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出抑郁症——探究完美主义

2022-12-02 18:04 作者:心理师王宇  | 我要投稿

探究完美主义

 

人生没有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这就是生活。我们要带着不完美走进这不完美的生活,而不要期待把自己变得完美才可以活。因为那一刻永远也不会到来。

 

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正是因为人有理想和目标,所以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和延续。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所有事物中最美好的。而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逝。)《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的台词也道出了希望与追求的重要性。但人总归是人,有些事情是无法达到的,有些事情也绝无完美。当一个人去追求本不存在的完美,就会坠入深渊。

每个人都有成为“更好自己”的心愿,但我们也能面对自己的局限。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会去追求那些可以实现的方面,放弃一些非我们所能及的目标。在这种弹性的努力下,我们有成功,有失败;有长处,同样也有不足;有朋友,当然也有不喜欢我们的人;有超越他人之处,也有被他人超越之时;有可以控制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事情非我们所能控制。当我们在希望和现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就会把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发挥出来,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得好,当然也可以欣赏他人的过人之处,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败或缺点而自卑。毕竟我们知道这是作为人的局限性的一种必然,而非能力不足。在这种心态下,我们的努力与追求,仅仅是一种实现自己潜能的努力,是一种兴趣与爱好,而非迫不得已。所以,成功的时候我们会很高兴,失败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就算一些事情没有按照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也不会因此而怀疑自己的价值。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并真实地活。因为不用害怕失败,所以我们不会逼着自己只能成功;因为清楚自己的能力与价值,所以也不会恐惧他人的否定。所以我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失败,敢于让他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及不足,敢于面对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必然……

但由于成长经历的差异,一些人虽然表面上也是在追求完美,但此时的追求却不是为了自我实现,也不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是通过“吾必完美”来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进而满足内心中病态自负的需要(所谓病态自负是指:把幻想中的优点集于一身,进而找到一种优于他人及高人一等的自命不凡)。因为他的“目的性”,所以他极其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害怕不可控之事,害怕不完美之处。因此,他必须做到完美,必须用完美的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就算他成功了,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要不就是一种逃过一劫的暂时的放松,要不就会陷入一种飘飘然的自大当中。

当“完美主义”成为一种手段,就会变成一种病态的完美主义。他要么就对自己百般挑剔,要么就会自以为了不起。当“吾必完美”成了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就容不下自己不如人之处,并认为自己就应该在任何事情上高人一等。当完美主义成了一种病态的追求,成为一种“必须”及“应该”之事,这种追求就会成为一个人沉重的枷锁。这时,在这种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中,他往往会迷失真我。达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就会让他恐惧,受到这种焦虑与恐惧的驱使他会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断地向“理想”努力。在这种病态完美主义的作用下,他就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无法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继而他会去追求荣誉,追求优越感,无法面对现实,产生病态的自负或因为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样子而自卑及自恨,一步一步地陷入深渊。


当一个人迷失了真我,他将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整个人会陷入到一种病态的追求当中,不是为了摆脱自卑,就是为了维系自负。为了摆脱自卑,他会试图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他会试图用成功证明自己;他会无意中去模仿别人,以摆脱这个无能的自己;他会希望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为此不惜委屈自己;他有时也会依附于他认为强大的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了维系自负,他会努力追求成功,不是对事情本身的热爱,仅仅是通过做到最好来证明自己鹤立鸡群。他会变得极其宽容或狭隘,“宽容”是维系自己良好的形象,“狭隘”是他不能容忍被伤害。如果他对自己的小的缺点及错误无法容忍,不是因为爱自己,而是因为恨自己,恨自己没有达到想象中的完美。当他无法表现得如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完美的时候,他要么就会强迫性地努力,要么就会选择逃避。

在这种病态完美主义的作用下,一个优秀的女孩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而焦虑;一个成功的男士可能会因为缺点而羞于见人;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成绩落后几名而耿耿于怀;一个出色的人可能会因为遇到更优秀的人而紧张不安;一个看起来成熟的人可能会因为他人的一点不敬而出言不逊或拳脚相加……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维系理想化自我的幻想,也只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才能让他满意,让他感到安全。为了这种病态的追求,他出卖了自己的生活、快乐、需求、爱好,一切都是为了成为他心中“完美的自己”而存在。即使他已经很优秀、很成功、受人欢迎,却依然不快乐,依然不觉得自己成功,因为他的目标是如此的“远大”,常人眼里的“很好”,也许仅仅是他心中的“及格”而已。

结果他仿佛成了一头被驱赶的驴子,跑得很快,看起来好似一匹马。但这却不是出于驴子的本意,而是驱赶驴子的魔鬼(理想化自我)的需要,当驴子没有按照魔鬼所期望的方向行使时,或没有达到魔鬼所要求的速度时,就会受到无情的鞭打。但这时驴子依然没有意识到它应该走自己的路,反而会恨自己为何是一头驴子,而非一匹骏马。任何会暴露它原本是头驴子的蛛丝马迹都会让它恐惧,所以它不能和同类亲近,因为这种亲近就会让同类发现它不过如此。这样就会让它丧失幻想中的优越感。

当他无法继续扮演成一匹“骏马”,或可怕的现实让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丑小鸭”,不是“白天鹅”的时候,也许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真可怕,竟然充满了现实!”。这时他会用各种方法来逃避现实,以降低现实对病态自负的打击。他可能会离群索居,这样就可以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在幻想中满足魔鬼的需求。

但幻想终归是幻想,逃避现实终归需要接受现实的惩罚,履行魔鬼协议终究要付出代价。当幻想无法继续,当他无法再继续满足魔鬼的要求,当他无法再扮演成一匹“骏马”或“白天鹅”,当理想化自我被现实击破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结局:一种是放弃,轻度的放弃表现为抑郁或社交恐惧,最彻底的放弃是轻生;另一种选择是挣扎。虽然他已经漏洞百出,虽然已明知自己是强弩之末,但他依然要拼命维系幻想,依然希望自己达到幻想中的完美。结果就会表现为强迫或焦虑——为了让自己十全十美,为了让自己不犯错误,就需要拼命地检查、核对、确认,不容许自己犯“普通人”的错误。因为“神”是不会犯错,也不会失败的,所以他不允许自己被他人超越,不允许自己被他人轻视,他就必须用“神”的标准而不是“人”的标准来强迫要求自己。当他发现自己有失败或犯错的可能时,就会出现强烈的焦虑——一种预期的恐惧,一种无法成为“神”的恐惧。

所以,病态的完美主义与对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不是优点,不是美德,不是积极向上,而是一种幻想,非真正的理想。当一个人活在自我的幻想之中,就会无力面对现实及现实中的自己,也不敢活得真实,这时,生活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他必须时刻逼迫自己努力,没有一刻停歇,生活对他而言不是一种享受,而充满了恐惧与焦虑。他恐惧面对现实,恐惧面对自己的局限性,这时,抑郁仅仅是一种对无法达到理想中自己与理想中生活的一种绝望。他一直在奋力挣扎,即使表面看上去他是平静的、成功的、优秀的,但内心中的挣扎使他成为了理想化自我的囚徒。这种痛苦有时连他自己都无法意识到来源,所以他人更无法理解他的无奈,他好像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士兵——既孤独,又无望。

 

病态的完美主义是来自于理想化自我的幻想,正是为了把现实中的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才会对自己提出各种“非人类”的要求。而理想化自我的来源在于:创伤性经历与维系优越感。当然这两点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或多或少的问题,下文将更详细地阐述理想化自我产生的根源。


走出抑郁症——探究完美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