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的对与错

以前也好,现在也罢,许多人,给是非对错给出了许多定义。
比如说,在今天,最基本的是非观就是“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你的自由,但你不要影响别人。”
听起来仿佛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但是其实也只不过是遵循模糊的“中庸之道”的一句模棱两可的话罢了。
因为“不对别人造成影响”这句话本就是个伪命题。
假如在一个世界里,只有你自己,那么又哪来的是非对错呢?
所以“是非对错”这个观念,一定是在交互中出现的,一定要先对别人有“影响”,然后才有是非对错这一说的。
那么既然是非对错失去了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标准,我们又要怎么去判别对错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了我高中上生物课的时候,生物老师在讲生物的定义的时候,她讲到:“你们记住了,这世上的生物,一定都是趋利避害的。”
当然,也有同学提出质疑:一个母亲豁出性命去救她的孩子,不就是“趋害避利”吗?
生物老师讲,在那个母亲眼里,孩子的性命就是“利”。
当然,这是不是诡辩在这里就先不说。
但是“趋利避害”确实可以作为大部分人行动的动机。
假如“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那么一个人想尽办法趋向自己的“利”,避开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岂不就是遵循了自己的本能?
那么在这个“趋利避害”的原始动机下,他在只有“损人”才能“利己”的情况下,选择了“损人利己”,又算不算是遵循了自己的本能呢?
当然,损人利己是被社会所指责的价值观,这是社会自发形成的机制,为了以免社会沦为尔虞我诈的地狱,社会在普遍的价值观上指责这种价值观。
那么如果说“趋利避害”是本能,是不是说,在一定层面上,社会压制了个人“利己”的本能呢?
虽说遵循社会定义的价值观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前提,但是社会的价值观却不断变化,而个体的本能却与生俱来且永恒不变。
所以,如果不讲普及,只说对于个体而言的话,到底遵循秩序是对,还是遵循本能是对?
当然,后来的很久,我都没能想明白,因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仿佛无处不在且不可调解。
虽然没能想明白在社会层面的对错,但在个人层面却有了个“无赖”般的想法。
假如,我是一个杀人犯,我在一生之中杀人无数,而在最后,我被捕了,死刑立即执行,但是我并不后悔,并且为我这一生杀人无数而感到高兴,然后你问我下辈子愿意改过吗?我说,如果还有下辈子,我还是愿意这么过。那么,这样的一生,对于我自己而言,是错的吗?
当然,这个例子和古今以来的价值观都相冲突。但是却非常有意思。
因为它映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一件事,他做了,虽然全世界都说他不对,但是他这一生都没有后悔,那么对于他自己来说,这件事是不是能说是对的呢?
只是,对于大部分的事来说,如果几乎所有人都说这事,这个选择是错的,那么这个选择就很有可能令当事人后悔了,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如“好好读书,努力赚钱。”毕竟社会的价值观是一种选择的“汇总”,包含了无数的“经验”和“前车之鉴。”
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人而言,难的不是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而是在选择后是否能够“无怨无悔”。
当然,说了什么多,其实都是废话,毕竟一句话就总结了:你选了,不后悔,就是对的。
可是很多人,无论怎么选,无论怎么做,他都会觉得后悔,因为他总会觉得“假如选了另一个,就会更好。”他总会觉得,我这一生啊,在面对抉择的时候,总是出错,总会觉得,我这一生都是一错再错。
其实,你要明白,哪有什么所谓的对错,选了,后悔就是错,所以怎么选怎么错。
但是反过来讲也一样,选了,不要后悔,就是对的,所以怎么选怎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