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下属被挖、新人不符、定位不清,管理现场惨案

2022-03-15 15:24 作者:闪闪发光的老高  | 我要投稿

管理冷知识系列,看完你绝对没想到....


在服务了很多企业家和高管团队之后,我发现很多老板都有非常好的商业直觉和管理经验,有些高手能将自己的经验提炼成理论,有些老板能将别人的理论发展成经营的指导思想。


比如几个月前我在福州商人的聚会上,听到一位老板对“入窄门、行远路、见微光”的理解,非常深刻,关键是他在身体力行这些理念。


本文结合几位老板在培训会上的交流,针对一般企业的通病和痛点,向大家介绍其他老板们的做法,希望对读者有一定参考价值。虽然不成体系,但是成体系的知识学习起来也累、也难,如果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能起到让你茅塞顿开的效果,那是我的荣幸。


本期对话摘录的目录

一、 如何用四组问题劝回被竞对翻倍薪资挖墙脚的人才?

二、 如何判断大厂出来的职业经理人是否适用我们公司?

三、 中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

(本文字数较多,采用对话形式,阅读不累,觉得有道理,请顺手点赞、转发。)

 


01 员工被竞对翻倍薪资挖墙脚我用四组问题轻松劝回


这是一家经常被挖墙脚的快速发展公司,因为业绩很好(3个亿左右),所以竞对经常开出高价挖里面的人,不过主力都没挖走,走的通常都是公司里处于上升阶段的预备专家和干部。


这天,又有一位骨干主动找老板,坦陈竞对要挖自己,薪水翻倍,问老板该怎么办。老板说,现在的年轻人真可以,居然敢直接问老板被挖了该怎么办,那好,我就站在第三方的角度问你四组问题。

对方为什么看上你?

你的价值是什么?

是我们公司镀金的这段时间?

还是你有非常独特的能力?

员工坦诚,在公司的经历是最重要的。自己跟过项目,但不是绝对主力,即使是,公司的平台也是发挥价值的基础。老板接着问,我们现在给你的薪水为什么比不过竞对,你想过吗?

该员工低头想了很久,说:可能是业务刚起来,毛利率偏低,其实给的薪资不算低,但是我想要更多的。

老板说,他们(竞对)的产品毛利率上得去吗?如果他按照我们的打法去做业务,会不会比我们高?

员工又低头想了一会,说:不会比我们高。

老板问:那他怎么养得起你、你们?员工不语。

老板接着追问:那他们要你过去,究竟是要你什么?是长期价值吗?还是短期利用?

 

老板开始问第三组问题:你最留恋我们公司的是什么?是我吗?还是工作氛围?或者是业务前景、职业发展?

员工笑着说都有,正准备拍一下马屁,老板正色道:如果是人际关系,我觉得可以放弃,因为那家公司的文化和氛围也不错,他们主要是。。。。。。

员工问,主要是什么。

老板坏笑着说,主要是业务不行。

这一招叫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员工留恋的是熟悉的工作氛围和还算不错的大小老板,但其实如果公司业务发展强劲,他们反而会忽略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反而将其归功于己,认为这是对方挖自己的原因——自己足够优秀,其实我们应该点醒员工,是公司业务好,不仅仅是你个人优秀。

 

接着是最后一组问题,老板问: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公司,是否正有这样一条道路给你发展?两倍的薪水是否值得你换道?

这个员工彻底沉默了。

后来,这个员工决定留下,因为可以发展得更好,当然老板也对他有期许。

 

我在听完这段对话之后,很好奇老板是怎么发展出这四组问题的。他很淡然地说,一直被挖人,始终未超越,习惯了。然后我问他,你会做出一些承诺吗?他说那当然,都被挖成这样了,不过不是空头支票,而是等业务毛利率转好之后,也就半年时间,会给他们加薪,当然也是要团队一起努力才能做到。


我之所以推荐这个方法,是因为这四组问题相对比较客观。很多管理者在遇到员工被挖尤其是骨干员工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一些动之以情的方法,但其实这个时候都晚了。理性的人不会轻易被劝回,有过一次,就是最后一次了。而骨干员工又相对理性。


怎么办?站在ta的视角,用ta的利益和发展,来启发ta的思考。不得不说这些问题其实非常客观,理性的人一听就明白,所谓的两倍或者多少加薪,都比不过长期的利益靠谱,何况还可能完全无法兑现(产品毛利在哪里,谁的都一样,凭什么长期牺牲公司利润供养你?)。同时,也帮助动了心思的员工看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在哪里。

 

02 如何判断大厂出来的职业经理人是否适用我们公司?


一个老板的心得体会:

1、 很多老板一见到大厂的P8就恨不得拉到联合创始人的层级上去。其实,人家可能只是出来散个心的。挺让人伤心的。

2、 大厂出来的人,一开始只能当做高级管理者,不能直接变成合伙人。慎重,千万慎重。没有绩效没有战功的仅凭大厂光环就当合伙人,反而有加速失败的风险。

3、 自己的公司目前在什么阶段,就要找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大厂人员。比如一家科创型企业目前不足百人,我就建议他在销售团队的主管岗位上,找大厂基层的管理者。比如另一家公司目前3千人,我就建议找大厂3千到5千人时的管理者。最多不能超过2万人的时期。


我问他,为什么?

这位老板说,大厂的发展阶段不是线性的,不是匀速的。它们也经历过生不如死的阶段,快速发展时也有一飞冲天的时刻,直接拉起数百亿的市值可能就2、3年的时间。你现在的公司究竟相对于大厂是在历史上的哪个时刻?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厂几岁时遇到的问题?相对地,就找那个历史时期的大厂人员。否则,后面的人可能既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甚至从未听说过。


老板继续分析:我是栽过跟头的,南北几家大厂的人我都聘请过,发现层级高的人干不了具体的活,只会高屋建瓴讲体系化的东西,但是我们公司几千人的规模,没有那个体系,我反而要知道如何建设这个体系,可惜大厂的人自己也没建设过。套用一句话,人才分三种:建过大系统、见过大系统、野生纯天然。我就是野生纯天然的,我需要建过大系统的,不要见过大系统的。

这段话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那么层级低的呢?

老板继续说,有些非常好用,一上手就能打出业绩,有些钻研得非常深,而且偏,我们却偏偏需要全面的。。。。。。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大厂分工过细导致的专业人才精深度发展的问题,的确很多大厂出来的人在某个细分领域会钻研很深,但是很多发展中的企业,需要的是宽度,快速上手,立即拿到结果。不能怪他们势利,阶段决定了需求。


他再这么说下去我简直怀疑是不是在影射我了,我正心虚地想问问他对我培训内容的看法,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所以我们带队参加高老师的培训来了嘛,既能见识体系化的,系统的东西,就是你说的方法论,又能接地气马上实行。

好吧,谢谢。多帮我推荐介绍啊,老板。



这段对话来自于一位中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我问:你们怎么看待自己在公司里的定位?

高管说:我们负责点燃自己,点燃别人。

我问:这是不是太虚了?

高管说:是很虚,但是业务太实在了,管理就要务点虚。

我请教他:为什么?

高管说:吃过亏。我们公司发展了二十多年,是业界闻名的企业,但是在人才招聘的市场上屡屡受到挫折,一些创新的企业,比如蔚小理这样的,不断跟我们抢夺人才占据上风,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公司不能吸引优秀的年轻人了?为什么十多年前我们自己毕业时心心念念要加入的这家公司,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是备选项了?


我尝试着说:是不是品牌老化了?

高管说:消费者不这么看。销量不降反升,价格没有下降。我们分析了很久,结论是,在雇主品牌上,我们老化了,我们不再让年轻人感觉燃,感觉潮,感觉时尚,高雅,甚至更感觉不到伟大,但是一些新的品牌新的行业比如AI,就会让年轻人有这种感觉,改天换地的感觉,哪怕是幻想。


我问他:你们怎么做呢?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吗?

高管回答:这次来培训才知道企业文化有这么多章法,我们没有用上,回去值得全面重建。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区分中层和高层,高层就是要定出先进的战略,比如全面数字化的战略,比如开辟先进品类的战场,这样的战略才能激励人心。但是你要知道啊高老师,开辟第二曲线是要命的啊,具体负责的人,赢了说不定就接班了,输了可就没希望了。


这点我深表同意,点燃自己有时候是点燃了一个太阳,有时候只是燃烧了一堆篝火,天亮了,就冷了。

那么中层做什么呢?

高管说:中层就负责一路打胜仗,一路做团建。我们公司做团建很直接,就是用胜利铺路,不是喝酒,是少喝酒甚至不喝酒。每一次的胜利都反复复盘、沉淀出技战术打法,从胜利中来,到胜利中去。

哈哈哈哈!这段太精辟。

高管继续说:中层干部是直接作用于团队的,施力、受力都是他们,直接的反馈多而且快,如果中层不点燃自己,那么下面很快就冷淡、冷漠、冷却了。

 

说在最后的话:这三篇短小的对话都来自于内训和公开班的现场沟通,是我和企业老板、高管们讨论问题时的摘录。

 

知人心,懂人性,知易行难。

透过现象看本质,更需要深入地分析问题。

希望对你有启发。


下属被挖、新人不符、定位不清,管理现场惨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