷:谋生之不暇,怎么做得出好诗?第二、是‘有所为’,失了诗的‘敦厚’;第三、是有议论,失了诗的‘温柔’。”
更提出了“难道他们在吃的薇,不是我们圣上的吗!”的致命论断。而这个论断最终由一个女人带到了伯夷、叔齐的耳边。两人不再采薇吃,于是便饿死了。
故事如果到这,那么这两个老头的形象还不算特别恶劣。但鲁迅最后补了一笔,说是那个最后传话的女人,对听故事的人讲:伯夷、叔齐不种地,不砍柴,快饿死的时候,老天看可怜派来一头鹿,给他们喝鹿奶。但叔齐却贪心想吃鹿肉,于是鹿就逃走了……
虽然这个桥段也是古人记载中有的故事,但按照鲁迅的笔锋一改,这两老头的形象更加猥琐不堪。
本是高高位于神坛,一下就被鲁迅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