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社版《窝头会馆》北京第二场repo
本篇依然不涉及剧情,是我本人的观演感受。
本篇对不同资历、不同年龄的演员评价标准不同。

8月4日,龙马社版《窝头会馆》第二场上演。
对比第一场,第二场的观演感受好太多太多。
第一场,满场都是激光笔在飞,第二场几乎没怎么见到了。
这一场,我终于觉得自己是在看话剧,而不是误入了什么粉丝活动场所。
希望以后的场次,观众的表现能更好一些。
这不仅关系到观众的观演感受,更关系到演员的演出状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尤其是九龄、九郎和九龙这三个九字科的年轻演员,第一次演话剧,他们的演出状态很受观众影响。
昨天这一场,现场观众给与的反馈很好,演员的表演也很好。
我的第一个泪点,是张九龄给的。

第一场,张九龄演的只能说是没出错,谈不上好。
别人演得没什么亮点倒还好,都在平地上,隐在人群中,影响不大。
但张九龄很多戏份是在楼梯上演,他独一个站在楼梯上,灯光照得很亮,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十分十分的显眼。
第一场的时候,张九龄还很有点紧张,肢体语言表达得太少。
第二场就很好了。
依然是当背景板,可他的肢体语言在表达情绪,身体前倾,手紧抓楼梯扶手,虽然动作不大,可效果完全不同。
第一幕结尾,张九龄饰演的苑江淼和老郭饰演的苑国钟有一段精彩的对手戏,这里是苑江淼第一次情绪爆发。
张九龄演得很好,好到我忘了从技术层面是分析。
我看不到老郭,看不到背景板演员,我眼里只有苑江淼,他痛苦纠结,对着父亲嘶吼,平时藏在心底的复杂情绪汹涌而出。
这一段戏,很好。
大幕缓缓合拢,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静。
我花那么多钱看戏图什么?
就图这个!

王九龙在《窝头会馆》里扮演一个倒插门女婿,戏份不多。
第一场,在不说台词、没有动作,当背景板的时候,王九龙很僵硬,他只站着。(第一场不光王九龙,九郎和九龄也这样。)
当背景板站着没什么,但是在老婆生孩子的时候还只是站着就不对了。
哪怕只是个配角,只是背景板的组成部分,也该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第二场,王九龙的表演好了很多。
老婆生孩子,王九龙扮演的小斗子焦虑担忧还无能为力,这些情绪,王九龙通过频繁张望和身体的轻微朝向都表达到了。

杨九郎第一场也是紧张,身体僵硬。
肢体语言是很有意思的,虽然都是站着不动,但是放松自然着站和僵硬着站,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这一场杨九郎放松不少,比第一场多了情绪转化的过程,和老郭演对手戏的时候,情绪也更强烈。
看戏看的是故事,感受的是情绪,人物演故事,情绪在故事中自然流淌。
我喜欢杨九郎对台词的处理。
某句台词里有一个偏正短语,“伟大的新中国”。
这个短语,“的”是结构助语,“新中国”是宾语,正常情况下,“的”字应该发轻声,轻读,“新中国”发重音,重读。
杨九郎重读了“的”字,“新中国”的“中”字在嘴里打个滚就过去了。
重读“的”字是沿用人艺版,而略读“中”字则是杨九郎自己的处理,更加符合肖鹏达的人物设定。
昨天这一场我看哭两次,第一个泪点来自张九龄,第二个泪点来自侯震。

第一场,侯震演得不怎么样。
我本来对侯爷期望很高,结果全场下来没有任何出彩之处。
有个细节,我有点拿不准。
情节是火炉上熬着药,因为时间长没管,水熬干了,药熬糊了,侯震扮演的王立本打开药罐子的盖子,看里头的药。
侯爷摸药罐子的耳朵也没看出来烫,掀药罐子的盖子也没看出来烫。
这里我拿不准的是侯震没注意到该演出药罐子烫手,还是侯震扮演的厨子王立本就是不会觉得烫手。
听说以前大灶上的师傅手硬,不怕烫,那可能是我想多了吧。
昨天的第二场,侯爷扮演的王立本还是那么木讷。
可到了结尾那段戏,他跪在离苑国钟一尺远的地方,说自己的三句词儿,我的眼泪唰就下来了。
由此引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散场。
侯爷还是好演员。
总体而言,第二场比第一场好看得多。
观众正常看剧,掌声和笑声都是给剧情而非给演员。
虽然麦出了一点问题,但没影响到剧情,这就很好。
现场演出就是这样,随时都有可能出各种问题,既考验演员,也考验观众。
时间仓促,就这这么多吧。
今天中午我继续天桥,晚上继续《窝头会馆》。
昨天和前天我都坐在第九排,分两天关注了不同演员的不同部分。
今天我会坐前排,关注演员的表情。
明天我会坐后面,看看后排的观演感觉是怎样的。
希望今晚的演出能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