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号驾驶日记(四)

2019年5月28日凌晨,玉兔二号起床了,也许因为刚睡醒就要迎来自己第一个儿童节,我们的玉兔这次就格外调皮,接连给驾驶员们出难题。快看看这个调皮鬼和驾驶员们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吧!
矫正玉兔赖床的坏习惯
驾驶员们在过去六个月里总结了玉兔的起床时间,发现她起床时间总会有些推迟。这个月,她在所有人焦急等待下竟然赖床了两个小时!虽说最终还是醒来了,可是赖床的毛病让大家都备感迷惑,难道“兔子”也会春困秋乏夏无力?这一回我们决定要找到原因,给兔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针对这个问题,驾驶员里的“十年老电工”可荣硕博士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提取了前六个月昼的玉兔预计唤醒时间、实际唤醒时间、唤醒时姿态、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日月距离等相关数据,查询了太阳电池发电的相关论文,对设计方提供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加入了日月距离的修正项……经过一些列复杂的计算,唤醒时刻偏差终于收敛在20分钟以内。

为了让玉兔乖乖按时起床,可博士费尽心思探索研究,实力验证:一名好的驾驶员不仅会开车,还要会养车。我们期待下个月昼玉兔二号会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乖乖按时起床。
探车辙精心设计,精控制收获满满
这个月玉兔面临一项艰难的任务,需要对下一步移动的车辙进行回望探测。
为什么路还没走就要考虑探测车辙的事呢?因为探测用的红外光谱探测仪视场极窄,最宽处只有约161mm,几乎正好是车轮的宽度,而且红外光谱探测仪的安装位置并不是在玉兔的中轴线上,而是在中轴线偏右一些,这就使得玉兔到位后必须回头并与车辙成一个微小的角度。另外,虽然行走的路线按照规划是直线前进,但是土壤的松软度和坡度都可能让车辙产生微妙的误差,行走和转身的控制也必须无比精准,才能保证车辙落在红外光谱探测仪的视场内。探测要求极高,控制压力山大。但是“十年老电工”可博士毫无惧色,他仔细查阅了玉兔的具体尺寸和相关参数,又向设计方确认了探测仪的具体参数,经过反复计算,最后,设计出了一个转向角度。

在玉兔移动的时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只有可博士成竹在胸,调度有序。玉兔按照预期路线完成了移动,在随后环拍的导航相机图像里,一条纤细的车辙稳稳的落在了红外光谱探测仪的视场内,控制精准完美。

单粒子扰鹊桥,玉兔短暂“失联”
月午期间,为躲避高温,玉兔一般会午休一会儿,可是这个月午,玉兔睡得并不踏实。
****上午8点20分玉兔进站后,值班人员发现,虽然显示返向载波锁定,但对月解调器A的维特比一直未达到标准,返向帧并未同步,玉兔的遥测无法解析,我们和玉兔失去了联系。
值班驾驶员检查了玉兔前一晚的情况,一切正常,那玉兔到哪里去了?

在场人员向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与设计团队取得联系,询问技术细节,并在第一时间准备好了故障预案。
经分析,最大可能是由于单粒子的干扰,干扰了我们和“鹊桥”中继星的信号。
现场专家一致决定先对“鹊桥”的对月解调器A进行软复位操作,两条指令发出去后,维特比还未出现明显变化,所有人屏住呼吸盯紧了屏幕。突然,这一数值开始显著降低,最终锁定在了标准值,玉兔的遥测恢复了!全面检查玉兔的状态,一切正常!刚刚紧张到凝固的空气终于开始流动了。经查,是测控区外单粒子击中了“鹊桥”的遥测处理电路板,导致中继星对巡视器的遥测处理出现了问题。

这个月昼虽是虚惊一场,但却提醒我们,太空环境复杂多变,要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我们驾驶员不仅要车技一流,更要机智灵活、巧妙应用。
在月球上,我们不是上演速度与激情,而是燃烧激情、延长玉兔寿命!

(作者:韩绍金、刘晓慧、宋星光、王永亮、赵玉良、林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