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究竟来没来?如来的含义即汉语“大通达”,也即汉语“博士”

尊重版权,转引请注
这两天我看了下B站,有关郭继承老师的“如来”刷了我的屏,心念一动,我也不妨顺手来解解下“如来”是何含义。
之前笔者已经在“纹明,从《舆地山海图》研判中国最早测绘全球”一文中阐述了佛就是汉语的“博”,佛陀就是汉语的“博达”。原文如下:
“吐蕃苯教(bon-po)的音译为‘奔布’、‘班巴’,其经书称为‘奔布尔经’,也叫‘奔波经’。《西游记》中说两条鱼精‘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即是指此。‘bon’即‘本’,涵盖了万事万物,亦即‘道’之意,而‘道’又有‘讲、说’之意,故‘bon’又指‘讲、说’,‘po’即‘佛’,故‘bon-po’实为‘苯佛’,或‘班佛’。而‘佛’实应来自‘博士’的‘博’。西周已设太学,《宋书》载‘六国时往往有博士’。《说文解字》云:‘博,大通也’‘通,达也’。先秦时,博士、通士、达士为一词异称。博士即博达之士。班固在《汉书》中称桑弘羊为‘博物通达之士’。而‘Buddha’即‘博达’,换言之,‘佛陀’之称渊源于中国之‘博达’,也即‘博士’、‘达士’。”
如来的梵语为: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笔者“纹明,从《舆地山海图》研判中国最早测绘全球”文章中的这个内容可以看一下:西周已设太学,《宋书》载“六国时往往有博士”。《说文解字》云:“博,大通也”。
因此,“博达”又可称为“大通达”。
“大通达”正是梵语Tathāgata的发音。其中“thag”应该合起来为一个音节,读作“通”,梵语作为拼音文字,其断音节又断错了。对Tathāgata的真正音节判断应为Ta(大) thāga(通) ta(达)。
“通”的汉语发音与“同”相同,拼音文字无法区分这两者,而“同”有“如”“像”的含义。“达”是多义字,其中之一的含义即为“来”。
此即“如来”。