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代解决了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民入侵问题,而不是清朝解决了
如果要有个别著名元吹,一直鼓吹说朱棣六月初十班师回朝肯定是虽然攻破瓦剌两道营垒,但是伤亡相当,所以打不下去了才退兵。
我就不点名是谁了。
但这种说法实在是缺乏常识。
朱棣北征本来就不可能在漠北极北停留太长时间。出发和返程的粮草都是有预案的,最多给一半冗余。
搜索和交战时间不能维持超过一个月。
而且明代不能使用乌兰察布以西的任何出发阵地。要越过鄂尔浑河进军瓦剌老巢那根本不可能。
明军不是蒙古人,可以带着老婆孩子,整个族群生产机器一起推进。以长江为物质文明生产基地,然后集中于北京,乌兰察布,然后去攻打杭爱山,这是天方夜谭。
汉代唐代如果要进攻杭爱山,一般是河套,宁夏,甘肃北部作为进攻出发阵地。
举个例子,唐太宗,高宗时期的居延海,就驻扎有不少唐军骑士,可以快速威慑戈壁阿尔泰山以北。
而永乐时也有个威远守御千户所在居延海。方圆千里连根毛都看不太到。
初八日晚上收兵后,瓦剌建制已经被打散了,明军初九一大早就拔营渡过图拉河西征。就算没有遇到连续下雨和寒风,我估摸着朱棣大概还能再追三四百里地也就是极限了。
这是风险极其高的事情,不是朱棣这种历史少见的顶级统帅基本不敢这么玩。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的北亚战争,大部分重兵集团决战都在漠南就解决了。
只有极少数几次是真正在漠北打的大兵团会战。而其中朱棣又是战场最靠北的。所以不可能停留太长时间。
而且明代和以前朝代不同的地方是,整个华北,西北,漠南都非常的凋敝,丝绸之路又衰落得很厉害。
蒙古人根本就不在漠南生活放牧。如果朱棣不主动长臂干涉,就必须等他们整合好了之后才能等他们主动南下漠南决战了。
这就很被动,因为明朝北方汉人太少,各个少数民族,尤其蒙古族官兵和家属太多。大西北天天叛乱。要保障辽东和甘肃等地区的消化,朱棣就不能一直坐等,只能进行难度超高的超远距离远征。
不要总觉得自己比古人聪明很多。其实清代对蒙古的各种政策你在明代全部都能找到雏形。
多了解了解同时代世界横向的其他国家势力的变化。
真正征服北亚大草原的事情,在明朝之前其实也从来没人做到过,而清朝是与所有欧亚大陆沿海强国一起瓜分了内亚势力。
在那个年代,缅甸吞缅北,泰国吞清迈,日本西南雄藩可以对抗幕府,甚至后来夺取日本控制权。即使在同时代的黑非洲也有几个强国在吞并内陆部落,直到被西方人怼翻。
明朝在洪武永乐时代其实基本盘就是淮河以南,朱棣去世二十多年以后,帝国即使遭遇土木堡这样的重创,还是能够站稳广大北方(当时可没有长城),这就说明了他的成功。
要知道主要是因为麓川战争+东南大起义+明英宗三线开战还作死亲征导致的。
有的人认为,朱棣应该做到一二百年都没有北亚大草原势力南下,这种要么就是故意黑,要么就是对其他时间段和同时代其他帝国的知识缺乏了解。
蒙古和与蒙古血缘,衍生关系密切的游牧民,对中华帝国,印度地区,波斯帝国,东欧等地区的骚扰,要持续到朱棣去世二百多年之后才走向衰竭。
当朱棣去世一百多年后,他们还能在呼罗珊,印度,东欧攻克不少大城市。
在十八世纪之前,没有人能真正解决欧亚大草原游牧民对文明地区的入侵,十五世纪初尤其不可能(明初文明势力之间的陆路贸易衰落得极其严重)。
十八世纪后也不是靠清朝策略有多好,而是时代到了,不是八旗到了。是时代解决了欧亚大草原对文明地区的入侵问题,不是清朝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