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酒
赤峰风情 奶酒 奶酒,蒙古语称阿日黑。翁牛特地区的奶酒(分牛奶酒、马奶酒),酿造和饮用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麯(酵母):指的是嗜酸奶汁或酸马奶。好的麯被蒙古人视为传家宝。但是邻居之间并不保密,可以调剂使用。缺麯人家向有人家求援,叫“请”。 请麯要选择风和日丽的虎日(据说安排属虎的人去请麯更为吉利)。请麯的人必须带上礼物,并且在请麯的器皿里装半公斤到一公斤鲜奶,以表礼敬之意。按蒙古族的习惯,来客不能拎着空袋,尤其不能拎着空桶一类的器皿进入别人家,主人也不可让客人拎着空袋出来,总要装些东西送。反之,这对自己和别人都是莫大的不敬。 送麯的人家收下作为礼物送来的鲜奶,立即给来者倒上半公斤到一公斤嗜酸奶汁打发走。 请麯的人将装好的麯抱在怀里,立即跑步回家,以防酵母菌死掉。临出门的时候,还要故意 和主人顶撞、吵闹,佯作撕打(选择晴天、虎日以及佯作打架,都是一个含义,即祝愿已经请到的麯,具有清洁和旺盛的生命力)。请麯的事,虽说“一家有麯百家足”,但绝不赠给老亲家,怕丢掉福分,不吉利。 把麯请回家以后,要立即放入坛子或大缸里加奶培养,叫作养麯。绝不可放入铁器之中。随着麯的发酵,应逐渐增加奶的数量,更换器皿。 加奶分为早晚两次进行;一般是早晨加鲜奶,晚上加乳清,两次都加奶也未尝不可。若有乳清,须事先凉好。如果不慎加入了热乳清,就有烫死麯的危险。 发酵时加奶要适度,这是能否培养好酵母菌的关键。加多了奶,麯便凝固,加的奶少,麯不发酵。在这方面主要依靠经验,并无固定比例。一般说来,加奶量是2~3%,加乳清的比例是7~10%。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温度,一般保持20℃~25℃比较适宜。如果加奶量和温度掌握适当,麯会发出淙淙水声,呈绿色。 酿酒:要回锅。头次回锅奶酒叫阿日扎,后几次回锅奶酒叫浩日扎,在酿成的酒里加些嗜酸奶汁回锅,提高纯度后的奶酒叫混合回锅奶酒。 酿制奶酒的设备有:土灶和砖砌灶一部,七印或八印大铁锅一口,用去皮的紫皮柳条和榆树枝条编成的罩子,上面抹一层粘土(一般不用白皮和黄皮柳条,以防酒味变苦)。还要准备有两个耳子的托罐和用来盛凉水放在罩子上面的四、五印锅(拉巴其)。燃料,多数是烧牛粪。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面说的这种罩子和托罐,过去都用木料(柳木或桦木)制成,形如木桶或大木筲,现在已有三十年不用这种器皿了。 酿造方法:点上火以后,洗好大锅,放下罩子,压缝,再洗一遍然后倒入嗜酸奶汁(八印锅,可倒入三十公斤左右),挂好托罐,再放冷却锅,用泥土抹平罩子和冷却锅之间的缝隙。一切安装完毕,用牛粪火慢慢加热。 锅里的嗜酸奶汁冒热气时,可以听到滴酒声音,锅里嗜酸奶汁的温度约达80℃左右。这时开始往冷却锅里倒满冷水,以木水勺舀水。当水温达到45℃到55℃的时候,倒掉热水再换冷水,这样连续几次(换三锅或三锅半)水以后,拿下罩子,取酒。 三十公斤嗜酸奶汁约出一点五到二公斤奶酒。把酒取出来以后,将锅里的酿酒剩下来熟嗜酸奶汁掏出来,再倒入新的嗜酸奶汁,用上述工艺继续造酒。要尽量多留麯,以继续养麵造酒。这时如果把头锅酒内再倒入新的嗜酸奶汁,继续烧,就成了混合回锅酒(两锅嗜酸奶汁只出一点七到二公斤奶酒)。这种酒的劲儿比较大,乙醇含量比一般的酒高一倍。 但要注意,用火要均匀。火大了酒往外溢,而不滴入托罐。要防止漏气,如果漏气,会减少酒的产量和醇度。 奶酒,蒙古语称“马拉音阿日黑”,是蒙古人自己酿制的传统的名贵饮料。其特点:透明醇香,香气沁人,酒精度不高,酒性柔软,喝起来口感又酸又甜。初饮时觉得酒力不大,后劲很足。一顿能喝一瓶啤酒的人,喝奶酒一到一点五公斤,便会大醉。饮用其他类酒致醉的,四个小时能醒过来的话,喝奶酒致醉六个小时也难以醒来。但是,饮用奶酒不伤人。如坚持适量饮用,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等效能。所以,蒙古人常把奶酒当药品饮用,治疗胃病、腰腿疼、肺结核等疾病。 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常用奶酒招待尊贵客人。据《马可波罗游记》载,元朝皇帝忽必烈在皇宫宴会上曾把奶酒盛在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每当蒙古人举行那达慕大会,或举办婚礼的时候,年轻人总是手捧哈达和奶酒,献给长者、贵宾,以表达蒙古人纯洁如奶的诚挚心情,祝愿幸福和快乐长留人间。过去,蒙古人饮酒,不吃炒菜,亦不猜拳行令,而是摆上奶食和羊乌查,边吃边喝,边谈趣闻乐事,或者拉起马头琴,唱长调民歌,以助酒兴,那真是: 自酿奶酒贵如金, 此酒只应天上有。 御寒壮胆添神力, 劝君多饮马奶酒。 (政协翁牛特旗委员会供稿 那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