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战巡】美国 南达科他级 印第安纳号(Indiana)的一生及历史照片

印第安纳号战列舰舷号BB-58,是南达科他级的二号舰,也是美国海军史上第三艘以印第安纳州命名的战舰(第一艘是前无畏舰BB-1,1919年退役;第二艘舷号BB-50,未建成即被报废拆解)。作为南达科他级战舰的一脉相承,印第安纳号装备有9门Mark 6型406毫米45倍径主炮,分布于三座主炮塔内;20门Mark 12型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分布于十座副炮塔内;防空火力为6座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和35门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这是下水时候的配置,后续还经过多次加装),此外还有三架OS2U“翠鸟”水上飞机。
1934年3月27日,根据文森-特拉梅尔法案(Vinson-Trammell Act,也称第一次文森法案),印第安纳的建造计划被批准。1938年9月21日,时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批准了“印第安纳”这一命名。
1939年11月20日,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在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造船厂铺设龙骨。1941年11月21日,印第安纳号下水。她的下水仪式由印第安纳州州长亨利·F·施里克(Henry F. Schricker)的女儿玛格丽特·罗宾斯(Margaret Robbins)主持。
1942年4月30日,印第安纳号服役,由梅里尔(Merrill)上校指挥。在服役典礼中,印第安纳号升起了初代印第安纳(BB-1)曾使用过的星条旗。

1942年5月20日,印第安纳号完成了进一步的舾装工作。5月21日,印第安纳号从纽波特起锚开始海试。最初的海试在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进行,海试从5月26日持续到5月29日。5月31日,她换至弗吉尼亚州的汉普顿锚地(Hampton Roads)进行海试。
1942年6月1日,在驱逐舰希拉里·P·琼斯(Hilary P. Jones)、查尔斯·F·休斯(Charles F. Hughes)、伍斯利(Woolsey)和英格拉汉(Ingraham)的护航下,印第安纳号进行了速度测试,成绩为27.8节。在汉普顿锚地各种测试和训练一直持续到1942年9月,随后她又在9月29日前往缅因州的卡斯科湾进行进一步的火炮测试。







1942年11月9日,印第安纳号在美国缅因州卡斯科湾完成试航。印第安纳号被认定为已做好参战准备。这时,美国已经处于和德国与日本的两线作战中接近一年之久,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瓜岛战役也正如火如荼。因此,印第安纳接到了前往瓜岛的命令,并立即通过巴拿马运河前往太平洋。
1942年11月14日,尚在航行途中的印第安纳号战列舰被指派为第2.6特混大队的旗舰,属下同行的战舰还有轻型巡洋舰哥伦比亚(Columbia)和驱逐舰萨弗利(Saufley)、德海文(De Haven),四艘战舰在28日下午到达汤加并接受补给。
两天后,印第安纳转调入第66.6特混大队(TG 66.6),并前往努美阿,于12月2日到达。在那里,印第安纳号的任务是替代在11月14日夜战中被日军舰队打的半死的南达科他号。之后印第安纳号和64特遣队(TF 64)一同行动,并在为瓜岛上的美国军队提供了炮火支援。
1942年12月16日,华盛顿号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和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在尼古拉斯号驱逐舰、法拉格特号驱逐舰和克拉克号(Clarke)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新喀里多尼亚,前往珊瑚海附近巡逻。
1942年12月23日,华盛顿号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和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在尼古拉斯号驱逐舰、法拉格特号驱逐舰和克拉克号驱逐舰的护送下,随着范宁号和莫里号驱逐舰加入,返回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

1943年1月,印第安纳和另外两艘高速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和华盛顿统一归威利斯·李(Willis Lee)海军少将指挥。1月底伦内尔岛战役(Battle of Rennell Island)爆发,但因为相距过远,印第安纳号她们并没能来得及北上支援参战的美国舰队。
1943年7月,新几内亚战役爆发,这支战列舰编队(包括印第安纳号、北卡罗来纳号和马萨诸塞号)被派往掩护登陆舰队,避免日军对其发动偷袭。
1943年8月31日至9月1日期间,印第安纳号负责掩护攻击南鸟岛的航母舰队。
1943年10月21日至11月11日,她在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短暂休养。
1943年11月20日至23日,印第安纳号抵达吉尔伯特群岛,参与了塔拉瓦战役(Invasion of Tarawa),在美军进攻期间掩护航空母舰,同时为登陆的海军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此次战役中,她的防空炮手们第一次击落了日军的飞机。


1943年12月8日,印第安纳号和另外4艘战列舰,以及12艘驱逐舰对瑙鲁岛上的日军阵地进行了炮击,5艘战列舰一共对目标发射了810枚炮弹。
1944年1月1日,印第安纳号被调入第37.2特混大队。
1944年1月16日,印第安纳号和南达科他号(南达在1943年2月15日就修好了)与驱逐舰施莱特(Charrette)、康纳(Conner)和伯恩斯(Burns)进行了射击演习。
1944年1月18日,印第安纳号与另外4艘战舰组成的小舰队和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以及另外三艘驱逐舰一同起航,准备参加下一场登陆作战:马绍尔战役。在航行途中,她们组织了防空火力演习,在海面上与航空母舰邦克山号和轻型航空母舰蒙特利号汇合,并在1月20日到达图瓦卢的富纳富提(Funafuti)。在那之后,她们被重组入第58.1特混舰队(TG58.1),这支舰队里还包括航空母舰企业号、约克城号(埃塞克斯级)、轻型航空母舰贝劳伍德(Belleau Wood),以及多艘巡洋舰和驱逐舰。1月25日至28日期间,舰队进行了进一步的训练,印第安纳号还作为了航母们进行航空打击的训练目标。
在整个马绍尔战役中,印第安纳号被指派为第8战列舰分队(Battleship Division 8,BatDiv 8)的旗舰,由格伦·B·戴维斯(Glenn B. Davis)海军少将指挥。




1945年1月底,印第安纳号参加了为2月1日登陆马绍尔群岛中的夸贾林环礁而进行的准备行动。1月29日,印第安纳号、华盛顿好、企业号和约克城号袭击了马洛埃拉普环礁(Maloelap Atoll)。



1945年1月30日,在四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印第安纳号、华盛顿号和马萨诸塞号开始准备对夸贾林的炮击行动,以削弱日军的防御。
1945年1月31日,印第安纳号等战舰到达发射位,印第安纳于9时56分开始炮击。日军的岸防炮对她们进行了反击,但未能击中。印第安纳号继续对岛上的日军目标开火,一直持续到14时48分,并最终在17时15分起航返回舰队,并一直待在舰队 里为航母护航。这一天,她们共击沉了六艘停泊在码头上的日军舰艇,包括一艘反潜舰和五艘警戒船。印第安纳共发射了大约306发406毫米炮弹和2385发127毫米炮弹。
在1944年2月1日黎明前的黑暗中,印第安纳号在接到给四艘驱逐舰加油的命令后,在瓜贾林附近离开了第58.1特混舰队的巡航编队。因为害怕被日军发现,全舰队进行了灯火管制。凌晨4时20分,印第安纳号发出了一条无线电信息,指出她正在向左转并减速到15节,但舰长斯蒂尔(Steele)决定让她向右转,并且没有发出后续的无线电信息。在印第安纳号向右转约7分钟后,她的船员注意到华盛顿号战列舰突然出现在附近。此时华盛顿号也注意到了前来“贴贴”的印第安纳号,华盛顿号把引擎调到“全速后退”,并使劲向左转舵,但还是无法阻止大约一分钟后发生的碰撞。华盛顿号的船头刮到了印第安纳号右舷的后部,印第安纳号右舷船体被撕开,16英寸炮塔的测距仪被撞坏,同时损坏的还有几门高射机枪、右舷飞机弹射器弹射器连同一架水上飞机。华盛顿号的前部船体有60英尺左右的部分受损,导致甲板下坠入水。在这起事故中,华盛顿号上有6人遇难,印第安纳号上有4人遇难。
由于这次事件,斯蒂尔被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解除了指挥权,从此他再也没有在海上服役过。与此同时,华盛顿号战列舰的负责甲板执勤的军官因“迅速和水手般的行动,几乎避免了相撞,并将损失降到最低(prompt and seamanlike action which almost averted the collision and definitely minimized the consequences.)”而受到表彰。而戴维斯少将只能暂时找一艘别的战列舰当旗舰了。
1944年2月2日,被华盛顿号狠狠撅了的印第安纳号在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进行临时维修,然后准备驶向美国珍珠港海军造船厂进行长期修理。

1944年2月7日,在驱逐舰雷米(Remey)和波登·R·黑斯廷斯(Burden R. Hastings)的护航下,印第安纳号出发前往珍珠港。四天后,又有两艘驱逐舰加入了护航的队伍。她们最终在2月13日到达珍珠港。2月14日印第安纳号进入干船坞大修,维修一直持续到4月7日。维修结束后,她重新进行了海上试航和主炮射击试验,以确认这次被撅撞击有没有给她留什么下机械故障之类的暗病。接下来的两周内她一直留在珍珠港进行射击训练。




1944年4月底,印第安纳号战列舰重返太平洋战场,回归舰队。4月26日,印第安纳号到达马努斯岛的西阿德勒港(Seeadler Harbor)。
1944年4月28日,戴维斯少将终于回到了印第安纳号上。也是4月28日同一天,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和马萨诸塞号战列舰以及四艘驱逐舰一起调入第58特遣队(TF 58),准备参加冰雹行动(Operation Hailstone,也称“日版珍珠港事件”)。4月29日和30日,冰雹行动开始。第58特遣队航母的飞机攻击特鲁克环礁的日军阵地,印第安纳号等战舰负责为航母提供进行掩护。
1944年5月1日,印第安纳号参加了对谢尼亚温群岛(Senyavin Islands)中波纳佩岛(Pohnpei)的攻击。她对着岛上的炮击持续了一小时,直到炸到没什么东西可炸的时候才脱离战斗。
1944年5月4日,印第安纳号随美军舰队转移到马朱罗,开始准备对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些岛屿展开攻击。6月6日,塞班岛战役(Invasion of Saipan)开始。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华盛顿号战列舰和四艘护航的驱逐舰组成了第58.7.3特混支队(TU 58.7.3),即西线攻击支队(Western Bombardment Unit)。登陆前的火力准备从13日开始,共计持续两天。在这期间印第安纳号一共发射了584发406毫米炮弹。
1944年6月15日,日军开始从空中反击登陆舰队,印第安纳号战列舰不得不进行机动回避。15日晚大约19时10分,一架日军鱼雷机朝印第安纳投下鱼雷,但鱼雷并没有爆炸。印第安纳的防空炮手们击落了这架鱼雷机,并在三分钟后又击落了另外一架轰炸机,印第安纳在这波攻击中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并依然留在舰队里。
1944年6月19至20日,菲律宾海海战开始,印第安纳号为她的航母队友们提供防空火力支援。6月19日早上,印第安纳号和南达科他号发现了日军的第一波飞机攻击。10时48分,她的防空炮开始开火,并迅速击落一架日机。11时50分,一架鱼雷机朝印第安纳号投下鱼雷。她不得不采取回避机动,幸运的是鱼雷并未命中,而是在她的尾流中爆炸,没有造成任何破坏。12时13分,一架日军战斗机试图用机枪扫射印第安纳号甲板,但随即被印第安纳号的高炮手打掉机尾坠入海中。此时不出意外的话就该出意外了。一架正在燃烧的日军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大概率是神风打法)撞上了她的右舷(等会儿,上次被华盛顿撅的好像也是右舷),在她的甲板上留下了一堆燃烧的残骸。不过还算幸运的是这次撞击并未造成什么损失。在这场战役中,印第安纳号一共发射了416发127毫米炮弹、4832发40mm炮弹和大约9000发20mm炮弹。她的船员一共有5人受伤,但这全部是因为友军的高炮炮弹破片所致。
印第安纳号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连续航行了64天,以支援美军在这段时间的登陆作战。
1944年7月4日,印第安纳号的一架翠鸟水上飞机捞起了两名属于列克星敦(CV-16)号航母上的飞行员。
1944年8月初,印第安纳号从马里亚纳外海被派往艾尼韦塔克环礁(Eniwetok)补充弹药和给养。8月30日,印第安纳号和第34特遣队(TF 34)一起出发,并在9月3日和第38特混大队(TG 38)汇合,第38特混大队正准备在9月底进攻帕劳。但是这时印第安纳出现了引擎故障,所以她不得不离队前往西阿德勒港进行维修,她也因此错过了莱特湾海战。
1944年9月21日至10月4日,印第安纳号一直在西阿德勒港进行维修,在这期间戴维斯少将只能先在马萨诸塞号上待一阵子了。之后,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和爱达荷(Idaho)号战列舰、印第安纳波利斯重型巡洋舰和克利夫兰轻型巡洋舰一同前往珍珠港。10月14日,她们到达珍珠港。10月16日,印第安纳号和爱达荷号又在两艘驱逐舰的护航下前往普吉特湾海军船厂进行彻底检修。11月30日,印第安纳检修完毕,并在进行了又一轮海试后于12月6日启程返回珍珠港。一直到1944年结束,她都一直待在珍珠港进行训练和基本的维修保养。
1945年1月8日,印第安纳号再次出征,船上升起了第12.5.2特混支队(TU 12.5.2)指挥官、第7战列舰分队司令奥斯卡·C·巴吉尔二世(Oscar C. Badger II)海军少将的将旗。
1945年1月10日,在驱逐舰博里(Borie)号和布雷驱逐舰格温(Gwin)号的护航下,印第安纳号从珍珠港出发驶向埃尼威托克岛(Eniwetok),进而在1月20日到达塞班地区与支队的其他成员会合。
1945年1月22日,整个特混支队开始朝硫磺岛进军,并在1月24日抵达。虽然离登陆行动还有一个月之久,但是包括印第安纳号、三艘重巡洋舰、七艘驱逐舰和格温号布雷驱逐舰在内的特混支队一到达就立即对硫磺岛展开了炮击。24日13时17分,一架日军天山舰载攻击机试图对舰队展开攻击,但被舰队密集的防空炮火赶跑了。印第安纳号一直炮击到15时55分,共计发射了200发406毫米炮弹,直到当地能见度下降到让她不得不停火为止。


1945年1月25日早上,印第安纳号离开了硫磺岛,并在26日到达乌利西环礁(Ulithi)。随后巴吉尔少将跑到了新泽西号战列舰上,并将那里作为他的新旗舰。而在1月份剩下的几天里,不再担任旗舰的印第安纳号就一直忙于防空训练。
1945年2月10日,印第安纳号作为第58.1特混大队(TG 58.1)的一员再次出发突袭东京。2月16日,舰队中的航母对东京地区进行了一次空中打击。接下来她们又多次轰炸了包括硫磺岛在内的小笠原诸岛,2月25日,她们又炸了一遍东京。这期间印第安纳号除了为航母们提供防空掩护外,还频繁地用她的翠鸟水上飞机去在海里打捞跳伞的飞行员。3月1日,她的翠鸟飞机甚至捞起了另外两架别的船上的翠鸟飞机的机组成员。

1945年3月3日,舰队返回乌利西环礁进行补给。3月14日,印第安纳号、南达科他号、马萨诸塞、北卡罗来纳号和华盛顿号被编为第58.1.3特混支队(TU 58.1.3),这支舰队的任务是为三天后另一轮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提供掩护。
1945年3月19日早上,在美军航母们轰炸九州岛之前,印第安纳号击落了一架日本飞机。19日当天晚些时候,舰队转而轰炸吴海军工厂。在这次行动中,大黄蜂号(Wasp CV-18)航母和富兰克林号(Franklin CV-13)航母被日军神风飞机击中,严重受损,不得不撤退(神风板载,恐怖如斯)。
1945年3月23日,印第安纳号前往冲绳岛,参加登陆之前的火力准备工作。3月24日,她朝冲绳岛上的日军目标发射了180发406毫米炮弹,随后又返回了舰队。接下来的几天,美军航母们又对冲绳岛进行了狂轰滥炸,而印第安纳号则继续负责掩护工作。
1945年4月,印第安纳号和第58.1特混大队(TG 58.1)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对登陆冲绳岛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一次主要的反攻,在这次反攻的形式包括大规模的神风自杀攻击和出动大和号战列舰进行“天号作战”。这次反攻最终以巨大的损失宣告失败,但是在整个4月,日军的神风攻击依然在继续。


1945年4月12日,日军的两架战斗机:一架海军的零式战机和一架陆军的一式战机“隼”,试图通过神风板载撞击印第安纳号(海陆强强联手),但印第安纳号用她强悍的防空炮火狠狠地将这两架飞机打的稀碎。日军这次丧心病狂的神风攻击几乎没有对印第安纳号造成任何伤害,但也不是没有战绩:其中一架飞机的碎片精确击中印第安纳号甲板上的一个倒霉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1945年4月14日,印第安纳号又击落了三架日军的一式战机。但是在4月15日,印第安纳号意外朝一队友军的F6F地狱猫飞机开火,所幸并未造成任何损失。15日晚些时候,她找补给舰补充了给养。
1945年4月底,第8战列舰分队离开冲绳岛返回乌利西环礁,并在那里从5月1日一直待到5月9日,随后印第安纳号再次出航。5月12日,印第安纳号负责掩护对日本九州地区进行一系列轰炸任务的航母。5月14日,印第安纳号击落了一架日军零式战机,并协助治疗了一位被日军防空炮火击落的美军F6F飞行员。
1945年5月27日,第五舰队轮换为第三舰队,舰队中的所有特混舰队和下属单位番号也都更换成了3×号段。印第安纳号所属的特混大队也更名为TG 38.1。
1945年6月初,一个名为“康妮”的强大气旋在菲律宾海生成,并朝冲绳方向北上。6月5日,第三舰队在冲绳岛南方和其遭遇。印第安纳号记录下了高达80节(150km/h,相当于14级台风)的瞬间风速。强大的风浪将她的一架翠鸟水上飞机从弹射器上扯下来撕碎扔到海里,还导致海水沿她的引擎室通风口倒灌,造成配电柜短路,使她转向失控了大约四十分钟之久。整个舰队有36艘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印第安纳号看起来并没什么大碍。

1945年6月7日,舰队恢复了秩序,并重新开始为冲绳岛上的战事提供支援。7月8日,印第安纳号再次掩护航母们轰炸日本九州岛上的多个日军机场。7月9日,在5艘驱逐舰护航下,印第安纳号、阿拉巴马号和马萨诸塞号炮击了南大东岛上的日军设施。7月10日,她们又炮击了南大东岛第二次。炮击完毕后,印第安纳号随即离开冲绳,前往菲律宾的圣佩德罗湾(San Pedro Bay)接受补给,并在13日到达。
1945年7月初,印第安纳号再次启程返回舰队。7月10日,印第安纳号支援了轰炸东京的航母舰队。7月14日,她有幸成为战争中第一批炮击日本本土的主力舰之一,当时她正隶属于第34.8.1特混支队(TU 34.8.1),舰队里还包括马萨诸塞号战列舰、南达科他号战列舰、芝加哥(Chicago)号重型巡洋舰、昆西(Quincy)号重型巡洋舰以及另外9艘驱逐舰。她们的首要目标是轰炸位于岩手县釜石市的日本釜石钢铁厂。在炮击过程中,印第安纳号发射了271发406毫米炮弹,但爆炸产生的烟雾让她的翠鸟水上侦察机无法看清射击效果。直到第二天,一艘驱逐舰返回釜石近海,才确认炮击很成功,釜石依然在熊熊燃烧。


炮击釜石后,印第安纳号继续为航母编队提供护航。直到1945年7月29日,她和第34.8.1特混支队(TU 34.8.1)一同被派去执行另一次炮击任务。这次任务是攻击位于静冈县滨松市的工业设施,友军是以乔治五世战列舰为核心的英国皇家海军TF 37编队。在此次任务中,印第安纳又发射了270发406毫米炮弹。
1945年8月1日,第8舰队(Battleship Division 8,BatDiv 8)被派往组建第38.1.2支援支队(SU 38.1.2)。这次调动对战列舰们的任务并没有什么影响,她们依旧和英国友军TF 37一起炮击日本沿海地区。8月7日,印第安纳号的一架翠鸟水上飞机意外坠海,机组成员全部丧生。
1945年8月9日,第8舰队再次炮击釜石。从12时46分到14时45分之间,印第安纳发射了270发406毫米炮弹。但很快,能见度的变化再次让她的翠鸟侦察机无法提供有效的弹着观测。至此,印第安纳号在二战中对日本本土的最后一次炮击也就此结束,这次炮击彻底摧毁了日本釜石钢铁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这时印第安纳号正驶向日本海岸,掩护航母们的另一波“空中打击”,这次航母飞机上装载的不是弹药,而是食品和药品;目的是投放给日本本土的盟军战俘营。
1945年8月30日,印第安纳号从自己的船员中匀出一批人,作为占领军的一部分登陆日本本土。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美军代表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5日,印第安纳号驶入东京湾。接下来的一周,她都停泊在那里,负责核实盟军战俘的身份。她一共确认了54名美国海军军人,28个海军陆战队队员,64名平民和多名美国陆军军人以及数名加拿大的友军。
1945年9月15日,在驱逐舰曼斯菲尔德(Mansfield)的护航下,印第安纳号载了一船人返回加利福尼亚。因为三号推进轴出现了故障必须停用,她不得不将船速限制在18节(33km/h),同时她在路上进行了一系列射击训练,并在9月22日到达珍珠港。9月23日她又出发前往旧金山,并在9月29日到达。随后,她卸下了足足1013名乘客。随着这批乘客下船,印第安纳的二战生涯也随之宣告结束。她一共获得了9枚战斗之星。
到达旧金山后,印第安纳号立即前往亨特斯角海军船厂(Hunters Point Naval Shipyard)进行维修,维修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9月25日。随后印第安纳号前往普吉特湾海军船厂,在那里她卸下了所有弹药和其他易燃物。10月15日,她进入干船坞,开始进行封存前的准备工作。

1946年3月29日,海军宣布了二号战后计划(Postwar Plan Number Two),详细阐述了将舰队力量削减为和平时期必要水平所需要的裁军规模。根据这份计划,印第安纳号战列舰将和阿拉巴马号战列舰一起进入太平洋保存舰队(Pacific Reserve Fleet)封存。
在封存期间,美军提出了很多关于包括印第安纳号在内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改造计划,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印第安纳号在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一直封存到60年代初。1961年6月27日,海军作战部长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海军上将宣布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已经不再适合继续作为封存舰艇保存。1962年5月1日,海军部长弗雷德·科斯(Fred Korth)建议,将印第安纳号从将于当年6月1日起生效的国家舰艇名册(Naval Vessel Register)中移除。至此,印第安纳号的服役历程终止,随后的1963年9月6日,她被出售拆解。
虽然整艘战舰没能保存下来,但印第安纳号上的一些零件被她的命名州印第安纳州保存:她的一个锚公开展示在韦恩堡(Fort Wayne)的阿伦县战争纪念体育馆(Allen County War Memorial Coliseum)、舰钟保存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海斯拉海军军械库(Heslar Naval Armory)、舵轮保存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肖特里奇高中(Shortridge High School)、她的主桅、舰艏和一对防空炮也在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纪念体育馆(Memorial Stadium)公开展示,此外还有一些从印第安纳号船体上回收的低本底钢(又称低背景钢,是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生产的任何钢)被用于建设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中活体放射分析和研究设施(Vivo Radioassay and Research Facility,IVRRF)所用的低背景计数室。
在这些保存下来的零件中,主桅和防空炮是美国海军在1966年捐赠的。舰艏则在加利福尼亚州一直保存到2013年才迁来印第安纳大学,当时有20名印第安纳曾经的船员参加了落成仪式。
资料参考与照片来源:https://ww2db.com/;舰R百科;美国国家档案馆。UP实在水平有限,文中难免会有很多错误,还恳请各位大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