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上世纪30-40年代那些斯柯达公司设计的坦克(三)

本篇内容翻译整理自:Panzerkampfwagen 35t und 38t und Ihre Abarten, 2. Auflage 1990, Walter J. Spielberger
本系列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

六、S-III中型坦克
从1935年起一直到二战爆发后,根据捷克斯洛伐克本国以及后来德国军队的需求,斯柯达公司在研制轻型坦克的同时,也陆续开始研发几款吨位更大、火力更强的中型坦克。
1935年,捷克斯洛伐克国防部的要求斯柯达设计一种轮式或履带式中型坦克,并按合同规定先制造两辆原型车,新坦克项目命名为S-III。当年12月,在S-III尚未诞生时,国防部甚至就预先批准斯柯达未来向伊朗出口该车,然而到了1936年,军方突然改变指示,要求斯柯达只能将其设计为履带式车辆,并准备好了420万克朗的总合同款。
1936年4、5月,两辆S-III原型车相继出炉,它们长6000mm,宽2540mm,高2476mm,重18t,由一台排量12.8L的后置液冷6缸汽油机提供动力,引擎在1800转/min时功率达190马力,使得该车极速能达到25km/h。S-III的装甲厚度在16-32mm之间,旋转炮塔上安装有一门斯柯达47mm Vz 38坦克炮(43.4倍径,炮弹重1.65kg,炮口初速775m/s,1500m距离上可击穿32mm的钢板)和一挺7.92mm ZB Vz 37机枪,车体也配有一挺航向机枪。然而S-III的设计却并不让军方满意,因此也宣告失败,不过此后斯柯达公司仍然将它们保留在了车间内,作为各种试验的工具以及新型坦克炮的试验平台。


七、S-II-c中型坦克和T21、T22、T23原型车
S-III的受挫并未阻挡斯柯达的研发步伐,在其失败的后不久的1937年12月,该公司向国防部提出,让正在研发中的S-II-c坦克参与中坦对比测试。S-II-c本来是轻型坦克项目(从它的名字也能看出来),但当1938年斯柯达生产出两辆原型车后,它却升级成了中型坦克,并且仍保留着S-II-c这样一个具有欺骗性的名称。
重16,5t的S-II-c长5560mm,宽2440mm,高2365mm,搭载一台斯柯达V8液冷汽油机,排量13.8L(缸径130mm,活塞行程130mm),2200转/min时功率250马力。该车油耗255g/马力/小时,采用一台3挡变速箱,速度在3.42-50km/h之间,420mm宽的履带对地压强0.55kg/cm^2,底盘离地高350mm。与S-II-a(LT. Vz. 35)一样,S-II-c也使用气动操纵系统,但该系统相比S-II-a的更加可靠、故障率更低。火力上,S-II-c的炮塔装备一门47mm Vz 38火炮(备弹80发,俯仰角-10~+25°)和一挺7.92mm ZB Vz 37机枪,车体还有一挺安装在球形防盾里的机枪(两挺机枪备弹3000发)。防护上,该车采用8-30mm的装甲。不过,这两辆车都未完成1938年的对比测试。

1939年起,在德国人的指示下,斯柯达在S-II-c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研发工作,并于1940年制造出两辆重16.7t的T21中型坦克。根据斯柯达1940年2月呈送给德国帝国武器与弹药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Bewaffnung und Munition)的文件,该车搭载与37mm Kwk 38(t)火炮在设计上相似的新型47mm坦克炮,且没有配制退器。火炮备弹量80发,由于弹药尺寸长,在车内搬运和装填都有所不便。副武器为2挺机枪,备弹3000发。T21长5500mm,宽2350mm,高2385mm,乘员为4人,其炮塔正面厚30mm,侧面25mm,背面20mm,内部座圈直径1270mm,履带对地压强0.58 kg/cm^2。坦克动力来自一台240马力(2200/min时)的斯柯达V8缸液冷汽油引擎,排量14.8L(缸径130mm,活塞行程140mm),最大时速47km/h。
1940,罗马尼亚在比较T21和CKD生产的V-8-H坦克后决定订购200辆T21,不过德国的介入使得交易终止。德国党卫军对此车也产生了相当的兴趣,并曾签订合同,要求斯柯达生产出T21底盘搭载的105mm自行火炮。



T21基本成功后,斯柯达又对该车进行全方位改进,推出了T22坦克。T22继承了其前辈T21的气动操纵系统,但其装甲防护明显优于后者,达到了8-50mm。1940年5月,这款坦克在捷克的比尔森(Pilsen)被展示给一个匈牙利代表团,6、7月份又再次进行展示。匈牙利人对这款坦克很满意,于是在1940年8月购买了它的生产许可证,又于当年11月将其使用的40mm A17火炮(47mm A7火炮的40mm版本,可发射博福斯40mm弹药)的生产许可一同买下。1941年,两辆T22原型车交付匈牙利作为预生产型号,匈牙利随即对其进行量产,并将这款坦克称为突朗M40(Turan M40)。


时间到了1941年,斯柯达继续研发了T23坦克,该车与T22一样搭载一台斯柯达V8液冷汽油机,排量15L,2200转/min时功率260马力,不同的是它采用机械式操纵,而非之前的气动操纵系统。
八、T-25中型坦克
1941年入侵苏联后,面对T-34坦克的装甲优势,德国人开始迅速寻求解决方案,陆军武器局(HWA)随即与斯柯达合作,希望对方研发出合适的中型坦克。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斯柯达于1942年向德国人展示了新坦克的图纸和木质模型,这便是T-25。按照设计,此车将采用与T-34一样的大倾角装甲和前置炮塔布局,乘员5人,正面装甲厚50mm,侧面20mm,背面10mm,计划搭载一台450马力的V12风冷汽油机(后来又计划改为同等大小的柴油机),最大时速60km/h。此外该车还将额外配备一台45马力的辅助发动机,用于驱动发动机冷却器、发电机和起动机。该车的炮塔通过液压马达驱动回转,上面安装一门斯柯达生产的75mm A18坦克炮。T-25的行走部分采用6对大直径负重轮,便于维护和修理,同时也省去了托带轮。
不过,这个设计似乎没怎么引起德国人的兴趣,因此它仅仅停留于木质模型阶段并于1942年3月底被剔除出陆军坦克项目,连原型车也没有生产过。另外,德国人还曾打算基于T-25的底盘研制一种带可旋转炮塔的105mm LeFH榴弹炮的自行火炮,最后也无果而终,同样仅止步于模型验证阶段。至此,T-25也成为二战期间斯柯达中型坦克设计的绝唱。


九、T-15侦查坦克
早在大战爆发在即的1939年,德国陆军就已急需一款机动性强大的履带式侦查坦克,因此,1939年9月15日陆军武器局(HWA)便接到任务,组织研发一种时速能达到50-60km/h的轻型侦查坦克。HWA立即召集曼恩(MAN)、斯柯达和波西米亚-摩拉维亚机械制造厂(Böhmisch-Mährische Maschinenfabrik,即纳粹占领后更名的原CKD公司,下文简称BMM)三家企业,要求他们研制合适的产品。随后,三家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竞标原型车:BMM的PzKpfw 38(t)n.A.(n.A.代表德语neue Art,即“新型”之意)、斯柯达的T-15以及曼恩的PzKpfw II n.A.(即Vk1303,也就是著名的II号坦克L型“山猫”)。
T-15坦克重11t,长宽高尺寸为4580*2320*2160mm,搭载一台斯柯达T15 V8四冲程液冷汽油引擎,排量10.8L(缸径115mm,活塞行程130mm)。引擎2800转/min时输出功率达235马力,能驱动该车奔跑至60km/h,整车吨马力数达到约21。T-15采用后置驱动轮、机械变速箱和静液式转向机构,两侧行走装置选择了易修理维护的板簧悬挂,每侧各4只大直径镂空负重轮,两侧履带各宽270mm,间距1960mm,底盘离地高为330mm。该车乘员为4人,全车采用焊接装甲(终于摈弃了千年不换的铆接装甲-_-),厚度8-30mm,旋转炮塔上安有一门斯柯达37mm火炮和一挺同轴机枪(后来则计划换装戴姆勒奔驰设计的搭载50mm Kwk39 L/60的炮塔),火炮俯仰角-10~+25°。


1942年3月16日,在希特勒的坚持要求下,这三款车开始在库默尔斯多夫的陆军坦克与机械化试验所接受严苛而深入的性能对比测试。一份当年6月27日的报告记录到,当时的T-15已经行驶了4022km,其引擎可靠性表现不佳,仅行驶3900km后曲轴轴承就已损坏,而气缸也因严重磨损必须更换。变速机构方面,T-15的换挡不如38(t)流畅,内部齿轮轴已经损坏了4次,至于转向装置则表现尚可,未出现故障。另一个弱点在行走装置,其负重轮轴的防尘密封性能不好,而主动轮也严重磨损,板簧有偏移,但悬挂系统表现良好。另外,由于车内空间,尤其是驾驶员和无线电员空间狭小,乘员操作设备非常不便。测试中,该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60km/h,不过相比两个竞争对手优势不大(38(t)n.A.虽然一开始极速仅52.5km/h但通过换装更大马力的引擎、改进减速器以及增大负重轮直径弥补了这一劣势),而其油耗却高过Vk1303,底盘离地高度则为三者最低——仅350mm,不及38(t)n.A.的360mm和Vk1303的420mm。

就这样,总体性能相对其他两车乏善可陈的T-15未能获得军方的青睐,成为本次竞标中最失败的作品(至少从后来的订单数辆上看是这样的,获胜者Vk1303生产了131辆,第二名38(t)n.A.好歹也有15辆...)。它被认为技术不成熟,不适合作战,并最终于1942年遭受了与T-25坦克同样的命运——被从陆军坦克计划中删除。

结语
斯柯达坦克系列本人就写到这里,文笔欠佳、语言生硬,内容可能也不够全面,总之感谢各位朋友的耐心阅读和支持。
斯柯达作为欧洲响当当的军火生产商,在坦克设计的道路上有过失败,也有成功,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其研制的绝大多数坦克恐怕难以媲美当时英、美、苏、德等大国的同时期产品,但也成为捷克装甲车辆发展史和捷克军工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